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德祥 |
释义 | § 上海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朱德祥 朱德祥,男,1960年8月出生,汉族,籍贯上海市,全日制研究生,工学硕士,在职研究生,工学博士,研究员,1982年7月参加工作,199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拟任上海市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 §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朱德祥 朱德祥(1911~1995),字致和。全国著名几何学家、教育家。1911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先后任教于国立云南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昆明师范学院(今云南师范大学)。历任昆明师范学院数学系主任、副院长,云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主任。196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二级教授。是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3次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朱德祥先生品格高尚,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为我国现代数学教育特别是几何学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是20世纪云南教育界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 民国时期 八岁丧父,家贫,只好给叔祖父作嗣孙,得读初小。备受语文教师王辑之的关心和帮助,考取南通骑岸镇高小,家里没钱,是姑母以她的名誉借钱供他才读完高小。高小期间,朱德祥先生的小舅在骑岸镇教数学,舅父对他要求很严,每天要求他多做一道课外习题,每周写一篇作文。在一篇作文上批上“浮云富贵,敝屣功名”八个字,舅父还经常给他讲为人处世的道理。 1926年朱德祥高小毕业后,考入南通师范学校,受校长张謇“不民胡国,不智胡民,不学胡智,不师胡学”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刻苦自励,勤奋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秀。1932年毕业留师范学校工作。工作之余,自修数学,先后学了《平面几何详解》、《解析几何》、《几何作图的理论和方法》、《大代数》等,培养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1934年朱德祥考取清华大学算学系清寒公费生。按清华“自强不息”的校训,刻苦学习。先后得到华罗庚、曾远荣、赵访熊、熊庆来、杨武之、陈省身等名师的指点和帮助。尤其是熊庆来、杨武之两位先生对他关照最多,交往最深,并对朱德祥的生活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38年4月清华大学等南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大。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获理学学士。先后受聘于云南大学、昆明师院(今云南师范大学) 。 1938年8月朱德祥先生被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聘为数学系助教,把他当作“自家人”对待。熊庆来先生一生严于律己,对“自家人”要求更严,当时云大助教月薪一般是80元,因经费紧缺,朱德祥是“自家人”,只发72元。11月云大附中因空袭迁至路南县,缺数学老师,向云大校长熊庆来先生求援,熊校长派朱德祥先生前去,说好两个半月后就回云大,又因是“自家人”,一直到1940年春才回云大。这时朱先生已结婚,有岳母与其同住,朱先生要求分住房,熊校长说:“我们是自家人,你在农校兼课,那里有房子就住在那里好了。”云大与农校相距30里,朱先生每周在云大上7节课,在昆华农校上24节课,总计31节课,再苦再累他也毫无怨言。 1944年朱先生受聘于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数学系讲师,兼教云大工学院的高等微积分学。1945年抗战胜利,清华等大学北迁,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杨武之留任师院在昆明续办,更名为昆明师范学院(现云南师范大学)。已接到清华聘书的朱德祥先生,本应随校北返,此时杨武之先生不幸重病在床,杨先生重病托孤,要朱先生代为照顾家属,并向清华梅贻琦校长请假1年协助筹办师院数学系。朱德祥先生领着清华的工资,一边为恩师请名医治病,一边积极物色教师,准备出题招收首届新生。此时清华梅校长来函催朱德祥先生急速返校,并为其订了11月3日的返京机票。因杨先生病体虚弱,无人接替工作,朱德祥先生只好留师院继续任教,被聘为副教授。1949年被聘为教授。 新中国时期 朱德祥先生先后任昆明师范学院数学系系主任、副院长,云南省科协第二届委员,教育部理科(力学、数学)教材编审委员,全国高师院校高等几何教学研讨会名誉理事长,云南师范大学学位委员会主任,先后任云南省数学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秘书长,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数学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数学研究会顾问;当选为云南省第三、五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四、五届人大代表;被评为云南省先进生产者,2次被评为云南省劳动模范,197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 朱德祥先生先后担任过微积分、微分方程、高等微积分、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综合几何、近世几何、几何轨迹与作图、三角、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初等几何、高等几何、射影几何、偏微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代数、教材教》等近20门课程。无论教什么课他都认真负责,每上一次课必备课一次,他认为每备一次课,就能熟悉一次教材,不断解题才能熟悉解题技巧,并发现新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出口成章,应对自如。若发现教材或讲义上有错误,他必在上课前勘误改正后才讲课。他说:“教材有错误必须改,有错不改,贻害后代。”他讲课条理清晰,要点突出,深入浅出,富于逻辑性和启发性。他不但要求自己讲好课,而且做到让学生爱听、爱学。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他总是谆谆善诱,细致解答,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几十年来,朱先生还应邀到省内外各地讲学数百次,他的足迹遍及楚雄、玉溪、个旧、建水、曲靖、大理、丽江、德宏、保山、迪庆、昭通等省内地州市和河南、安阳、重庆、贵州、南充等省外城市。不少人慕名登门或来函求教,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他都一视同仁,有求必应。有的当面解答,有的解答后复函或亲自送到家里。 朱先生十分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热情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在他担任几何教研室主任期间,提出集体进修《微分几何》与《解析几何简明教程》,采取平时自学,每周一集中讲解、讨论的办法,由朱先生回答大家提出的疑难问题。同时他要求青年教师学会一至二门外语,语种自选,要求能笔译或口述。他说:“掌握一门外语,多一双眼睛,多个资料来源,对拓宽视野是有用的。”对取得成绩的教师,他给予奖励;对走上领导岗位的教师,他关照他们“当了领导不要丢了业务”,“从事教学才能更好地领导教学。” 自强不息、严谨治学取得了丰硕成果。鉴于朱德祥在几何学方面的精深造诣,教育部指定他编写了3部高校数学教材。《初等数学复习及研究——立体几何》,人民教育出版社1960年初版印刷2万册,1979年印刷32万册;《高等几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年初版;《初等几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初版。这3部教材1991年统计,共印行70万册。1991年以后,仍在反复印刷,《高等几何》到2005年共印刷25次,《初等几何研究》到2003年印刷21次,成为高校权威教材。他还翻译了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阿达玛等人的经典教材《初等数学教程》中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理论与实用算术》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累计印刷近30万册。此外,他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写了条目。他译著的著作累计发行量达200多万册,创造了奇迹。1989年,他的几何学系列教材获首届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高等几何》获全国优秀教材奖。 朱先生从教近60载,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战斗在云南边疆的高等教育第一线,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自强不息淡泊名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支持朱德祥在艰难困苦中奋斗不止的人生信念。朱德祥出身贫寒,早年丧父,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许多具体困难,他没有被苦难击倒,而是坚韧不拔,严格自励,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踏实做人,克服各种障碍,一步步走上成功之路,充分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南通师范学校“坚苦自立,忠实不欺”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自强不息是朱德祥终生践行的人生准则。他说,南通师范学校教务长顾怡生老师的教导给他精神力量:“他强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云龙起伏的,要能克服困难,顶天立地;要能化悲观为乐观,化消极为积极,与其苦苦恼恼地干,不如高高兴兴地干,反正得干;等等。这类话使我渡过艰难困苦的诸多局面,甚至生死难卜的场合,我能泰然处之。”这样的人生信念和精神力量使朱德祥在苦难面前,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始终勇往直前,奋发图强,改变了自身处境和命运,创造了人生的辉煌。通过顽强奋斗,他掌握了英、法、德、俄4种语言。这种精神感人至深,具有恒久价值。 朱先生还有以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在艰辛的青少年时期,朱德祥遇到了许多好心人。初小毕业失学,语文老师王揖之免费为他补课;上高小,王老师又为他买了洗脸盆。考上高小,无钱读书,姑母借钱资助。考上清华,胡履之老师替他筹措经费,并获得清华大学每年240元的清寒生资助。在清华,他得到熊庆来先生的关怀。抗战爆发,清华大学颠沛流离,清寒公费生资助发生问题,熊庆来为他妥善解决。读大学的最后一年,刚刚回国的陈省身教授知道他欠债很多,就介绍他翻译从巴黎带回的《代数与几何》两本书,并将译稿推荐到重庆国立编译馆,以期出版后得到稿费用来还债。工作以后,他又得到社会的尊重,享有极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这使他感受到了艰难时世中人情的温暖,而以感恩之心面对人生,报答社会。 朱德祥先生对金钱和名位看得很淡,而对感情和奉献看得很重。他说上高小时舅父对他一篇作文的批语“浮云富贵,敝屣功名”“八个字支配了我一生”。这是八旬老人坦荡磊落的宣示,掷地有声。抗战胜利后,联大北返复校,清华已向朱德祥发了聘书和工资,他本应随清华北上。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还来电催促,说学校初回北方,“需才孔急,速回校”,并由清华驻昆明办事处买好机票。这时,他的恩师、杨振宁之父杨武之先生留任国立昆明师院数学系主任,生了重病,托付他照管家小,处理系务。朱德祥临危受命,一面延请名医为老师治病,一面聘请教师,组织考试,帮助恩师完成了数学系办学任务,使师院数学系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他因此丧失了担任清华教授的机会,一辈子留在了云南边疆。 1954年,鉴于他的资历和影响,昆明师范学院领导要他出来负责数学系,他说:“人要各尽其才。我适合教书,不适合当领导。”苦辞不就。数学系主任一职空缺达两年之久。后来经领导再三动员,才于1956~1958年、1978~1981年当了两届系主任。当了系主任后,他尽职尽责,加强教师培养和学科建设,使昆明师范学院数学系成为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的数学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名人录”满天飞,一些人用来自我炫耀,以为一进入“名人录”就成了“世界名人”,但朱德祥从不应命,拒绝进入“名人录”或“名人辞典”。 他被评为二级教授,工资较高。他认为他的所得超过了付出,多次要求学校降低工资。学校领导认为不符合政策,未予同意。他就两个月领一个月的工资。到20世纪80年代初,这笔钱积攒到13000多元,他多次表示愿意捐给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云南师范大学为表彰他的美德懿行、激励学生,用这笔钱设立了“朱德祥奖学金”。消息见报,上海科技出版社致函学校党委,回顾了朱德祥先生与该社不同寻常的关系,说出版社还保管着朱先生的6000多元稿酬。原来朱德祥在该社出版的著作稿酬他分文未取,捐献给出版社作为发展科技出版事业所用。出版社将这笔钱寄回昆明,建议征得朱先生同意后作为奖学金基金的一部分。这样,朱德祥奖学金的基金共1.8万元,这在当时称得上巨款。如今,朱德祥奖学金已经颁发了20余年。 朱先生具有厚德载物的情怀。他内心世界丰富宽广,为人诚挚朴实,谦虚平易,对别人满腔热忱。对于遇到困难的师生,既从思想上安慰,也从经济上支持,给予切实的帮助。他是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属于收入较高的人士,但他严于律己,克勤克俭,生活朴素,而把工资、稿酬等慷慨无私地捐出。他使用稿纸的故事传为美谈。为节约纸张,他的稿纸都要用三遍,第一遍用铅笔写,第二遍用蓝笔写,第三遍用红笔写。他长期用小口瓷盆洗脸,一方面是不忘师恩,另一方面是节约用水。他说:“于亲不严,诸事难成。”严格要求子女,不把金钱留给孩子。他说:“不能让孩子做金钱的继承人、争夺者,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继承人、求知的进取者。”他的子女们严守家训,自立自强,成为知名专家。朱氏一家为云南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朱德祥光风霁月般的胸怀、高洁的品格和卓著的学术业绩,赢得了国家的尊重,也赢得了社会的敬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曾把他的事迹拍为电影短片《闪光的铺路石》在全国放映,《云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他的事迹,用以激励人们。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肯定朱德祥“在数学教学作了重大贡献。”(见《朱德祥执教五十五周年文集》,唐家祥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赞扬他的人品和奉献精神:“朱先生是我父亲的学生,又曾做过我弟弟们的老师,和我家有两代的关系。我们全家都极佩服他的平实诚恳的态度,和为教育工作奉献一切的精神。”(同上)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动了所有直接或间接受过他教育的人。熊庆来先生在谈到他培养的优秀学生时,将朱德祥名列其中。 在现代中国数学史上,如果说熊庆来、杨武之、姜立夫等属于我国第一代现代数学家,那么朱德祥属于第二代,他虽然没有华罗庚、陈省身等同辈数学家显赫的原创性学术贡献和国际地位,但他以诚实的态度、自强不息的努力,致力于人格的完善、致力于中国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是卓著的。他的人生道路和人生成就证明,即使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只要有一颗向上和向善之心,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也能达致人生的极高境界。 朱先生对云南游深厚感情。他在《八旬回顾》中说:“我唯一的非薄贡献是在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率妻子儿女全部从事我一生热爱并为之艰苦奋斗的教育事业,力求不辜负云南人民养育之恩。” 1995年去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