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玉兰 |
释义 | § 个人简介 徐玉兰徐玉兰,越剧小生。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1921年12月27日生于浙江省新登县(今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越剧表演艺术家,祖籍浙江新登。1933年入新登的东安舞台科班学花旦,后改老生。1939年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她改唱小生的时间是1941年12月19日,地点在上海老闸戏院,当时是与施银花搭档。1947年9月组玉兰剧团。与王文娟合作始于1948年。1952年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0月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以《西厢记》获演员一等奖。1954年起加入上海越剧院。学生和传人有徐小兰、金美芳、刘丽华、汪秀月、钱惠丽、郑国凤,徐持平、翁荔英、钱丽亚、刘觉等。 § 艺术历程 徐玉兰1933年立夏,进新登东安舞台科班学艺,初学花旦,后习老生。文戏师傅俞传海,武戏师傅是徽班文武老生袁世昌。学习过长靠短打、大小花脸和猴戏等基本功,能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曾扮演过《火烧连营寨》中的赵云、《涌金门》中的武松、《大刀收关胜》中的关胜、《龙潭寺》中的开口跳等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 1933年11月随科班来上海演出于南洋桥叙乐茶楼,与名旦王杏花一起演《武家坡》。后来又与男班演员马潮水和花碧莲合演《碧玉簪》等戏。翌年初返浙江。1937年初,第二次来沪。曾与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搭档,“八一三”事变后返乡。1939年初,随科班再度来上海,相继演出一批新剧目。该年11月与吴月奎等组建兴华越剧社。1941年12月19日,在上海老闸戏院与施银花搭档改演小生。1942年下半年与施银花一起至宁波天然舞台演出。 1943年夏回上海与傅全香合作演出。1945年下半年与筱丹桂搭档。1947年夏,积极参加上海越剧界义演《山河恋》。同年9月25日自组玉兰剧团,聘请吴琛、庄志、石景山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担任编导,排演了《国破山河在》等一批新戏。1948年下半年起,与王文娟长期搭档。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建国初,演出了《白毛女》、《信陵公子》、《玉面狼》等剧,以配合当时的民主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受到政府的表扬。1952年7月,率团参加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队。1952年10月,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厢记》中饰张珙,获演员一等奖。 1953年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深入前线为中朝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并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得朝鲜劳动党颁发的三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二等军功章。1954年春剧团调回上海,编为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二团(后转入上海越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是年秋,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春香传》中扮李梦龙,获表演一等奖。1955年随团去苏联、民主德国访问演出,饰《西厢记》中张珙。1958年在《红楼梦》中成功地塑造了贾宝玉的艺术形象,该剧已于1962年7月被摄制成电影。1959年8月在电影《追鱼》中演张珍。同年去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1960年12月赴香港演出。1961年赴朝鲜演出。1962年与王文娟一起赴朝鲜辅导朝鲜唱剧《红楼梦》,受到金日成首相的接见。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 § 取得成绩 《红楼梦》剧照其表演富有激情,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具有俊逸潇洒、神采夺人的艺术魅力。尤其是扮演风流倜傥的角色,独步越坛。嗓音嘹亮,旋律常在中高音区进行,唱腔除继承越剧传统老调外,广泛吸收京、绍、杭等剧种的声腔成分,具有高昂激越的特色,被称为徐派。代表作有《红楼梦》中贾宝玉、《西厢记》中张珙、《春香传》中李梦龙、《追鱼》中张珍、《北地王》中刘谌等。1992年摄制了8集电视片《徐玉兰艺术集锦》。建国后,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全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上海市人民代表。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赴新加坡、泰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所灌《红楼梦》唱片1989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首届“金唱片奖”。1992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唱腔集《徐玉兰唱腔集成》、1994年10月传记《徐玉兰传》,2004年1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徐玉兰影集》。 § 艺术特点 徐玉兰徐玉兰唱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热情奔放,刚柔并蓄,华彩跌宕。徐玉兰嗓音条件好,音色甜亮,音域宽广,常用音区为11度,唱腔中较多吸收越剧传统的“喊风调”以及绍兴大班、京剧中高扬的旋律和轮廓鲜明的润腔方法,旋律多在中高音区展开,音调大起大落,她的唱腔突破了越剧曲调较为平稳婉约的格调,注入高亢昂扬的因素,尤其是其[弦下腔]突破了原来的唱腔功能,在悲伤痛楚之外更能表现激昂奔放的情绪。如《北地王·哭祖庙》这段[弦下腔],开头一句[倒板]曲调高昂激越,气氛强烈,整个唱句的音调、形式及落音中吸收融化了绍剧[正工]、[二凡]的因素,为全曲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唱段高潮部分“把先帝东荡西扫、南征北剿……白白断送在今朝”这一垛句,则吸收了京剧[高拨子]的高昂音调及节奏形态,唱法上则运用越剧的润腔处理,使这段唱曲调激昂,节奏铿锵有力,人物的感情如江河喷涌而出。周恩来总理就曾称赞道:“谁说越剧都是软绵绵的?徐玉兰的‘哭祖庙’就很高亢壮烈么!” 徐玉兰的常用乐汇丰富,并始终以各种形态反复贯串于唱腔中,因此特征音调鲜明。特别是起腔、甩腔旋律华彩,节奏多变,如《红楼梦·金玉良缘》的起腔“今天是从古到今、天上人间、第一件称心满意的事啊”,音调自低到高,层层上扬,在“事”字上跳至最高音,然后快速下行,整句唱音域宽至13度,淋漓尽致地宣泄了人物当时的感情。 § 个人轶事 童年往事:翻墙看戏与戏迷祖母 徐玉兰徐玉兰出生之前,最初的越剧已开始在江浙一带流行,有不少越剧班在乡间演出。徐玉兰小时候接触戏并喜欢上听戏,很大程度上是受祖母的影响。祖母是家里的权威,她带我去看戏,下面的叔叔婶婶也都不敢说什么。徐玉兰十一二岁的时候,筱丹桂的“高升舞台”越剧班来新登县城演戏。那时还在上学,每天要向老师交一张“红卡”,老师检查完作业后,就在“红卡”上用红笔圈一下。为了逃学去看戏,她就自己先写好描红簿,上午到私塾,趁老师还没来,偷偷跑到讲台上用红笔批批圈圈一番,再标上批阅日期,然后就可以大模大样地去翻墙看不掏票子的白戏了。 每天都去看戏,久而久之,跟她们班底的人混得很熟。有一次,越剧班的班主对她说,我看你这个小姑娘还蛮活络的,你唱给我听听。她就唱了两句,那个班主听了后说,你嗓子还不错,要不跟我们一起去唱戏吧。 回家后徐玉兰就跟祖母说了这件事。祖母不反对她学戏,她说:“学唱戏可以,但不能跟着这种戏班子走。”祖母是害怕徐玉兰被戏班子拐跑了。后来我父亲和另外一个想学戏的小姑娘的父亲共同出资筹办了一个越剧班,起名叫“东安集社”,后来改名为“东安舞台”。剧团从嵊县请了个姚师傅教戏,台址设在乡下的一座庙里。这样就解决了祖母的顾虑,徐玉兰也可以去学戏了。 徐玉兰妈妈不同意我去学唱戏,她认为戏子和讨饭的叫化子一样,但是因为有祖母支持,我就理直气壮地和妈妈争论,后来她一气之下操起一把刀子说:“你真要去,我就杀了你!”我当时也毫不示弱,说:“杀了我,我也要去学戏!” 上海生涯:从跑龙套到做头牌 徐玉兰1933年底徐玉兰到了上海。比起同辈的越剧演员,她来上海的时间比她们都早。那时上海已有了女子越剧,跟着“东安舞台”给一家叫“叙乐茶楼”的戏馆做班底。这个戏馆的越剧班里不乏一些已出名的演员,比如当时被称为“三花不及一娟,一娟不及一丹”的王杏花等,她们只能跑龙套。到过年时,名角都回自己家,而徐玉兰等做班底的30多个人只能在班里过年。 在流离各地的日子里,她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练弹指功、猴戏、长靠短打,还要练翻跟斗,从三张半高的桌子上翻下,庙里的地板都是石地板,摔在上面生疼。 教她们武戏的师傅袁世昌原是徽剧京班出身,素有“文武老生”之称。正是他的悉心指导,才使徐玉兰奠定了演老生和后来形象中阳刚洒脱的基础。 在江浙跑码头的日子持续到1936年底。1937年初,东安舞台越剧班第二次辗转来到上海,在各个戏院戏馆演出。这期间,在老闸戏院,徐玉兰也得以和当时的名角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时称“三花”)等搭档同台演出,那时徐玉兰演文武老生。徐玉兰父亲在1939年因患伤寒症去世。“东安舞台”也一分为二,徐玉兰和其中一部分演员自行组织了一个剧团,取名“东安剧社”,由徐玉兰领衔。之后,徐玉兰便迎来了她在上海越剧界最红的一段时期。1941年11月19日,徐玉兰正式在上海老闸戏院挂牌头肩小生,与三大名旦之一的施银花搭档。施银花是“女子越剧界创始者”,被越剧界称为“花衫鼻祖”。她唱花旦,徐玉兰唱小生。 宝黛良缘:半个世纪的“爱情” 徐玉兰1953年4月到年底,徐玉兰和王文娟一起带着《梁祝》、《西厢记》和剧团去朝鲜为志愿军演出。从朝鲜回到北京,已经是1954年1月,几天后周总理指示,徐玉兰和剧组得以回上海。那时她想留在部队,不舍得离开,总理说:“不行啊,南方的花还是要开到南方去啊。”总理还开玩笑说,我的压力很大呀,上海的观众都抱怨我,把你们上海的戏只让部队看不让老百姓看。最后,她们遵照周总理的指示,返回上海。 从1955年开始接触,到1958年带着它在全国巡回演出,《红楼梦》一剧历时三年,在全国观众里掀起了“宝哥哥林妹妹”热。1948年至今,徐玉兰和王文娟搭档了半个多世纪,观众们称徐玉兰和她是“越剧舞台上的并蒂莲”。王文娟和孙道临的婚事也是她做的媒。哭笑不得:非常年代的非常生活“文革”开始时,她和王文娟以及越剧二团团长兼作曲家顾振遐被打入“牛棚”。后来又被要求定期到上海越剧院院部“工棚”参加劳动。后来是到交大军训,不久又被转到松江农村。 因为不懂种田,她们常常闹笑话,王文娟为了给菜地松土,把菜根都铲断了;袁雪芬在自留地上种向日葵,到收获的时候,看着向日葵长得都蛮好,可是里面的籽都是空的。那个年代的生活如今想起来并不觉得苦,而是感觉很荒唐。比如在“工棚”里,所谓劳动,其实就是把诸如《红楼梦》、《西厢记》等各剧目的道具、布景什么的统统拆除,然后反复清洗,末了再一个个摆好。每天劳动完还要写“劳动心得”,写烦了就从各种报纸上抄来改编一些,我自己都笑着说,从小学生都写成大学生了。 1973年春,我以“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的审查结论获得“解放”。这8个字让我当了7年的“牛鬼蛇神”,却又只能让人哭笑不得。 § 活动年表(节选) 1939年11月11日,农历己卯年十月初一日:东安剧社分拆 1941年1月3日,农历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上海“全市女子越剧大会串”举行 1942年6月,农历壬午年:施银花、徐玉兰赴宁波演出 1945年6月21日,农历乙酉年五月十二日:傅全香、徐玉兰合演《浮生六记》 1945年12月24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二十日:为筹募嵊县善后救济经费,全沪越剧大会串举行 1947年7月29日,农历丁亥年六月十二日:“越剧十姐妹”签订联合义演合约 1948年9月23日,农历戊子年八月廿一日:玉兰剧团迁往明星大戏院 1949年7月28日,农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时: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大会举行 1950年6月30日,农历庚寅年五月十六日:上海影剧工会越剧分会成立 1951年6月2日,农历辛卯年四月廿八日:上海越剧界控诉张春帆 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1957年6月1日,农历丁酉年五月初四日:上海越剧院二团首演《北地王》 1958年2月18日,农历戊戌年正月初一日:上海越剧院二团首演《红楼梦》 1959年2月17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十日:中国越剧团首次赴越南访问演出 1960年3月2日,农历庚子年二月初五日:上海越剧院实验剧团首次男女合演《十一郎》 1961年7月14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红楼梦》招待朝鲜党政代表团 1962年12月,农历壬寅年,月末:徐玉兰、王文娟为朝鲜唱剧《红楼梦》排练进行辅导 1964年10月7日,农历甲辰年九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打金枝》和《母子会》招待越南总理范文同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2006年3月4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初五日,下午:《越剧“生”角流派》演讲举办 2008年5月23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时30分:四川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举行 § 相关条目 陈金莲 宋小芳 魏梅照 余彩琴 张云霞 傅全香 钱惠丽 筱丹桂 杨婷娜 金喜全 王文娟 沈传芷 徐玉兰 徐天红 张火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