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济 |
释义 | § 生平 李济 李济生于1896年,十岁时随父亲到北京,先后在湖北省立江汉学堂及琉璃厂厂甸的五城中学就读。 1911年考入留美预科学校清华学堂,1918年官费留美,入麻州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并于次年改读人口学专业。 1920年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读人类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李济哈佛大学毕业,返回祖国,受聘于南开大学,任人类学和社会学教授。 1924年开始田野考古。 1925年,29岁的李济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类学讲师,与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同执教鞭。 1926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此为中国学者最早独立进行的考古发掘。 1929年初,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使得发掘工作走上科学轨道,造就出中国第一批水平较高的考古学者。 1934年7月~1947年5月,被任命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 1936年曾赴欧洲讲学,1938年被推选为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名誉会员,1948年随考古组去台湾,被推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至1950年兼任台湾大学教授,并主办考古人类学系。 1955~1972年,在台湾省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 1946年还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工作,索回日本侵华期间掠去的中国文物。与吴金鼎一起调查过城子崖遗址(吴金鼎先期发现,已作多次调查)并做了第一次小面积的发掘。是山东地区考古工作的开拓者之一,《城子崖》一书的总编辑。他主要致力于殷墟陶器、青铜器的研究。 抵台后,李齐除了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外,更创办了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他在领导及参加圆山遗址发掘、环岛考古调查及泰雅族体质测量之余,还继续整理及研究殷墟出土的器物,并且完成了《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一巨册,是为《小屯》系列之第三本。 1955年8月他被任为中研院史语所所长,同年十月奉命为代理院长。李济在清华研究院时专门指导的研究生吴金鼎后来成为发现中国黑陶及南诏文化的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台湾开创考古人类学系,更是培养了不少优秀的考古及人类学人材。 1979年8月1日,他创办的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成立30周年,他也在这一天因心脏病猝发于台北寓所逝世了。[1] § 考古事迹 西阴村遗址的发掘 1926年由李济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的发掘是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行主持的考古发掘。李济重视田野调查发掘,注意发现和培养田野考古人才,这使他所领导的安阳殷墟等项发掘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也造就了中国第一批田野工作水平较高的考古学家。 由于殷墟发掘受到国际考古学界著名人士的赞许,李济于1938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推选为名誉会员。1946年他还曾以专家的身份,参加中国政府驻日代表团的工作,使很多战时被日本侵略军劫掠的古代文物回归祖国。他一生有十几部专著,其学术上的主要成就是以殷墟发掘资料为中心,进行专题和综合研究,建立了殷商文化在历史上的地位。亦初创了中国考古学嗣后七十年间研究古代陶器、陶器、石玉器方法的基础。 西北讲学 1924年,即李济自美回国的第二年,受国立西北大学、陕西省教育厅的邀请,来西北讲学。据《国立西北大学一周年纪念特刊》对于此事的记载:“延聘国内各大学教授十余人来校讲演,藉以宣传教化,输入新知……听讲者共七百余人。室外讲演时聚听人数又超之,虽为时仅一阅月,而济济一堂,颇极盛况。”其中“宣传教化,输入新知”是些冠冕堂皇的话,实则此举是为时任陕西督军的军阀刘镇华装点门面,但客观上的影响却是很大的。 李济在西北大学的讲演内容包括《社会学大要》、《人类学概要》、《人类进化史》等,正是他在美国所获之新知。其余十几位学者也各选所长,如《欧洲革命史》、《陕西在中国史上之位置》、《物理学最近之进步》等等。多为时之国内、乃至国际上最新的声音。 虽然此次暑期学校的初衷并非纯学术目的,而其客观影响仍很大。据当时报载,除西安选派的各种小学教员及西北大学师生外,其余各县皆派人前往,因为人太多,致使西北大学的校舍不能容纳,许多人只好住在客栈中。这也算当时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一次空前盛大的学术活动。 殷墟考古发掘的开山元老 1928年到1937年的10年间,李济先生领导的考古组对安阳殷墟进行了15次的考古发掘(其中李济先生直接参与的就有5次),发现了殷商王朝的宫殿遗址和商王大墓,出土了商代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白陶及釉陶,以及石、骨、象牙雕刻和猪牙、贝、蚌、绿松石镶嵌等华美的器物。更为令人激动和惊喜的是在殷墟还发现了埋藏在地下三千多年的2万多片甲骨,同时,文献记载和实物资料相结合,有力地证实了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就是我国商朝后期“盘庚迁殷”的都城所在地。 § 学术成就 著作专书 1.西阴村史前的遗存,清华研究院丛书。 2.城子崖,与傅斯年、董作宾、梁思永、吴金鼎、郭宝钧、刘屿霞合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1。 4.小屯第三本‧殷虚器物甲编:陶器上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 5. 殷虚出土青铜觚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一本。 6.殷虚出土青铜爵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二本 。 7.殷虚出土青铜斝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三本。 8. 殷虚出土青铜鼎形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四本。 10. 殷虚出土五十三件青铜器之研究,与万家保合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之4‧古器物研究专刊第五本。 论文 1. 幽兰,《清华学报》 2. The Bones of Sincheng ,《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 3. 安阳发掘报告发刊语,《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4. 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5. 殷商陶器初论,《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6. 民国十八年秋季发掘殷虚之经过及其重要发现,《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7. 小屯与仰韶,《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8. 现代考古学与殷虚发掘,附载于《安阳发掘报告》第二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9. 俯身葬,《安阳发掘报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历语言研究所专刊之。 10. 发掘龙山城子崖的理由及成绩, 《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