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冀峰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图片 姓名:李冀峰 性别:男 籍贯:河南南乐人 民族:汉 出身年月:1923年1月 出生地:河南省南乐县 § 个人履历 李冀峰(1923~), 男,原名李兴华,汉族,1923年1月生于河南省南乐县。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后任南乐县抗日政府工作员、冀鲁豫联合中学学员、救国总会濮县政民工作队队员。1942年底起任齐滨县抗日联合会工作员,东垣县区抗联主任、中共东垣县区委书记兼武装中队指导员,冀鲁豫区第五地委宣传部干事兼《鲁西南报》编辑。 § 人物简历 1948年6月后任中共东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49年3月随军南下,任赣东北区河口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任中共铅山县委宣传部部长,贵州省《新黔日报》社军代表、《贵州日报》编辑组组长、总编室副主任。1953年3月后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57年3月任中共贵州省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第一书记。1958年12月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59年12月入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班学习。1962年8月任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1969年12月起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宣传组负责人、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贵州省委清查办副主任。1981年6月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党组书记。1982年11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1985年4月任中共贵州省委委员、中共贵州省顾问委员会常委。1988年1月任贵州省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1993年1月后任贵州老年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96年11月任贵州老年大学名誉校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顾问,出版有《李冀峰老年教育文选》。该书按内容归属江山多娇、情系贵州、喜看今朝、缅怀纪念、爱晚怡情、感怀杂咏六个部分。 § 读者对其评价 边走边唱 殷殷贵州情 --读《李冀峰诗选集》 《李冀峰诗选集》出版后,李老亲自题字赠我,拜读中,李老的品格、勤奋、敬业精神,尤其是一个异乡人对贵州的那份殷殷之情,拳拳之心,常令我感佩不已。 李老是河南人,1949年正值风华正茂时,随军南下到贵州。虽是异乡人,但却深深爱上了贵州这块土地。现已年届耄耋,仍情系贵州,笔耕不辍。翻读他的诗集,颂扬贵州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城乡建设的作品占了诗集的绝大部分。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与贵州融洽、亲密和炽热的情感。 李老曾对我说,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四十年前在贵阳的讲话,他至今铭记在心:“贵州得天独厚,这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只要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团结,努力工作,那么贵州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他说,总理的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有科学依据的。 李老描绘贵州的山水诗,从驰名中外的黄果树瀑布,“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娄山关,到近些年声名远播的天下第一洞织金洞,千瀑之市赤水,几乎没有一处贵州山水没有进入他的视线,没有被他吟咏过。写山水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因为好的山水诗要求诗人有状景写情的功夫,诗中有景有情,“情与景会,意与象通”,情景交融,让读者有一种出乎意料之外,在乎情理之中的感受而引起强烈共鸣。他的诗,没有就景写景的低俗,没有形式技巧的刻板,更没有逃避现实的消极,而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渗透着一种奔放豪迈的感情,洋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就如贵州的山,昂扬挺拔;就如贵州的水,汹涌奔腾。这是一个胸襟豁达的诗人的情怀,更是一个革命者积极的浪漫主义的气概。读他的诗,你会被那迷人的贵州山水折服,你也会顿生君是贵州主,不知贵州情的愧疚。 李老表现贵州民俗的风情诗如《玉屏侗箫》:“古楼沐月银光耀,悠雅箫声入侗家。”《观艺术节表演》:“艺术会场锣鼓喧,芦笙吹奏舞翩翩。”《郎德苗家寨》:“苗寨人家皆好客,高歌敬酒举尊台。酒香情笃话深谊,相聚联欢乐满怀。”《苗寨新貌》:“青山满屋春意浓,苗寨竹翠桃花红。残房陋舍不复见,新居不与旧时同。”等,这些诗,体现出作者对贵州人民一往情深,既再现了贵州各族人民的民族风情,又歌颂了贵州各族人民热情、纯朴的品格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李老吟咏贵州历史文化的诗如《修文阳明洞》:“受贬黔中作驿丞,龙冈赞竹立君亭。古人一去不复返,却见柏荫常碧青。”《参观桐野书屋》:“敬仰先贤话古今,参观书屋忆故人,山川灵秀多才子,诗篇不朽永留存。”等,都向世人昭示,贵州虽地处偏远,但贵州并非一片蛮荒,贵州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 李老的诗,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紧跟贵州各族人民经济文化建设的步伐,这在诗集中的《喜看今朝》中随处可见:“苗岭乌江巨变迁,育人育技勇争先。繁荣经济凭才智,科技昌明好种田。”(《科技兴农》)“树木常绿草常青,牛乐洋欢遍地行。昔日荒丘山雀去,今朝百鸟又回程。”(《参观独山草种繁殖场》)“昔日贵州分外贫,缺衣少食又无银。喜今变化家家富,不见前时夜郎村。”(《四十春秋·二》)“云贵古来称险阻,夜郎今喜有通途。”(《贵黄公路通车有感》)“今日开放话夜郎,昔日封闭几多长。资源丰富待开发,秀丽山川未外扬。观念更新开新宇,拓宽大道奔小康。银鹰腾起云天外,驰骋铁龙出海洋。”(《贵阳机场5·28通航》),从《歌颂桑郎》到《贺贵州解放五十周年》,可以说,贵州解放后在经济文化上的一点一滴的发展进步,李老都用他那饱蘸感情的笔给予淋漓尽致的赞颂。 贵州这些年,花了不小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外推介贵州的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物产资源、宜人气候等。贵州在省外、国外也渐渐的被人们重新认识、认可,各色人等纷至踏上贵州这块神奇的土地,来旅游、来开发,贵州早已不是“天无三日情,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而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民族团结、人民勤劳的富贵之州。李老的诗集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幅贵州山水民俗的全景画卷,又是一部诗话的贵州解放以来的经济文化发展史,是对贵州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文关照,可以使更多的人对贵州有更新的、更全面的、更深刻的认识,是宣传贵州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