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济寺
释义

普济寺全景普济寺隐落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五班山山腹之中,始建于隋末唐初,有“桃源甲刹”之誉称。 普济寺,峰峦竞秀,远离尘嚣,如“世外桃源”,历代骚人墨客如朱熹、张瑞图、李九我等唱咏其间,留下许多墨宝。

§ 概况

普济寺放生池普陀山位于东海之上,相传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济寺又名前寺,座落于灵鹫山麓。i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它的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请五台山观音像归国,因风阻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音洞上共建此院供奉观音。后梁末帝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后迁到现在这个地方的(一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地)。宋代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火始盛。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的寺院。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实行海禁,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并将僧人迁到明州栖心寺(今宁波七塔寺),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明孝宗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普陀山的寺庙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山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庙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庙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普济寺外貌1939年,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来到普济寺,掩关治律,弘扬佛法,批注佛经。弘一法师在普济寺一年半时间,鉴抄佛教经典无数,且留下许多墨迹,并在普济寺度过60大寿,柳亚子、夏丐尊、徐悲鸿等在俗至友及其得意门生丰子恺,均以诗词画幅祝寿,为普济寺增添光彩。

普济寺又叫前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它的前身为不肯去观音院,创建于唐咸通年间,现建筑为清康熙、雍正年间所建。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计357间。大圆通殿是全寺主殿,人称“活大殿”。

普济寺前有一“海印池”,亦名“莲花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3座。中桥平宽,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八角亭供游人憩坐。御碑系汉白玉制成,上镌清雍正帝所书记载普济寺兴建和普陀山历史的御书。

§ 建筑特色

普济寺大殿进入普济寺一般都要经过一个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楣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坊内北侧,树一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桥南的御碑亭,在湖心亭前,与海印池相连。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白玉碑一方,高3米,宽1.5米。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石刻非常精美,可谓双绝,碑极名贵。东面一座为拱桥,称永寿桥,长40米,宽7.5米,高6米,系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所建。桥上石栏柱头,刻有狮子40座,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石桥古朴典雅,为雕刻中的珍品。桥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五个大字,字高五尺,苍劲有力。相传观音菩萨悲智双圆,从悲则称观世音,从智则称观自在。墙旁刻有《心经》,颂云:“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度众生住此山。”西面一座为长堍拱桥,四隅镂有龙首,逢雨水从龙嘴喷出,似袅袅轻烟。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每年六月莲花盛开,池中树影、亭影、桥影倒映,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夏夜入静,荷香沁人,池中银花伴月影,形成普陀山十景之一——“莲池夜月”,令人流连忘返。

普济寺普济寺占地37019平方米,共有10殿、12楼、7堂、7轩,计23l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全寺有六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门面宽五间,重檐歇山,正山门平时关闭,僧人游客均从东山门出入。僧人圆寂后由西山门出寺。 御碑殿。在山门内,有明万历、清康熙时的御碑三块,正中一块刻的是普济禅寺历史沿革,立于3.5吨重的赑屃上,赑屃昂首伸颈,服珠能转动,可见其雕刻之精。

钟鼓楼:山门东侧是钟楼,重檐歇山,内悬大铜钟一口,重3500余公斤,铸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西侧有鼓楼,建筑形式同钟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召集僧众参加活动,这就是古代诗文中常说的“晨钟暮鼓”。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进门迎面是一弥勒菩萨,光首、笑脸、袒胸、盘坐,一手拿一只布袋。据说他能将世人一切苦难装入布袋之中。佛像两旁有一副对联:“慈颜含笑笑天下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以劝人们慈悲大度为怀,用乐观态度对待风雨变幻的生活。弥勒菩萨后面的塑像是韦驮菩萨,昂然挺立,手持宝杵,据传韦驮是神将之首,常于东、南、西三州巡游,守护伽蓝,属护法神。两旁的四大天王宛如四名卫士在维护法门,他们是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天王,各自手里拿着法器。殿后有香樟8株,直径0.8-2米多,植茂盖庭。

大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圆通是观音菩萨的别号,这座殿供奉的正是观音菩萨。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有“活大殿”之称。殿前平台周有石雕栏板,台中有钢鼎炉,高约4米,上铸,“普济禅寺”、“千秋宝鼎”、“光绪辛丑(即1901年)冬月吉旦”等字样。殿内正中端坐着高达8.8米(毗卢观音趺伽坐像本身高6.5米,座高2.3米)的观音菩萨,全身金黄,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边站立着她的门徒善财和龙女,神态天真活泼。

普济寺东西两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的现身说法形象。她们是: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寒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妇女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龙身、夜叉身、乾闼婆身、阿修罗身、边楼罗身、紧那罗身、摩睺罗迦身、执金刚神身。再加上中间供奉的观音佛身,共33身。这种塑法是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主殿两旁建有配殿。东首文殊殿,供奉应化于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西首普贤殿,供奉应化于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各塑9尊共18尊罗汉

法堂:面宽5间,重檐歇山,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着万卷经书。两侧又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供奉应化于九华山的地藏菩萨。这样排列,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一起了,宾主相比,使“震旦第一佛国”棗普陀山主佛观音菩萨显得更为突出。再两侧东首是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来僧人、接洽佛事之处,西首也是客堂。

功德殿:在寺最后,是佛教信徒为其祖宗立位做功德的佛堂。殿堂四周附设斋堂、僧舍等

普济寺内有龙眼泉、菩提泉、菩提井,均为煮云雾佛茶的上品泉水。过去在附近设有茶室,招待香客。这就是普陀山十景之一“静室茶烟”的所在地。

§ 建筑影响

普济寺普陀山是著名风景区和佛山,到底有几大胜景众说纷繁,有据可查的有如下四说。第一说为明朝戏曲家、文学家屠隆曾诗咏的普陀十景:梅湾春晓、茶山风雾、古洞潮音、龟潭寒碧、天门清梵、干步金沙、莲洋午渡、香炉翠霭、洛迦灯火、静室茶烟。第二说为在屠隆十景之说又加“磬陀晓日”,共十一景。

第三说为清裘瑶所编的山志,谓有十二景:短姑胜迹、佛指名山、两洞潮声、干涉金沙、华顶云涛、梅岑仙井、朝阳涌日、磐陀夕照、法华灵洞、光熙雪霁、宝塔闻钟、莲池夜月。第四说为裘琏在十二景之外增加四景:贡艘浮云、香船蔽日、廛客环春、戒徒拥雪,成为十六景。各说自有特色,其中裘琏的十二景是“择最胜且切”的一说,所以现在多以第三说为准。

普济寺后湾有真歇庵遗址,为本山禅宗第一代祖师真歇和尚修静处,其东无畏石高五丈、周百丈,上携“海天春晓”、“空有境”,并有一对联“寰区照瑞相,刹海遍潮音”。石巅过去有真歇禅师塔。西例另有岩。寺西过去有“清静庵”(又称“三摩地”),境中有亭,今已不存。

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塔。元元统年间(1333一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天历二年(1329年)迁住普陀山。元顺帝曾赐号“广慧妙语智空宏教禅师”。他住持宝陀观音寺(即今普济禅寺)14年,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多次外出云游募化,得到江南诸藩王隆重接待,太子宣让王等出资建造多宝塔;故又名太子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派共五层,高32米,塔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桃台石栏柱端刻有护天神狮及莲花。座基较宽,平台的转角处及四周栏下饰有螭首,作张口吐水状。

普济寺第二层之蟠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余上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全伽趺坐式,形象生动。塔刹为仰莲宝瓶。整座建筑造型别致,雕工精巧,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象这样的元塔,全国已罕见,现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昔日,每当清晨,人们在太子塔院中闻听由普济寺传来的碎扬钟声,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这就是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宝塔闻钟”。

普济寺后有一石,宛如三扇门板并竖,状如宝岛,叫“灵鹫石”,又名“慈云石”,上刻明会稽陶望龄的题词:“鹫岭慈云”。

石隙间有泉流入寺,清冽有香气。明丁继嗣诗中“皈心来宝地,蹑足上慈云。泉溜穿橱入,昙香满院闻……何幸逢林远,幽探绝世氛”。说的便是这慈云石的胜况。

普济寺是普陀山的佛教活动中心,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动在此举行。十年动乱中,殿宇佛像受到破坏。1979年,国家重视名山修复,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今殿堂楼阁,已修葺一新。每日来普济寺进香的善男信女和寻胜探幽的旅游者络绎不绝。

普陀山佛协第二届代表大会于1993年11月23日至27日在普陀山普济寺隆重召开。

普陀山佛协会长、普陀山方丈妙善法师作了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普济寺普陀山佛协于1980年3月恢复,当时全山寺院几乎全被单位、居民所占用,为尽快落实庙产政策,佛协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目前全山已有27处亩产归屑得到解决。由于十年浩劫,全山经像法器毁坏殆尽,佛协专门成立了修复组,恢复、重建寺庙、庵堂,重建、扩建、新建三个大寺九个庵,一宫二堂,两个碑坊、经幢,三塔三壁一个林,二个码头一个窑、八只水池十口井,还塑雕佛像3112尊,完成了长2200多米的石板路,水泥路11条,总投资达4427万元。14年来,先后接受出家信徒400多人。

道风问题关系到佛教兴衰。多年来,普陀山佛协一直把道风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佛协根据《汉传佛教寺庙共住规约通则》的精神,制定了《普陀山寺庵规章制度》,通过广大僧尼的共同努力,道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早晚课诵、过堂用斋、诵经念佛、讲经说法成为各寺院的日常法务,并且做得如法如理。

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佛教事业接班人,1988年3月,佛协创办了普陀山佛学院,至1992年7月已毕业两届预科班。

1993年7月,首届天台专修班结业,学僧共56人,均已分配于佛协及全山各寺,量才任用,为普陀山佛教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普陀山佛协还积极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体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本怀,佛协先后投入60多万元,在本山修路10条;输出50万元在洛迦山造了两个码头,输出48万元资助全山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探电话;输出l10万元资助输水工程和朱家尖民用机场建设。在文教卫生设施方面,4年来共资助130多万元,在此,在扶贫救灾、办敬老院等社会福利事业方面,也输出近200万元。

普济寺1995年农历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这天,海天佛国普陀山秋高气爽,阳光灿烂,南海观音、普济医院奠基典礼在这里举行。浙江省、舟山市有关方面负责人和天台山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杭州灵隐寺当家根源法师等专程前来出席了奠基典礼。中国佛教协会刀述仁秘书长,厦门妙湛法师,常州松纯法师,苏州安上法师,西安常明法师,香港李嘉诚先生、孙恩光先生等来电祝贺。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在奠基典礼上首先致词,他对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长老、居士、宾客、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说,普陀山佛教虽有千余年的历史,但兴建南海观音、普济医院却是海天佛国史上的创举,也是海内外佛教四众弟子多年的祈愿。两项工程的建成必将进一步扩大佛教的影响,提高普陀山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香客游人来山朝拜,促进普陀山旅游事业的发展;南海观音、普济医院筹委会主任、舟山市副市长马其忠也在奠基典礼上讲了话。他说,这两项工程的兴建,对于进一步弘扬佛教文化,改善普陀山旅游环境和医疗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倡导世界和平,都具有积极意义。

据了解,海南观音为青铜立像,台座三层,高28米,重量约70余吨,广场面积为7500平方米,耗资约二千多万元人民币。广场上将安装照射灯,夜间,南海观音将金光四射,形成普陀山的一大奇观。普济医院占地约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成后将开设门诊、住院、康复三个部,床位100余张,耗资约三千余万元人民币,是国内佛教界自筹资金建造的一座设施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医院,直接为来山香游客门诊就医和康复疗养提供服务。两项工程力争在1997年底前竣工。

§ 相关词条

虎穴寺白龙寺普兰巴南神庙

知恩院波罗浮屠金殿

瓦腊纳西绒布寺佛牙舍利塔

通教寺临济塔院上华严寺

§ 参考资料

1、http://www.93abc.com/new_page_15.htm

2、http://www.putuoshan.net/pujisi/tpjs.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6:5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