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无坐力炮 |
释义 | § 简介 无坐力炮发射时利用后喷物质的动量抵消后坐力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亦称无后坐力炮。无坐力炮是利用发射时后喷物质的动量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无坐力炮炮尾有喷气孔,发射时一部分气体推动弹头前进,另一部分从炮尾的喷气孔喷出。两种力量相等而抵消了后坐力,故称无坐力炮。一般火炮在发射炮弹的同时,还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使火炮后退很远的距离,这既影响射击的准确性和发射速度,又给操作带来不便。 § 装备特点 无坐力炮它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随伴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主要配用空心装药破甲弹,射击近距离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无坐力炮主要由炮身、炮架和瞄准装置组成。炮身与炮架成刚性连接。炮身尾部有炮闩,闩体上有孔,其后有喷管。发射时,向前运动的弹丸和火药燃气的动量与由闩孔和喷管向后喷出的火药燃气(有的还含添加的配重物)的动量大小相等,故炮身不后坐。无坐力炮按炮膛结构分为线膛式和滑膛式;按运动方式分为便携式、牵引式、车载式和自行式。 世界上第一门能够消除后坐现象的火炮是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研制的。1914年,美国制造了一种发射时两管对接的无坐力炮。该炮在向前射出一弹丸的同时,向后射出一铅油质配重体,使炮身不后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把它用在飞机上。1936年,苏联制成带喷管的无坐力炮,口径为76.2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应用,无坐力炮成为有效的近距离反坦克武器。战后,无坐力炮的性能不断提高,并配用火箭增程弹。苏联ΠΓ-9式73毫米无坐力炮,发射 4.5千克重的火箭增程弹,直射距离800米,破甲厚度394毫米,全炮重59.5千克。日本60式 106毫米双管自行无坐力炮,发射 7.97千克重的破甲弹,破甲厚度为 550毫米。中国1965年式82毫米无坐力炮,全炮重仅29千克,便于携行。70年代以来,有些国家着重发展口径为80毫米左右的无坐力炮,大多配用火箭增程弹以减轻火炮重量,增大直射距离,提高弹丸破甲能。 § 类型 无坐力炮按身管结构可分为线膛和滑膛两种,按运动方式可分为便携式、驮载式、车载式、牵引式、自行式等,口径一般为57~120毫米,反坦克直射距离400~800米。 § 研制历程 1914年,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门可供实用的无坐力炮。人称“戴维斯炮”。为了抵消炮弹发射时所产生的巨大反作用力,戴维斯在同一根炮管的另一头也装上一个配重弹丸,向前发射弹丸的同时,后面那颗平衡弹在其反作用推力下从炮后射出,爆成碎片,从而第一次制造出一种在发射过程中利用后喷物质和动量与前射弹丸动量平衡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并且用于实战当中。“戴维斯炮”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和发展。1917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取消了配重体,直接用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来进行平衡。这样,抛射固体配重体的后半截炮管也就没有用了,使无坐力炮的炮管缩短了一半,此后,英国的库克和苏联的特罗菲莫夫、别尔卡洛夫、库尔契夫斯基等人对无坐力炮作了新的发展,在炮管的尾部安上喷管,使流过喷管的气体速度增大,从而减少喷出的气体量。 1936年,俄国人梁布欣斯基研制出一种75.2毫米无坐力炮,他首次使用喷管来发射喷射气体弹消除后坐力,这种无坐力炮发射空心装药穿甲弹,成为有效的而且是主要的反坦克武器。这是世界上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无坐力炮。无坐力炮的第一次实战应用是1941年的苏联─芬兰战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年代,无坐力炮在各国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不断改进。无坐力炮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于伴随步兵作战。但后喷火焰大,易暴露。它主要用于近距离射击坦克等装甲目标。20世纪70年代以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已部分取代了无坐力炮的地位。这种炮的最大优点是体积小、重轻操作方便。最大的缺点是炮后火焰大,容易暴露炮位,而且炮弹速低。很多国家都已停止研制和生产,只有英国、日本等少数几个国家装备,主要用于反坦克作战。随着反坦克导弹、新型榴弹炮和反坦克火箭筒的发展,无坐力炮有被取代的趋势。 无坐力炮是利用发射时后喷物质的动量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无坐力炮炮尾有喷气孔,发射时一部分气体推动弹头前进,另一部分从炮尾的喷气孔喷出。两种力量相等而抵消了后坐力,故称无坐力炮。《兵器馆》陈列的无坐力炮主要有: (1)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美国造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该炮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国民党军的美国造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主要诸元:口径75毫米,炮管长1.98米,初速340米/秒,最大射程6812米,火炮全重47.73千克。 (2)中国造1957式105毫米自行无坐力炮。中国制造的57式105毫米自行无坐力炮,配有空心装药破甲弹和杀伤爆破榴弹。火炮装载于北京牌212A型吉普车上,亦可拆下射击,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其口径为105毫米,射程7680米,直射距离580米。 (3)瑞典M3式无坐力炮。M3式是M2“卡尔·古斯塔夫”式系列无坐力炮的最新改进型。其最突出的特点像它的原型一样是靠采用新材料技术创优,提升整体性能。还在M2无坐力炮未出世之前,人们见到的无坐力炮几乎清一色地都采取间接喷射式设计,即尾端喷气结构。瑞典M2独辟蹊径,采用了直接喷射式结构设计,这是因为其掌握了一些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成果。 不过,无坐力炮的直接喷射式设计不是瑞典的创造。1937年,德国就发明了这种设计方法。当时德国人也研制出了代替炮弹底线的塑胶圆片和弹头导带。塑胶圆片被吹破之际也就是弹头完全嵌进膛内之时。这样,火药气体向前推和向后喷的压力锐减,炮身也就不会有前坐力和后坐力。可是德国人用的塑胶圆片材质不佳,对塑胶圆片被吹破的临界压力不能控制,结果炮身总要有些后坐力。因而直接喷射式无坐力炮设计被人们舍弃了。进入20世纪60年代,瑞典FFV公司研制出能应对不同火药压力的新型塑胶片材料和新材料弹头导带,对塑胶片吹破后临界压力的控制也很巧妙精确,使前推与后喷压力相等并抵消。M2激活了因失去机遇而退进历史的“老设计”,演绎了一段 “老树开新花”的佳话。 M2之后FFV公司发展了 M2-550,已有近20个国家陆军采用,口碑甚好。但 FFV公司没有满足,又进一步改进,这便产生了M3。M3再创奇观。它的炮管改用较薄合金钢材轧制,外绕碳纤维丝,其他结构采用铝合金和新型塑胶,从而使炮重减至8公斤。M3式以短而轻成为世界上最小巧的无坐力炮。由于它采用瑞典FFV公司新研制的FFV597式超口径弹,它在700米距离上能穿透900 毫米厚钢装甲,因而也是有效的反坦克武器。这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无坐力炮的使用价值。 § 中国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 82毫米无坐力炮 是伴随步兵营作战的一种轻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以击毁敌轻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辆,也可以用以摧毁敌轻型土,木质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野战工事和火力点。火炮重量轻,机动性好,威力大,射程远,主要战术技术性能:口径82毫米,全重34.1公斤,炮身重26公斤,初速252米/秒,直射距离500米,高低射角-6 度至+28度 甲厚度150毫米/65度。 该型炮于1987年设计定型,1998年投入批量生产,炮身及弹药、引信和发射药均采用先进材料和工艺制造,因而其主要战技术指标均达到了较高水平。该炮的特点主要表现为:1、射程远。最大射程为使用6号装药时可达4.66公里,使用远程装药可达 5.7公里,这是82毫米迫击炮最远的。2、射速快。每分钟可发射30发炮弹,比同系列的迫击炮多发射5发。3、打得准。其距离公算偏差为1/150,方向公算偏差为1/300。 配用的弹种有87糸列杀伤榴弹 ,[弹重4.2公斤 ,最大射程5.7公里,杀伤半径22米], 燃烧弹[弹重4.2公斤 ,最大射程5.7公里 ,杀伤半径14米], 钢珠弹[弹重4.5公斤 ,最大射程4。3公里,杀伤半径26米] , 钢珠燃烧弹[弹重4.5公斤 ,最大射程4.3公里 ,杀伤半径15米] 由上可见,YW304式82毫米自行迫击炮的性能极为优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