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日红
释义 与张国荣合影

朱日红,顺德龙山人,一九三四年六月一日在广州出生。家中排行第八,自小被唤作“八妹”。父亲朱晦隐是粤剧编剧家,母亲何荻娴是教员。其二哥朱超是演员和副导演,三哥珠玑是由一九四一至一九六九年拍片达二百七十部的著名导演。特别一提的是珠玑叔是“中联电影企业有限公司”的二十一个股东之一,也是执导歌唱片最多的导演。

§ 成长

八妹姐十一岁来港,就读威灵顿英文书院,因受不了英国式的教育制度,遂返回广州读书。在广州市立第二中学念书时,她思想前卫,常常参加抗美援朝的活动,母亲被她的举动吓坏了,于是装病骗她回港。

从此八妹姐跟随三哥到片场工作,开展了她人生的里程碑。

§ 纵横影坛

周润发颁发“专业精神奖”给朱日红

自一九五二年开始踏入影圈,到二零零三年拍罢最后的一部电影,宣布光荣退休止。由场记到副导演到舞台剧的服装统筹,在这半个世纪,八妹姐经历了电影的兴衰起落,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人情冷暖。

一幕一幕有血有泪的奋斗史,在八妹姐脑海里浮现出来。“记得我第一天到片场开工,是拍王天林的功夫片,有武师跳火圈被烧伤,一上工就遇意外,害怕得很。”那时八妹姐才十多岁的黄毛丫头,在片场误打误撞,又不知向谁请教,幸好有位叫邓敏的特约演员,教晓她做场记的工作。“有一次向某女星请教如何看通告,怎料她说:“通告也不识看,点做场记。”不知是激励还是讥讽,一怒之下,奋发图强,于是日以继夜,熟读他人的场记记录,从中偷师,又得前辈李寿祺、姜兴隆等指导,渐渐茅塞顿开。”

八妹姐除了是珠玑叔的御用场记外,也追随不少名导演学习,如莫康时、毕虎、胡鹏、凌云等等。她的薪金由最初十元到三百元到五百元,在粤语片全盛时期,一日接三组戏,这证明她任场记一职已奠下了基础。若被她发现有花旦不肯连戏服,发饰不对,马上会拍大骂,要导演出来解围,故在片场中她有“臭八”的称号。

一九六八年八妹姐已跃升为副导演,当时粤语片已陷入低潮,她随屠光启、朱牧转拍国语片。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她的黄金期,是“新艺城”的中坚分子,与麦嘉、黄百鸣、石天、许冠杰、洪金宝等因工作关系成为知交,更成为众人的“妈咪”,多了一大班契仔和契女。她又与杜琪峰、陈木胜、马伟豪、高志森等合作无间。除电影外,近年八妹姐又染指舞台剧,先后任《南海十三郎》、《人间有情》、《聊斋新志》等剧的服装统筹。她收山之作是杜国威执导的《Miss杜十娘》。

§ 敬业乐业

一九九零年,第九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中,八妹姐是首位获颁发“专业精神奖”的前辈,以表扬她对电影的贡献。一向淡薄名利、向默默耕耘的八妹姐常说:“我已嫁了给电影”。经她粗略的统计,至今共拍摄了近五百部电影,除粤语和国语片外,还有甚少在香港上映的厦语和潮语片。

八妹姐因工作过于认真而往往脾气暴躁,同事黎永强送了一个刻有“忍耐”的小型座给她,成为了她的座右铭。她不懂英语也到外国拍摄西片,有多部电影由她亲自执导,到上映时却用上了老板或别人的名字。只有《大力小水手》这部片沿用她的名。

一九九七年,香港电台电视部制作的《我爱梦工场》第一辑,特为八妹姐做了一专辑——总有出头天,无独有偶在二零零二年黄沾主持的香港情之《总有出头天》亦专访了她。

到八妹姐家,最喜欢看到一叠叠珍贵的旧照片和一本收藏了五十年的收入记录册,这部小册子记录了她在五、六十年代拍片的薪金,写了片名和银码,非常清晰。可见她对工作是多么的热爱和热诚,她敬业乐业的精神,是值得后辈尊敬和爱戴的。

§ 老有所用

八妹姐是虔诚的基督徒,退休后常到教会担任义工。闲来便周游列国,远至北极,近至大陆,皆留下不少足迹。七十多岁的她仍非常好学,除上长者进修班外,还习书法、国画、素描、陶瓷等。她享受独身、自力更生的生活,从不依靠别人,当然她的侄儿、侄女和众多契仔、契女对她照顾周到。她不愁寂寞,不怕孤独,现今香港人口老化,八妹姐充实的生活是长者们的榜样。

§ 参考资料

[1] 戏曲频道 http://www.iatolife.com/hklegend/PageDetails.action?pid=33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