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金镛 |
释义 | § 简介 李金镛(1835年—1890年),字秋亭,号翼御,江苏无锡人。早年随父经商,后在李鸿章的淮军中任职,因尽心尽力务实,得到李鸿章的保举。1876年—1879年,他因多次倡导义捐赈灾,安抚各地灾民,被提升为知府。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很赏识他的才华,向上奏请,留他在吉林府任事,并让他担任了第一任知府,派他前往图门江口勘定界址。他迫令俄方退还占地,重立了界碑。1883年,李金镛代理长春厅通判,在他上任的三年中,长春厅得以大安,因他广施德政,很合民意。 § 成就 1887年,由于李鸿章的推荐,李金镛从吉林被调往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他积极奔走于天津、上海、烟台等地,募集资金,招聘矿师,购买机器,筹运粮食、军火、招募矿丁,于1888年10月抵达漠河创办漠河金矿,矿务局正式成立。设了三个金厂:漠河金厂、奇乾河金厂、洛古河金厂。 李金镛精心创业,整顿矿务,悉心处理与俄方的交涉事宜,收复了被俄方占据的金矿,在小北沟加强操练军队。俄方见李金镛勇而多谋,颇惧李金镛的威势。自此各遵奉条约,两境相安无事。人们都说他是一个豪爽正直、富有民族气节的传奇人物。 1890年9月14日李金镛终因操劳过度而积劳成疾,在漠河金矿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的家人和僚友们守在身边,李金镛挣扎着坐起,说:“大丈夫视死如归,有什么遗憾的。我所抱憾的是金矿刚见成效,苍天不给我年华,使我不能见到三年后的盛况。望诸君好自为之!”说完,吐血数升气绝。临咽最后一口气,也没论及半句自己的私事。僚友们无不伤感流泪。把头、矿工等闻讯也都赶来哭祭,皆泣不成声。德在人心,功在边陲。 由于李金镛所创办的漠河金矿达到了清政府的办矿宗旨——兴利实边,因此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清廷颁旨,让李金镛的事迹在国史馆立传,荫袭一子(入监读书),并准予在漠河及原籍无锡建立祠堂以示恩宠。 直到现在,采金人在摁碃前(即挖矿井)都首先要顶拜李金镛的亡灵。用一根木棍系一块红布,当成李金镛的偶像,以表示对他的敬服。 § 黄金之路 1887年4月,李金镛率人沿着鄂伦春人狩猎的羊肠小道,亲访实察达5个月之久。他给上司所打的报告,勾勒出了漠河的自然状况:“地邻北极,严冬则雪高盈丈,马死人僵;夏秋多虫,塞耳盈鼻,起居服食,无一不难,无一不苦……”此非危言耸听。然而,李金镛并未气馁,他直接求见李鸿章,详禀漠河金矿开办细情,得到李鸿章的赞许,随即便到烟台、平度、上海等地筹集商股,购买机器。 李金镛照片 1888年10月,李金镛又率清政府调拨来的500士兵,跋山涉水,沿着上次历经艰险而开辟出的直达漠河的“黄金之路”,来到了北极苦寒之地漠河。正式成立了漠河矿务局,并于1889年1月开工生产。 李金镛是以“核算明确”而闻名的官员,他将长期从事行政事务而积累起来的经验,运用到开办金矿上来。在开办之初,他就亲手制定了非常严密的十六条章程。其中:“司帐宜公举”、“股友宜助理”、“局且宜节省”、“盈亏宜预计”、“余利宜分派”,在经济上有效地保证了金矿的运转,特别是“股本宜招集”的举措,这在当时清政府资金困窘的情况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李金镛虽然身处边塞开矿,但目光还是很广阔的,他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开办金矿这一新鲜事务。李金镛明确提出:“矿师宜妥延也。既用机器,即不能无矿师。”“本公司事事核实,兼之僻在荒漠,须耐艰苦,宜择用西国矿师之肯耐劳耐烦者,自总办以下只能与厂中司事同其隆杀,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这种对洋人不卑不亢,奖赏分明的态度至今对我们创办外向型企业仍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事实上早在制定章程前李金镛就从引进外国技术、机器等实践中得出了不能盲目迷信,坚持以我为主的认识。1888年10月,当上司让李金镛等美国矿师共同勘察金矿时,李金镛当即答道;“西洋矿师大半有名无实,冒味延订,徒滋糜费”。在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时,他强调必须请有真才实学的,否则立即辞退。如从热河聘哲尔矿师,从平度聘阿鲁士威矿师,“延订合同内声明到厂后如无明效,不拘年限,即行辞换”。假若洋人确有可学之处,李金镛则虚心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如1890年夏天出金不甚起色时,李听说俄金厂所制淘金木机器甚为得手,即亲赴漠河左近俄乌交斯金厂参观考察,并雇佣俄匠来漠河仿造。新仿木机器投入生产后,效果很好。 李金镛在勘察和创办漠河金矿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了交通运输不便,势必制约矿山的发展,所以,他积极向清政府建议:漠河金矿要自备轮船,陆路也要开通,“即不开矿,亦是边防要图”。李金镛将这两条还写入办矿章程之中,应该说,这一见解不愧为远见卓识。后来漠河金矿的衰落,交通不便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长于治业的李金镛,很懂得一个企业的成功,必须要有一大批能干的工人。所以李金镛规定了工人得六、厂局得四的“分成制”,实行计量工资制度,多采多奖,而且“在厂之人自总办及员司夫役等皆得均沾酌赏,计人计工,不得使有一人向隅”。这些措施,调动了金矿工人、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之李金镛规定采金工人发财后可回乡探亲,于是,漠河金矿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等地,许多人都奔向漠河,金矿一时激增到万余人。漠河金矿规模也增大,除漠河外,还包括观音山、奇乾河、呼玛尔河等,这是中国近代黄金开采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漠河金矿开办的当年,即1889年(光绪十五年)漠河金矿就向清政府上缴3万两黄金。到了第二年1890年(光绪十六年)漠河金矿所产黄金竟达62000两。不仅还清了公私股金,提存了余利,还解充黑龙江的军饷。慈禧太后的奢侈是举世闻名的。据传,她曾十分惊讶漠河金矿给她贡献大量黄金,漠河产金的老沟之所以还有一“胭脂沟”别名,就是因为它所产的黄金满足了慈禧所需要的耗费巨大的胭脂钱。 漠河金矿办得十分成功,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为当时的官办近代企业树立了一个范例,这是和李金镛的全身心投入分不开的。笔者曾在上海访问过李金镛之孙李禹言、重孙李鸿猷,他们满怀感慨说起李金镛到漠河开办金矿时的艰辛情况,其中说到李金镛初到漠河时,由于日夜想的都是如何把金矿开出来,竟没有几天头发全白了!于此可见李金镛一往无前的精神。 正因如此,李金镛周围才能聚集起一批有志之士,如宋小濂所说:“李公之来漠河也,多士景从,人才济济”。这些人几乎都是和李金镛一样全来自富庶鱼米之乡的南方人,如浙江海宁的钟勉孚、湖北的刘建生等,他们来到荒凉的漠河协助李金镛。为活跃新创金矿企业文化气氛,他们还组织起了“塞鸿诗社”,拈题分韵,佳句不绝。 § 辟地种菜 李金镛在开办金矿同时,还在荒芜土地上辟地种菜,不仅改善了食品供应,而且美化了环境,使人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了乐趣和信心。后代学者都认为,漠河金矿“是官办或官督商办的金属矿中经营最成功的一个企业”。漠河金矿无疑在中国近代企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李金镛于1890年殉职于漠河,可漠河金矿的规模已定,袁行南、希述之、胜寿卿、多荣封诸人继任,金矿生产并未因李金铺故去而受影响,利润仍逐年增加。 李金镛去世后,以一金矿督办职务入国史馆立传,并被追赠为内阁学士(二品官)。这种特殊的荣耀,反映了清政府对李金镛办理漠河矿务功绩的重视。 § 社会评价 李金镛成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脊梁一类的人物。笔者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查阅馆藏资料--民国7年10月《漠河金矿沿革纪略》时,发现此金矿从开办的设想、计划、筹款,到组织实施,一直是在李鸿章亲自关注下进行的,这反映了李鸿章对创办漠河金矿的重视,体现了当时朝野人士兴办实业,“求富以达强”的构想。而李金镛则是在这大历史背景下身体力行最杰出者。李金镛同时代人为他所送的挽联上所说的:“启国家开矿之任,安边兴利,默运精心,功业迈古今”,他是当之无愧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