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曾同春
释义

§ 人物介绍

补充

一九四七年的前私立海南大学简介

§ 创办背景

私立海南大学创办前,海南高等教育处于空白。“岛内青年学子欲进高等院校求学,皆负笈于粤之羊城或远赴京沪”。抗日战争一结束,海南一批仁人志士、社会名流、爱国侨胞,

先是聚集于当时陪都重庆,后又聚会于羊城,共商振兴海南教育大计。

§ 筹办过程

1946年6月9日至1947年11月8日,当时的广州市市长陈策于广州市政府迎宾馆,邀请海南同乡及热心教育人士,商量创办海南大学的问题,并成立了海南大学筹委会。陈策任筹委会主任。同时组织了校董会,推选宋子文任董事长。为工作方便,分驻穗筹委和驻琼筹委:

驻穗筹委:陈策、黄珍吾、曾三省、林廷华、张光琼、欧兼、王龙舆、朱润深、陶林英、陆达节、麦逢秋、云照坤、吴汉晖、云盈波、韩汉藩、梁大鹏;

驻琼筹委:蔡劲军、曾同春、陈洪乾、詹行、吴为藩、钟衍林、周香岩、冼荣熙、郑彬、杨永仁、王永源、冯蔚轩、李达生、林缵春、陈传栋、韩兢民;

校董事会:宋子文、张发奎、陈策、王俊、韩汉英、郑介民、林廷华、陈序经、颜任光、范会国、周成梅、黄有鸾、云竹亭。

历任校长:1947年7月由校董事会聘请任颜任光当首任校长,范会国、梁大鹏为副校长,刘平侯为教务长,冯所凯为总务长。

1949年初,颜任光辞职,校董事会聘请范会国接任校长(1949.6、8、至1950、4、)梁大鹏任副校长。

校址:海口市椰子园,即今424海军医院及滨海路之西北沿海炮台一带,地临大海,椰林苍茂,环境幽美。且接近市区,交通方便。日军侵琼时为日本占领军司令部及海军医院。抗战胜利后属琼崖军政当局要地。

院系设置:先后设有农学、医学、文理三个学院。

农学院设有农艺、园艺、农业经济三个学系。

文理学院开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政治、经济、教育、数学、物理、化学八个学系。

医学院暂不分系。

经费来源:私立海南大学的经费来源最初全靠捐助。开办初期计有资产近百万美元,经常费收入有当时的法币11.8亿元,港币27.75万元。我们把其中一部分赠者记述如下:

一位不愿闻名于世的琼籍人士,捐献法币7500万元购买海口福大铁工厂(地址在今海口造船厂)赠给海大。

校董韩汉英将《四部备要》、《四库全书》等8652部线装古书捐赠海大。

意大利人罗斯(Ross)教授,居留我国数十年,历任意国驻北平、天津、上海、汉口、广州等地领事、总领事,他将自己收藏的我国历史文献及书籍共30余箱全部捐赠海大。后罗斯先生还到海大供职,教授拉丁文兼图书馆馆长。

东南亚各地海南侨胞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甘愿减衣缩食,捐款办学。如泰国华侨黄有鸾、曾毓秀、冯世积、云竹亭、韩协准、符致顺、吴清瑶、冯尔和等捐款最多。

开学和招生:前私立海南大学是1947年11月8日开学,11月17日上课。

先后招生三次。前两次仅在广州、海口两地招生;第三次增加在香港、湛江、茂名三地招生。学生来源遍及10余省,以粤桂籍学生为多。

历年学生人数:

时间学生数

1947年11月400余人

1948年8月300余人

1949年2月280人

1949年4月20日274人

1950年2月350人

1950年3月296人

停办:1950年4月海南解放,人民政府接管私立海南大学,另办起南方大学海南分校,前私立海南大学到此结束。

私立海南大学史料来源:

1、国民党政府教育部督学阮康成1948年视察前私立海南大学写的报告《私立海南大学》

2、梁大鹏的《海南大学前后》

3、何定之的《海南十年》

4、林莜海的《解放前海南大学创办始末》

5、国民党教育部文件“以财政困难海南大学改为国立大学不便照准”等。

乐东人颜任光博士——著名物理学家、海南大学首任校长

颜任光(1888—1968),海南乐东人。物理学家、教育家。在测定气体离子的迁移率方面做了独到的研究,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了精确的测定。对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实验室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和丁佐成共同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制造现代科学仪器的大华公司。

颜任光,又名颜嘉禄,字耀秋。191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曾在该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20年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仪器委员会委员长。1922年2月被校长聘为物理系仪器部主任,还曾多次担任仪器委员会委员。

大约从1917年开始,北京大学理科已有物理实验课,本科一、二、三年级均有实验,每周为3小时。自从颜任光和丁燮林分别执掌物理系和理预科之后,他们特别注重实验室的建设,购置实验仪器或自制仪器、编写实验讲义、安排实验课程,尽量让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实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强教师阵容,提高教学水平。作为系主任的颜任光,像电工一样经常携带着钳、锥等常用工具。他不仅在实验室为学生表演实验、解答疑难,而且经常要求学生并教学生使用刀、锉、锯、凿,做一些简单的铁制或木制器具。在课堂教学方面,颜任光还自制了许多简单教学设备,边讲课边表演。由于颜任光和丁燮林的努力,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也赢得了人们对该系的重视。20年代初,教育界有“南胡北颜”之称,推崇主持东南大学的胡刚复和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颜任光,也足见其在中国物理学教学和培养人才上所建立的功勋。

1920年年底,出访德国的夏元瑮教授来信告知北京大学,A.爱因斯坦(Einstein)有意要访问中国。闻此讯,北京大学师生欢欣雀跃。当时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句传说,“真能了解相对论原理者在世界上不过半打”,或说“不过6人”。为了迎接爱因斯坦到北京大学讲学,尤其是为了让北京大学师生对相对论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教授们顿时特别紧张忙碌起来。颜任光从1921年1月起,在北京大学作关于相对论的系统的演讲,报告了“相对论的起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的发展”等内容。在他的带领下,许多教授争先作有关相对论的报告,或撰文刊载于报纸、杂志。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学习相对论的热潮。虽然爱因斯坦并未如愿到北京大学访问,但是,人们却从北京大学教授们的讲演中获得了有关知识,对相对论有了深刻印象。

1924—1925年,颜任光休假出国访问一年,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参观学习,E.卢瑟福(Rutherford)当时正在该实验室从事γ粒子轰击氮核实验。这次出国,使他最为感慨的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中国太缺少科学研究的仪器设备了!手中不掌握任何仪器的物理学家,再好的科学见解也未必能付诸实现。回国后,颜任光毅然放弃北京大学教授职位,和物理学家丁佐成(又名佐臣)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仪器工厂——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生产的物理仪器、仪表。

1932年,中国物理学会在北京成立。颜任光作为特邀代表,从上海赶到北京与会。在成立会上,他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中国物理学会成立最初几年,设董事会),以后又曾任理事。他热心支持并赞助物理学事业,在物理学界留下极深的印象。

离开北京大学转入工业界后,颜任光一直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上海,他不仅兼任海南大学(海南岛)校长,还曾任上海光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副校长。30年代中期,一度出任交通部电政司司长、建设委员会委员、资源委员会委员等职。抗日战争期间,他主办桂林无线电器材厂。50到60年代,历任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研究室主任、工程师,华东工业部电器工业局电表制造指导,上海电表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迫害,1968年在上海愤懑而卒。

在本世纪最初的两个10年期间,关于离子迁移的问题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存在着混乱。一种假说认为,每单个离子不是单个的带电分子,而是在其周围环绕着基本电荷的中性分子团。因此,这样的离子的质量大于每个分子不带电时的分子团质量,在相同的条件下这样的离子就比单个不带电的分子移动得慢。另一种假设认为,离子是单个的带电分子或称“小离子”,它的缓慢的迁移率是由于它携有电荷而在通过气体的路径上减速的缘故。这两个假设是不相同的,但它们都被当时物理学界一部分人所接受。在实验方面,也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结果。颜任光正是在当时不同的理论与实验处在分庭抗礼的情形下,在R.A.密立根(Millikan)教授指导下从事了气体离子迁移率的研究。

颜任光采用卢瑟福-弗兰克交流电势的方法,也是洛布(Loeb)1916年采用的方法;实验装置也与洛布在1916年采用的相同,只是个别细节有所改进。首先,颜任光重复了洛布的实验;然后在场强从9至6669伏/厘米下测量了氢离子的迁移率,在场强从11至17670伏/厘米下测量了氮离子的迁移率。实验结果不仅证明了“小离子”的结论,而且发现了up=常数的规律。式中,u是迁移率,p是气体压强。颜任光的实验所以成功,令人信服,并且有新发现,是因为他的实验特别注意到气体的产生和净化,以及气体中出现的自由电子,并且认真地测量了在高压和低压下自由电子的相对数量。这样,他就可以尽量排除自由电子对离子迁移的影响。颜任光的实验,加深了人们对离子性质及其迁移缓慢原因的理解。

在颜任光之前,最精确的气体粘滞系数测定法是利用气体通过毛细管流动的所谓“流逸法”。鉴于毛细管的孔径、大小和形状的无规性,以及在其末端易产生涡流,因此,流逸法最准确的测定值也只是相对值。在密立根教授指导下,颜任光开创了气体粘滞系数绝对值的测定方法。他选择这一课题的另一原因是,在密立根开创油滴法测定电荷之后,测定电荷的精确度就仅仅决定于油滴在气体中下落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因而,对气体粘滞系数绝对值的测定就成了当时一项紧迫的研究课题。

颜任光所采用的方法是:让外圆筒以恒定角速度ω绕另一个用扭力悬丝悬挂的内圆筒旋转。从理论上推得的粘滞系数为,式中,I为悬挂系统的转动惯量,和b分别为外圆筒和内圆筒的半径,θ为内圆筒转过的角度,l为内圆筒的长度。该式中各个量值均可以高精度测得。在实验中,颜任光利用了密立根设计并改进的恒偏转装置,而且还改进了测量偏转角θ的方法,从而显著地提高了精确度。在整个实验的结果中误差大约不超过千分之一。颜任光测定了氢气、氧气和氮气的粘滞系数,修正了当时通用的物理化学用表中已被公认的粘滞系数表。(作者:戴念祖)

简历

1888年 生于广东崖县乐东(今属海南省)。(生月、日不详)

1912—1920年 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后专攻物理学。1916年入芝加哥大学,1918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次年又在该校赖尔逊物理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1920—1924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21—1924)。

1925—1937年 任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总工程师,兼任海南大学校长,光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

1938—1946年任桂林无线电器材厂厂长。

1946—1966年 任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研究室主任,上海电表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68年 卒于上海(卒月、日不详)。

一所大学办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是否得人。这个问题,对在艰难中崛起的民办大学尤为重要。海南大学之所以在短短二年半时间,取得长足的成就,首先是和一校之长密切相关。在此不能不介绍一下这三位校长。

§ 历任校长

第一位是梁大鹏(1911—1998),海南琼海人。 193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旋即负笈美国,先后获密歇根大学硕士、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历任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7年,积极筹建海南大学,他以常务董事兼代校长名义,力荐颜任光博士出任校长,自兼副手,既热忱又虚心,一直负责实际的工作。他对海大的一大贡献,是实行了整套对学生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海大是私立学校,自由散漫之风盛行。因此,学校对学生的起居作息,均定有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使学生养成一种刻苦用功、不苟且、重秩序、爱清洁、讲公德的优良习惯。1949年秋天以后,时局遽变,海外捐款不来,学生因经济困难而纷纷休学,经营甚为艰难。梁大鹏毫不畏缩,设法力挽狂澜。他于1950年2月18日飞台北,商洽学校经费之事,以致未能归来。

第二位是颜任光(1892—1968),海南乐东人。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1921年学成归国,出任北大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从此常与胡适往来,成为挚友。1928年出任南京政府交通部电政司司长。他一直被认是中国最佳的物理学家之一。1948年春,梁大鹏推荐颜任光出任海大首届校长,颜出于报效海南教育事业的责任心,辞去原来职务,毅然回到家乡担任此职。颜任光在学校发展方面(包括制定方案和向社会募捐)是有功的,但也有缺点,在治校上一味采取“无为而治”、“吾从众”的态度,与梁大鹏原先建立的严格管教政策相左,在校内引起一些风波,加上这时身体有恙,为减轻工作,亦想回上海治疗,于1949年初辞去校长之职。1968年6月在上海遭迫害,含冤去世。

第三位是范会国(1898—1983),海南文昌人。巴黎大学理化科硕士及数理科博士。1930年返国,历任广州中山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之一,曾发起筹组中国数学学会,并任首届常务理事,也是我国研究复变函数理论的先驱者之一。1949年6月,他继任海大第二届校长。作为一位学术造诣颇深和富有教学经验的学者应是胜任的,无奈此时海大已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学潮迭起,校园动荡,校务几乎停顿。范氏所能做的就是与梁大鹏到处奔走求助,企图维持海大于不坠。这种奉献精神,应为后人所尊敬与怀念。海大于1951年停办后,范氏改任海南师院院长。1953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任该校数学系教授理论力学研究室主任。1983年病逝于北师大。家人遵嘱将其部分珍贵藏书,捐献给海南大学图书馆。

这三位校长都具有良好的学养与资历。他们十分注意创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把聘请优秀学者来校执教置于首要地位。

据台湾学者苏云峰调查资料,海大教师来源甚广,外籍教师最多时有9人,分别来自美、法、德、日、意等国家。中国教师亦分别来自大陆9个省份,海南籍则占人数的三分之一,此中原因,除利用梁大鹏、颜任光等个人在学术界关系外,大多诉诸乡情,鼓励海南学人返乡执教。在教师学历方面,据不完全统计,留美7人,法国7人,德、日各1人,硕士3人,学士15人。琼籍教师以留法之5人为最多,其次美国,且多数取得博士学位。由是观之,海大教师素质亦不低。而且在海南当时的学术环境与条件之下,已属得来不易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6: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