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月下老人
释义

§ 来源

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主管男女婚姻的神仙。月下老人的形象,据沈三白《浮生六记》说:“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于非烟非雾中。” [1] 典出唐朝李复言所著《续玄怪录·定婚店》。唐朝韦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老人家在翻查什么,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都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2]

§ 形象特征

月下老人形象常被塑造成白胡多须,脸泛红光,左手挽着红丝,右手拄的拐杖上挂着姻缘簿。他袋中藏有赤绳,并据姻缘簿所载,将赤绳暗系在男女双方的脚上,使他们结为夫妻。凡未婚男女可祈得到理想中的终身伴侣,已婚男女瞻拜月老后,可期婚姻和美、白头偕老。

§ 文化内涵

婚恋命定观

月下老人月下老人以赤绳相系,确定男女姻缘,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唐人以为,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可以确定和改变的,“天下之事皆前定”(《感定录.李泌》),“人遭遇皆系之命”(《纪闻.王》),“人事固有前定”(《续定命录.韩泉》)。

唐人的这种前定观念,当然也表现在婚恋方面,“结缡之亲,命固前定,不可苟求”(《续玄怪录.郑虢州騊夫人》),“伉俪之道,亦系宿缘”(《玉堂闲话.灌园婴女》)。

月老形象的出现,正是这种命定观在婚恋领域的艺术化、形象化。其实,在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之前,唐人小说中还有类似的形象,戴孚《广异记.阎庚》云:

仁亶见其视瞻非凡,谓庚自外持壶酒至,仁亶以酒先属客,客不敢受,固属之,因与合欢。酒酣欢甚,乃同房而宿。中夕,相问行礼,客答曰:“吾非人,乃地曹耳,地府令主河北婚姻,绊男女脚。”仁亶开视其衣装,见袋中细绳,方信焉。

这里自言为地曹的“客”,即是“主河北婚姻”者,同样是通过以袋中之绳“绊男女脚”的方式,确定世间男女姻缘。可见,在唐代,婚姻前定、主于地府冥司是流行和普遍的观念。世间男女之所以能成为夫妻,是由于地府冥吏以绳相系,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

月老于月下结绳以定婚姻的形象,更具诗意,因而流传更广,遂成为故实,月下老人也因此成为民间家喻户晓的婚姻之神。

牵红丝

《定婚店》中的月老和《阎庚》中的地曹以绳系男女脚以订婚姻,是唐人命定观念在小说中的形象化呈现,古代男女成婚仪式上拜天地父母时牵红带的安排,也是由此逐渐演化而来。

在唐代的现实生活中,也已经有用绳相系的方式来选择配偶的记载。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卷上《牵红丝娶妇》条中所载郭元振择妇之事,即是此类:

郭元振少时,美风姿,有才艺,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元振曰:“知公门下有女五人,未知孰陋,事不可仓卒,更待忖之。”张曰:“吾女各有姿色,即不知谁是匹偶,以子风骨奇秀,非常人也,吾欲五女各持一丝,幔前使子取便牵之,得者为婿。”元振欣然从命,遂牵一红丝线,得第三女,大有姿色,后果然随夫贵达。

此事《山堂肆考》等书亦载,张嘉贞有五女,郭元振不能确定到底娶谁,便用红丝相系而牵的办法挑选,这就是所谓的“红丝结褵”。当然,此事实出于传闻(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浅妄书》有辩驳,可参看),然亦可见此类婚姻观念与习俗在民间的起源与演进。   拴红线后来成为一种婚礼仪式, 到了宋代逐渐演化为 “牵红巾”,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嫁娶》中有详细记载。到了清代,又变成在婚礼中扯起红帛或红布,新郎、新娘“各持一端,相牵入洞房”。这种拴红线、牵红巾或红布的风俗,至现代在有的汉族与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

§ 古籍记载

《水浒后传·第一二回》:正是一对佳人才子。虽在海外,也是一国驸马,富贵无穷,况天缘是月下老人赤绳系定的,不必多疑。

《红楼梦·第五七回》: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世传月下老人专司人间婚奂鶳,今生夫妇已承牵合,来世姻缘亦须仰藉神力 。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莫非他心里有这段姻缘,自己不好开口,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说定了我的事,然后好借重我爹妈给他作个月下老人。

《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今日这喜事,不但有媒有妁,并且还请得是成双成对的媒妁,余外更多着一位月下老人。

§ 月老祠堂

月老祠

中国有不少月老祠,其中杭州月老祠堂,为有史可查最早供奉月老的场所,始建于唐宋,据《西湖笔丛》记载,古时杭州的“月下老人祠”,原在孤山。祠内正中有月老塑像一尊,手执“婚书”,神色和蔼,似在祈求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楹联丛话》说,月下老人祠有副金书妙联,是集古代剧本《琵琶记》、《西厢记》的成句而成:“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明朝时期,“白云上人”在南宋御园“翠芳圆”旧址建庵,起名“白云庵”。 清朝时期,“月下老人祠”迁入其中,更名为“月老祠”,解放后又更为“月老祠堂”。 白云庵不是尼姑庵,里面都是清修的僧人、道人。清末,这里曾经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据点,徐锡麟、秋瑾、孙中山等都在白云庵有过活动。思想进步的道人僧侣也加入了反清组织,辛亥革命胜利,白云庵名极一时。后经历抗日展成,白云庵被日寇焚毁,月老祠堂也未能幸免,后于1946年重建。 建国后,著名道长岳崇岱途经杭州,到白云庵月老祠讲道,仔细研究了白云庵月老祠的历史及所在方位,为求免于战争袭扰,保一方平安,遂根据易经五行,及其建筑风格,更名为“月老祠堂”。随着西湖景区对外开放,游客越来越多,白云庵已不适合清修的需要,月老祠堂的道人便移居杭州周边,继续潜心修行。月老祠堂也逐渐被人淡忘。[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