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立三
释义

§ 人物生平

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生于湖南澧陵,先后入渌江中学、长群中学和广益中学。经罗章龙介绍,响应“二十八画生”征友声明,同毛泽东会见。广益中学毕业后,到护国军程潜部当兵。

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同赵世炎等一起组织了“劳动学会”,在旅法工人和中国学生中开展革命活动。李立三

1921年回国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加工人运动,同刘少奇一起赴安源,并担任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主任。同年,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925年5月,被推选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著名的五卅运动。

1926年5月在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任总工会执行部长。

1927年参加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工人部部长。同年,在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负责领导武汉和华中地区的工人运动。7月,中共中央改组,成立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担任五人常委之一。

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后,李立三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会委员和政治保卫处处长。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被任命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到香港和广州地区进行恢复省委和党组的工作。

1928年6、7月,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常务委员,并担任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8年冬至1930年秋,在上海党中央工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务,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

1930年6月以后,他错误地估计了革命形势,并在革命性质和任务等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随后,他制定了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红军攻占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号称要“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并将党、团、工会的各级组织机构合并成为领导武装起义的各级行动委员会。他的“左”倾路线被称为“立三路线”。“立三路线”的推行虽然时间并不长,但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30年9月,中共六届三中全会及时纠正了“立三路线”的错误,他也认识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同年底,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到苏联学习。李立三

1932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

1935年,他被派往国际工人出版社,担任中文部主任及《救国时报》主编。曾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他虽然未出席,但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6年1月回国后,他先后担任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敌工部部长、城工部部长等职务,为东北根据地的开辟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8年8月,他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

1949年9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劳动部部长等职务,并主持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1955年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

1956年,他在中共八大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9年担任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0年起担任中共华北局书记处书记。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因为历史问题,遭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

1967年6月,他含冤去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并恢复了名誉。[1]

§ 担任职务

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

1924年任上海区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

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1926年任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组织部长。

1927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央工人部长。

1928年-1930年任中共中央常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

1931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救国时报》主编。

1945年当选为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

1946年历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长、城工部长等职。

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劳动部部长。

1955年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

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是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 人物故事

改名立三

李立三塑像

1922年,他从法国留学回来,被毛泽东派到安源煤矿,后来毛泽东因他的名字太难叫,建议他改名,改成“能至”。后来,他到上海搞工运。一次,他与邓中夏同去参加工会选举。路上,邓中夏抱怨“李能至”这个名字太文了,将他名字改为“立三”。

无线电事业

在李立三的革命生涯中,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业绩,那就是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无线电通讯事业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及一度遭敌人破坏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早在1918年李立三在程潜的军队中担任师部文书时,就曾经从事过破译电码的工作,并懂得编制密电码。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期间,为了加强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和在江西省的中央苏区的秘密通讯联络,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决定由张沈川、李强负责,在上海沪西极司非西路 (今焚皇渡路)福康里9号租了一幢三层楼房,安装发报机建立地下无线电台。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套无线电收发报机于1929年初冬由李强在上海研制成功,建立起共产党第一个秘密无线电台,李强负责机务,张沈川负责报务工作。1929年12月又在香港设立了第二个秘密无线电台,1930 年1月上海与香港开始通讯。1930年10月,在苏联学成的一批无线电台工作人员相继回国,同在上海培训的报务员一起,先后被派往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和湘鄂西苏区,在天津也设立了分台。这些电台,保证了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之间的通讯往来,也加强了中央对各苏区工作的指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时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办大同幼稚园

李立三在主持党中央工作期间,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的第一所幼儿园——也就是后来被誉为“红色摇篮”的上海大同幼稚园。

1927年后,在白色恐怖下,一批烈士的遗孤或革命者的后代流离失所,生活极其悲惨。李立三主持中央工作后,为了保护和抚育好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的烈士遗孤和革命后代,党中央通过各种渠道千方百计寻找流落各地的烈士子女和革命者的后代,经中共中央与苏联共产党交涉,斯大林同意接受一些中国革命烈士的遗孤和当时党中央领导人的子女,为中国革命培养一批接班人。1929年底,在李立三主持下,中共中央又作出决定:在上海创办一所幼儿园,抚育好烈士遗孤和一些在上海的党的领导人的子女。

犯左倾错误

李立三和李莎及子女

1930年9月24日,党中央在瞿秋白、周恩来等的领导下,召开了第六届扩大的三中全会。会议旨在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李立三在会上发言,勇敢地承担了责任,做了自我批评。会后,他离开了中央主要领导岗位,前往苏联学习和进一步接受检查。

1946年,李立三从苏联回国。同年5月,李立三前往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见到毛泽东,一开始就谈到自己的错误。1949年2月李立三前往西柏坡出席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他在会上发了言,又一次深刻检讨了自己历史上的问题。

跨国恋情

李莎,俄罗斯人,她的原名叫莉莎·基什金娜,李立三的夫人。基什金娜是在莫斯科一位朋友家中初识李立三的。那时她是书报学校的毕业生,年仅19岁,正在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工作。1936年,基什金娜已经考入莫斯科师范学院法语专业,芳龄22岁。基什金娜决定嫁给李立三。两人举行了简朴而洋溢着喜气的婚礼。

§ 人物评价

评述李立三的作品

李立三同志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在长期的白色工作和国外工作中,英勇奋战,探索革命真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立中,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努力钻研党的方针政策,朝气蓬勃,积极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不顾身受林彪、“四人帮”一伙诬陷迫害的困难情况,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公正地为许多同志的历史作证,坚持抵制对党的老干部进行迫害,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他对共同战斗的同志和朋友诚恳真挚,热情亲切,对待下级关怀爱护,平易近人。

在李莎家的客厅中,高悬着李立三生前最喜爱并留下的清人郑板桥 的4幅湘绣墨竹,其中一幅就是那首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李莎和李立三的一生,也就如同这丛咬定青山的翠竹,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仍然枝干挺立,根深叶茂。

有诗《一腔激情夸立三》如下:

革命要诀,赖铁与血。拼搏精神,金石为裂。嗟乎立三,蹉跎岁月。安源勒碑,英名不灭。念少年离家,赋诗为别,录此传咏,慰一生伟业:浩气冲牛斗,如焚痛国仇。诗书从此别,投笔效班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