词条 | 李铎 |
释义 | § 基本资料 李铎姓名:李铎 生卒:1930年4月19日 描述:书法家 籍贯:湖南 § 个人简介 李铎李铎,1930年4月19日。字青槐,号仕龙,斋号馨兰轩,别署仕龙书屋,湖南醴陵人。 李铎5岁开始描红,之后,不论是因为战乱辍学,还是学徒、当兵,都一直在坚持学习书法。他以“二序”(《兰亭序》、《圣教序》)起家,遍临二王、颜、柳、欧、赵,继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上追秦篆、汉隶和魏碑,旁涉郑板桥、何子贞、郭沫若,博采广集,并蓄兼收,以魏碑和汉隶的笔法去写帖,营构一种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的阳刚书风。 1976年,刚刚粉粹“四人帮”,李铎就应荣宝斋之邀,用“郭体”书写了一张郭沫若作词的《水调歌头·大快人心事》挂历,发行几百万份;1977年,李铎与启功先生等人首次以书法的形式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节目。李铎多次代表或率领国家文化部组织的文化团体出国进行文化交流。李铎的作品流传到东南亚及欧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富堂画廊--李铎 1995年,李铎第二次完成总长220米的《孙子兵法》书写任务。其碑拓展出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江泽民主席、乔石委员长等亲临参观。李铎不久前书录的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李铎在创作实践的同时,还注重理论研究。李铎新近出版的《李铎论书断语》,就是李铎几十年学书的体悟。有许多评论家撰文评论,认为此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学书者来说,有度人金针之用。除了书法,李铎还画山水、花鸟,也治印。李铎的国画构图宏阔,而篆刻自汉印出,颇有新意。不特如此,李铎的古体诗词也是一绝,启功先生曾经作过这样的评价:“既有韵味,又无失律。”李铎发表诗作300余首,出版了《李铎诗词书法集》。 李铎为百余家报刊题名。他擅长榜书,先后为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泰山、黄鹤楼等数百处题写巨幅匾额。 艺品与人品是相通的。李铎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每年坚持义务为企业、部队、厂矿等创作作品。曾经为湖南醴陵一中捐款100万元成立“李铎教育奖学助学基金”,为新阳中学捐款20万元,为非典、抗洪各捐款10万元,为醴陵青泥湾小学、市图书馆、卫生院各捐款10万元,为军博捐款8万元,为亚运会捐赠作品100件,为希望小学、残疾人事业捐赠作品1000余件…… § 职业生涯 李铎 岁寒三友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 李铎军大毕业后,分配至四十一军做青年和宣传工作 。 1953年选送信阳步校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 。 1959年调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研究馆员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北京硬笔书法研究会会长 。擅书法,尤喜擘窠大书,兼及写意花鸟 。 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中日书法艺术交流展,被黄河碑林、翰园碑林收藏刻石 。1988年应邀访日,后由日方出版《孙子兵法新校字帖》。 另出版有字帖《李铎书前后出师表》,《书法入门》连载于《中国青年报》 。曾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现为中国书协顾问。中国书协副主席。 § 个人成就 李铎 书法 镜心自幼习书,曾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脱旧出新,独树一帜。 从1995年以后,李铎的墨宝多次应邀到日本、东南亚国家参展并流传到联合国、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影响甚大。在国内,其作品常见诸报刊和展出外,还为许多重要博物馆收藏。为许多著名风景名胜制匾刻石。李铎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其作品常见诸报刊和展出外,还为许多重要博物馆收藏,为许多著名风景名胜制匾刻石,供游人欣赏。 李铎以魏隶入行,独创出古拙沉雄,苍劲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畅的书法风格。其作品于平淡朴素中见俊美,于端庄凝重中显功力,气度不凡,雅俗共赏。李铎1995年7月,李铎第二次完成《孙子兵法》的书写任务,总长220余米,高70厘米,按原大一一刻制成碑。此碑拓已于1995年7月4日,在军事博物馆正式向观众展出,气热雄浑,效果极佳。 尤令国内外为之瞩目的是,1995年7月2日晚江泽民主席、乔石委员长,在于永波、高占祥同志陪同下,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展览,对李铎的壮举予以很高评价和鼓励。首都各新闻单位都作了专题报导。 其事迹广泛刊载于国内外数十家大型辞书典籍。李铎不仅在书艺上刻意求新,而且在书法理论、书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曾多次率书法代表团赴日本参加书展和书艺交流,探讨书法理论和讲学。 著有《书法入门》,出版有《李铎书前后出师表》、《李铎书新校〈孙子兵法〉字帖》、《李铎书〈孙子兵法〉碑拓全集》、《笔伴戎马行》、《李铎和他的艺术》、《李铎行书千字文》、《李铎诗词书法集》、《李铎书画集》、《李铎论书断语》等字帖和专集。 § 个人荣誉 李铎作品兰亭奖-终身成就奖人物系列之一李铎 李铎先生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李铎谦虚地说了三点:说兰亭奖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奖,感谢党和人民、感谢中国书协和文联给了他最高的荣誉;说自己做得不够,还要向能者学习,向贤者学习,向年轻人学习;说要继往开来,为书法事业多作贡献。 § 榜书家 李铎书法艺术李铎——善写擘窠大字的榜书家 榜书,古曰署书,今称擘窠书。康有为曾说写榜书“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毫难精。有是五者,虽有能书之人,熟精碑法,骤作榜书,多失故步”。这段话明确地阐明了榜书书写的难度所在。在当代书坛,李铎跻身于著名书法家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写擘窠大字——榜书。 李铎书就的榜书,多半是激情达到高潮的产物。观其写榜书,简直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李铎那超人的气魄和气力,决胜千里的风度,举重若轻的神态,矫健的动作,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至少小20岁。 李铎善写榜书,除其天赋外,无疑是勤奋的结果。在李铎的学书历程上,曾尝试过多种写榜书的方法。为了掌握驾驭写榜书的能力,李铎在条件不太具备的年代里,曾坚持多年拿着大笤帚在雪地上练写两米见方的大字。外出游览名山大川,每每遇到摩崖刻石,李铎总是驻足细观,流连忘返。这一切,最终造就了善写擘窠大字的榜书家李铎。 § 外界评价 李铎作品 李铎的榜书,写得多、写得好、影响大,许多风景胜地、名山摩崖、亭台楼阁、古刹梵寺、闹市商厦的标名均出自于李铎之手。李铎不仅善写榜书,亦喜欢写榜书。 由于李铎写榜书出名,求李铎写字的单位或个人也往往特意请求李铎书写大幅的作品。据他回忆,到目前,李铎应邀书写的丈二匹以上的大幅巨作已不下百幅,幅大字也大,许多均属榜书之列。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政协、中宣部、总政组织部、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驻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乃至若干星级宾馆、饭店都珍藏有李铎的榜书巨作。李铎应邀为军队一座办公大厦会议厅创作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高2米,长8米,字大径尺,写得大气磅礴,非常夺目。 通观李铎的榜书,给人的感受是:气势宏阔,庄严凝重,雄强豪迈,震撼人心。李铎的榜书多以行书为主,偶也参合篆隶笔意,更显凝重自然,古穆雄浑。其榜书无论写得大小,都不失形体、不失笔法、不失神韵、不失自然。稳,就是起笔、行笔、收笔都沉着不浮,庄重稳健,方圆兼备,以方为主,提按分明。活,就是章法不墨守成规,欹不倒、正不呆,偃仰顾盼,阴阳起伏,首尾相应,上下衔接,平中寓奇,和谐统一。 § 笔墨雄风写精神——著名书法家李铎印象 前些日子,我见到李铎先生,他正在为“海啸”赈灾挥毫,当写到最后一个字时,他的眼疾犯了…… “75岁的人了,眼睛又不好,可他坚持要写,捐献给海啸灾区!”李铎夫人说:“每次有重大事件,他总是无偿地书写。” 我看到身边的李铎,头发已花白脱落,脸色疲倦,他的一只左眼始终是闭着的。我才知道,他是靠一只眼睛在写书法作品。我不由地对李铎先生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 士兵情结 提起李铎,谁都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可又有谁知道,他还是一位有56年军龄的老军人。李铎对当军人特别自豪,他常说:“我就喜欢穿军装,穿着军装写字,我心里踏实!” 我知道李铎当兵的故事,而且为了当兵差点丢了性命。1949年那年,李铎当兵不久,就赶上一次长途行军执行任务。李铎个子小,又背着背包,连长怕他掉队就把他安排在队伍中间。可是李铎走出不到20公里就浑身发冷,头发昏,他不吭声坚持跟着队伍走,几乎是半睁着眼走完了一天的路程。晚上连长知道了,给他盖着厚被子让他睡觉,第二天李铎的身体很虚弱,可他不敢吭声又坚持行军了百十公里。最后他累倒了,发高烧40度,而且不能吃喝。连长劝李铎留下来,交给当地的老乡照顾。李铎哭了,喊着叫着:“我是个军人,就是爬也爬到目的地,死也要死在连队!” 连长感动了,让两名战士照顾着李铎继续行军,可李铎脾气倔,不但不让人照顾,自己还背着两发炮弹行军,硬是三天三夜挺了过来。 想起这段往事,李铎感慨地说:“我差点交给了当地的老乡,我是靠军人的精神走出来的!” 说到精神,我不得不提到李铎书法笔墨的一种精神。1959年,李铎在军事博物馆担任解说工作。有一次,李铎参观十三陵水库,看到了郭沫若刚劲沉稳、潇洒飘逸的书法,立即掏出小本一笔一画地临摹,参观的队伍都走了,他还没有临完。同行的朋友为他的精神所打动,便用照相机把字拍了下来,成为他日后研究郭沫若字体的好资料。随后,李铎便迷上了郭沫若的字,凡是能见到郭沫若的墨迹,他收集起来认真临摹,爱不释手,临久了,竟然达到乱真的地步。有人将李铎学郭沫若的字拿给郭沫若看,郭沫若仔细看过之后大笑说:“还真是后继有人啦!”郭沫若书法蕴含的蓬勃生气和时代精神以及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开拓精神,对李铎的书法创作产生了重要作用。 书法情结 吉林书画院李铎作品欣赏 李铎的书法变幻无穷,有一种博大的内在艺术感染力。我读过不少关于李铎书法艺术的书籍,还有关于他创作书法的许多故事,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亲临现场观看李铎写书法。别看李铎个子不高,但笔墨在他的手中,如同飞云变幻,黄河落天,万里入情,气势磅礴,给人一种无比震撼的艺术享受。 李铎先生是一位享誉很高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军队中首屈一指,而且名扬海内外,成为启功、沈鹏、刘炳森等中国一流书法家队伍中的一员。他凭着敏锐的艺术感知,涵泳于先秦西汉、魏晋墓志及明清书韵之间,在兼收并蓄、吐故纳新的基础上,熔铸陶冶,再加之他作为军人豪爽豁达的气质和襟度洒脱的个性,终于铸成了他那古拙沉雄、酣畅淋漓的独特书风,成为当代书坛极具个性、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李铎先生自创“临、立、变、创”书法理论,深入浅出是其独特而精道的书法理论体系的基础。所谓“临”即指临帖的重要。他认为一个书法爱好者,首先必须过好临帖关。李铎先生自幼习书,先遍临颜、柳、欧、赵、二王等字帖,后学苏、黄、米、蔡、王铎、傅山、旁及郑板桥、何子贞,上溯秦篆魏碑和汉隶,广集博采、兼收并蓄,他曾经很有体会地说学书法要有很好的悟性,到哪里去悟呢?到古帖里去悟。随便划拉,自己悟是悟不出来的,必须从古人那里悟,从范本当中悟。他建议:每天拿出20分钟,多则不限,但不得少于20分钟。千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写,就要沉下心来,摆好“架子”,照着帖来,一笔一画,越像越好,按着古人“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要求去做。所谓“立”就是要立住自己的基础,奠定书法根基,然后向变的方向延进,在变的基础上达到创新求异的新的更高层次的书法意境。关于锤炼基本的笔法,李铎先生有完整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笔法的锤炼是一个长期的书写过程。从一入手开始,就要严肃认真,精益求精,按照落笔、行笔、收笔三要素去仔细体会。 书法艺术的水平不仅体现在字内的功力,而且字外的文化内涵也是至关重要的。李铎先生非常看重书法的力度,他认为书法的力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是悟性的体现,是在技法娴熟的前提下,人格魅力和浩然正气的体现。他还认为“情”在书法艺术中也有着极重要的作用。一个书法家只有具备了丰富、复杂、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并对于自己的情操加以陶冶和修炼,不断强化文学艺术方面的素养,才能够写出韵味生动的书法艺术作品来。李铎先生不仅临帖、悟帖,而且游遍祖国的大川,在美好的大自然中领悟了不少书法艺术的灵性和真谛。 诗词情结 书法是一种精神,这是我对李铎先生最贴切的评价。纵观李铎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祖国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李铎先生有着一个书法家朴素的感情,每当遇上重大事件或重大庆典他总是亲自写诗来书写情怀,书写一种精神。 万树葱茏遮碧眼,逶迤绿岭坦途通。 绕空山鸟鸣天外,戏水鸳鸯没草丛。 正值秋高清气爽,遥闻歌舞鼓声隆。 欢呼盛会将开幕,一体争优献礼同。 这首书写七律诗“车中吟”的书法作品,是金秋时节,李铎在去内蒙采风返京途中吟咏而成,在十六大前夕秉笔书就的。李铎在谈及创作过程时介绍:一路归来,看到青山绿岭绵延,道路曲折平坦,天空时常有群鸟盘旋,地面不断有禽类戏水,生态环境保护很好,特别是进入密云地区后,看到许多老百姓“扭秧歌”,遂诗兴大发。 几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李铎创作出了几百首诗词、楹联、佳句,并通过书法形式展示或发表出来。这些作品主要是讴歌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军队的。 平时,李铎草拟的与军队建设有关的条幅、对联也很多。应抗日战争纪念馆之邀,李铎写道:“刀拼剑击征强虏,英雄喋血铸和平”。应烈士陵园之邀,李铎写道:“丹心照寰宇,正气撼天狼”……他平时或到笔会上创作的书法作品,除自拟内容外,就是古今优秀诗词、名言警句。他拒绝书写与讲政治相悖,宣扬封建迷信或不健康内容的作品。 每当我细细品读李铎这些诗句和他的书法时,心里总是涌起一股情感的热流。中国的书法家有许许多多,像李铎先生这样泼洒千里笔墨,抒发万里情怀的书法家不多,他的笔墨之间留下的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一种笔墨之外的精神,是一种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精神,是一种中国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 参考资料 [1] 博宝:http://news.artxun.com/article/380/1897740.shtml [2] E画廊:http://www.ehualang.com/author/1734.html [3] 中国书画报:http://www.shb-china.com/shuming/62.htm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