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成玉 |
释义 | § 简介 李成玉 李成玉,男,1946年8月生,回族,宁夏海原人,毕业于中央党校大专学历。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2008年5月,当选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是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1946年8月生,回族,宁夏海原人,中央党校大专学历,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2月参加工作。1971.12——1973.07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郑旗公社党委秘书 1973.07——1975.12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委常委、郑旗公社党委副书记(其间:1974.07——1975.07在中央民族学院干训部学习) 1975.12——1976.10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委常委、李俊公社党委书记 1976.10——1978.06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 1978.06——1983.09共青团宁夏回族自治区委书记、党组书记(其间:在中央党校学习半年) 1983.09——1985.08中央党校干部进修部学习 1985.08——1988.05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1988.05——1992.09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党组成员 1992.09——1995.12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1995.12——1998.08河南省委常委,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1998.08——2003.01河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党组副书记 2003.01——河南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省长 2008年1月23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河南省省长 2008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李成玉同志不再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另有任用 2008年4月7日,河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接受李成玉辞去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 2008年5月,当选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主任。 2011年8月,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 是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 经历 初入中原 李成玉 1992年,做了四年宁夏自治区副主席的李成玉被交流到中原大省河南,任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当时河南有的地方灌溉条件非常差,1994年到周口的郸城县考察,全县70多万亩玉米干旱十分严重,用火机一点,玉米都能点着。由于当时农民用的都是小机井,只有十几米深,天旱的时候就打不上水来。到了1995年春,在时任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召集下,李成玉等几位省领导在郸城开会,商讨解决全县90多万人的春荒问题。通过走访,向国务院打报告,动用了国库的粮食渡过了春荒。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李成玉和马忠臣省长向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汇报,河南地处平原,有灌溉条件,但需要大投资打深井、打机井。朱镕基听后表示每年给河南5亿资金来打井。 我是省长,我负责任 李玉成以副省长的身份在河南工作了整整10年后,2003年1月,李成玉当选为河南省省长。而主政河南后摆在李成玉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国家宏观调控与加快河南经济发展的关系。当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一出台,一些地方领导踩油门不积极,踩刹车很坚决,很多项目立刻就陷入了停滞。 在经过大量调研基础上,李成玉提出了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的战略。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发展这个主题不能变,而且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国家的调控政策,在调控中谋求发展。调控不是全面紧缩,对农业、能源、基础设施、对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调控反而是有倾斜的。 2008年,随着国际粮价上涨,粮食问题再次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而河南则凭借多年来对粮食问题的重视产量不断增加。200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049亿斤,连续八年全国之首。 为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加快农业发展,李成玉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央是把河南作为一个产粮大省来对待的,河南1亿人口,109个县,不能县县都搞农业、县县都搞粮食,县县搞粮食是没有出路的。为此,从2004年开始,李成玉调研并选择了全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 2005年初,李成玉在虞城召开了24个县的县委书记、县长工作会,会上决定把省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70%多,集中投到这24个县。 河南的经验很快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在总结河南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全国要选择若干个重点县,打造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 § 事业高峰 李成玉 党的十六大以后,李克强同志担任河南省委书记,主持制定了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决议和发展规划。身为河南省省长的李成玉在规划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发展举措,拉开了河南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中原崛起的序幕。 除了通过重点扶持24个农业县等措施,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河南选择了高速公路和电力建设为突破口。经过几年的建设,2007年河南高速公路建设达到了4560多公里,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一,而李成玉刚上任省长的时候,河南高速公路只有1200多公里。同时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还增加了10万公里的农村道路,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2007年底河南的火电装机已经超过了4000万千瓦,是全国最大的火电基地之一。 按照河南的资源优势,培植了6个支柱产业,培育了100家重点企业,后来又搞了50户的高成长性的企业,并给企业家创造了一种很好的环境。所以河南的工业在这一轮的发展中,销售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批一批出现,今年又出现几个企业销售超4百亿的。 在几项主要工作之外,作为省长的李成玉又开展了几个比较大的专项工作,比如整合小煤矿小铝矿,保护耕地、铲除平原上的砖瓦窑厂,开展艾滋病普查、为艾滋病病人和遗孤人员开展全面的救治和救助等。其中在整治小煤矿和小铝土矿过程中,采取了市场机制让大矿去收购、改造小矿,把资源划给大矿,这样安全系数也高了。2002年河南GDP是6000亿,安全生产上的死亡人数7800人,2007年河南GDP是1.5万亿,安全生产上的死亡人数4000人以下。这方面河南走在了全国前列。 经过一系列的把脉、开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迈开了步子,连续十几个季度经济增长保持13%以上的速度,2005年GDP突破万亿,2007年更是突破了1.5万亿。 § 个人轶事 1994年旱灾特别严重,李成玉心急如焚, 李成玉没想到周口的一个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县,看到有一些机井在灌溉,就稍微表扬了几句,说组织得不错,田里还能看到绿色。等到驻马店的一个县,见没有什么抗旱的举动,当然它也没多少条件,井浅没水。李成玉说旱情这么重,基层的政府,你们都干什么的?怎么没动静?李成玉说得轻描淡写,没有狠批评。但是,第二天早上,领导陪着李成玉去看另外一个县,刚一到,就看到路两边树上到处是新贴的标语,还有什么抗旱指挥部,路边摆个茶桌子,路过一个村的时候就看到村里面的老百姓出来,用小推车拉着水缸、瓮啊、盆啊,长长的队伍去浇地,这个镜头就像沂蒙山支前的队伍。李成玉和地委书记及当地官员都在车上,李成玉说,你们以为我说的动静就是这个动静?咱们没有浇地的条件,我们就不要折腾老百姓了好不好,这些盆和缸拉到哪里去呀? 一位退休的河南老干部说,成玉同志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着我们整个干部队伍的建设。他再下去调研的时候,没人敢说挂个横幅,搞点花架子,李成玉对河南情况太了解了,他会毫不留情,当场就批评的。 § 个人作风 源于西北人的质朴,再加上河南人的憨厚,李成玉对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深恶痛绝。 李成玉 李成玉在省长位置上,要把中央的精神和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克服短期行为,为一个地方的长远发展,去谋划、去打基础。作为一个管着1亿人生活的当家人,心思要用在老百姓身上,要设身处地为老百姓考虑。 李成玉也把对于干部作风的要求带到了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召开机关作风建设大会上李成玉强调,当前,总社机关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以及学风总体上是好的,是过硬的。但是,在工作、学习作风方面,还存在不少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下决心予以克服的问题。包括对份内工作不敢大胆负责,对看准的事情不敢大胆开拓,工作紧迫感不够,服务观念还需加强,等等。 李成玉说,河南是文化大省,如果我们的文化扭曲了,什么事情都不讲原则了,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李成玉戏称自己成了恶人,甚至因此被他人贴上思想不解放的标签。[2][3] § 发表文章 《利用再生资源 发展循环经济》2008年10月17日发表于《经济日报》 《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步伐》2008年发表于《人民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