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昭苏县
释义

§ 基本简介

昭苏县旅游资源分布图

昭苏县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处于北纬42°38′—43°15′、东经80°10′—80°30′之间。东与特克斯县接壤,南与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温宿县隔山相望,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北与察布查尔县毗邻。边境线长约220千米,有国家一级口岸—木扎尔特口岸,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县。县境东西长约141千米,南北宽约132千米,总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县城海拔2018米,是伊犁州直唯一的四类地区。县城昭苏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79千米。

全县总面积10464.9平方千米,总人口155997人(2003年)。有哈、汉、蒙、维、回等21个民族。 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特克斯河横贯全境。属高山半湿润性草原气候,冬长无夏,春秋相连,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气候多变,年均气温2.9摄氏度,年均降水512毫米。

§ 历史革沿

昭苏历史悠久。它的哈萨克语名字叫“蒙古库热”,汉语名字叫“喇嘛昭”,是“蒙古庙宇”的意思。历史上的昭苏县,也叫“特克斯”,曾是乌孙故里。境内的“冰梯”夏塔古道、木扎尔特隘口,一直是伊犁通往南疆的最近的交通孔道。昭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万年前远古时期的新石器时代,那时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古游牧文化。从公元前60年建立西域都护府到满清王朝设置伊犁将军府的2000余年中,尽管封建政权更迭频繁,但在历史上西域始终是祖国大家庭不可侵害的部分,这是有史可证的。1760年,蒙古族人被编成厄鲁特营左翼守卫昭苏,分为六个“苏木”,也就是六个佐领,所以昭苏又叫“六苏木”。1889年,圣佑庙建成,哈萨克语因之称昭苏为“蒙古库热”,汉语则叫“喇嘛昭”,都是“蒙古庙宇”的意思。1938年,民国这里改设治局,取《礼记·系记》“蛰虫昭苏”的“苏醒恢复生机”之意,命名为“昭苏”。另一说认为,“昭苏”是取了“喇嘛昭’’的“昭”字与“六苏木”的“苏”字,合并而成。从18世纪到19世纪袂,沙皇俄国勾结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蚕食侵占了我国西部约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昭苏也深受其害。

新疆和平解放后,昭苏成为伊犁地区行署管辖的一个县,后又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1995年后,又归伊犁地区行署管辖,属伊犁地区8县2市之一。昭苏县现有行政事业单位254个。在县内行政区域上划分为9乡、1镇和6个国营牧场,以及8个驻昭团级单位。随着昭苏县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的崛起,昭苏县的企事业单位正在继续增加。

§ 行政区划

新疆昭苏令人向往的天堂美景

昭苏县辖1个镇、6个乡、3个民族乡:昭苏镇、洪纳海乡、乌尊布拉克乡、阿克达拉乡、萨尔阔布乡、喀夏加尔乡、喀拉苏乡、察汗乌苏蒙古族乡、夏特柯尔克孜族乡、胡松图喀尔逊蒙古族乡。

县境内有:种羊场、阿合牙孜牧场、种马场、天山西部林业局昭苏林场、军马场、煤矿、农四师七十四团场、农四师七十五团场、农四师七十六团场、农四师七十七团场。县人民政府驻昭苏镇。

75个行政村,境内驻有兵团农四师74、75、76、77团,伊犁州昭苏种马场、伊犁州昭苏马场、天西林业局昭苏林场、69349部队等单位。

§ 地理位置

昭苏县位于甸西北边陲新疆的伊犁河上游地区,为中亚内陆腹地高山盆地。史载这里产良马,被誉为“天马之乡”全县地处东经80º10´—81º30´、北纬42º38´—43º15´之间。整个地形是东高西低。东西长141公里,南北长132公里,总面积为11162.9平方公里,是伊犁地区面积最大的县。北与察布查尔县毗邻,南与拜城县、温宿县相连,西与哈萨克斯坦交界,东与特克斯县接壤,县境内有国家一级口岸——木扎尔特口岸。

昭苏县为中亚内陆腹地一个群山环抱的高位山间盆地,由于四周高山环抱,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海拔在1323米-6995米之间。南部为天山主脉,山势雄伟,高峻绵亘,是阻挡南疆沙漠干热风的天然屏障;北部为乌孙山,呈东西走向,山体较矮;西部受沙尔套山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查旦尔山的阻隔,形成一个南、西、北三面高,东部略低的盆地。山地、丘陵与平原之比为4∶1。号称“天山之父”的汗腾格里峰,位于西南部的中哈边境线上,海拔6995米,是天山山脉第二大高峰,终年积雪区达100平方公里以上,是特克斯河的主要水源。是新疆境内唯一一个没有荒漠的县。

§ 自然气候

昭苏县地区

昭苏县属于大陆性温带山区半干旱半湿润冷凉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长夏短,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只有冷暖之别。春秋湿润、寒冷、多雾,盛夏多雷、多雨、多冰雹。年平均温度2.9℃,年极端最高温度33.5℃,最低温度-32℃。全年无霜期平均为98天。年均降雨量达511.8毫米,为全疆之冠。降水空间分布特点是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多于盆地。水蒸发量大,年均为1261.6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数为2699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能为1364卡/平方厘米。

全县拥有耕地面积130.72万亩,县属耕地面积51.19万亩;拥有草场面积812.9万亩,县属草场面积609.38万亩;有林地210万亩,其中天然林205万亩;冰山石质地带492.332万亩;其他类占地612.1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春油菜、大麦、亚麻、胡麻、马铃薯、大蒜(六瓣红)、大豆等;畜牧业主要以马、牛、羊为主;工矿企业主要有煤炭开采、粮油加工、肉制品加工、乳制品加工、淀粉加工、亚麻加工、水泥制造、锰冶炼等。

昭苏县境内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除特克斯河横贯全境,还有24条河流分布在县境南北。全县河水年均总流量为110.60立方米/秒,全县可利用的水资源年径流量为40.73亿立方米。

§ 自然景观

昭苏县的草场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牧草,据统计有5类,计37科、125属、183种。天然草场植被中伴生有众多野生药材,主要有贝母、雪莲、冬花、黄芪、柴胡、石花、大黄、木香、甘草、车前子、乌头、仙鹤草、秦艽等75种之多。珍稀的野生动物有马鹿、雪豹、雪鸡、棕熊、野山羊、大头羊、黄羊等。矿产资源品高类多,主要有煤、铜、锰、铅、铁、云母、金、石膏、石灰石等。

昭苏因出产“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天马之乡”,也因汉朝时著名的“乌孙国”而闻名,是新疆乌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有历史变迁遗留下来的草原石人、汉室细君公主墓园、夏塔古墓群、格登山记功碑、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圣佑庙等文物古迹;夏塔鹿苑、夏塔温泉、库尔库勒德克水帘洞、昭苏大草原等自然景观。

§ 矿产资源

昭苏草原

昭苏县的矿产资源古分丰富,目前已查明的矿藏种类有煤、铜、锰、铅、银、铁、云母、金、石灰石、绿柱石、水晶石、冰洲石、蓝宝石、翠玉等10多种。其中煤、铜、锰、云母、金、银、铅、翠玉等矿藏储量较大,品位高,有一定的开采价值。现已开采利用的矿藏主要有煤、锰、金、云母、铅、银、翠玉、石灰石等。据测,昭苏县共有8个煤矿,总储量2400万吨,其中洪纳海煤矿、米斯煤矿储量在600万吨以上,质量好,是昭苏县工农业发展的主要能源。

昭苏县有几处锰矿,其中阿克苏锰矿储藏量较大,达3000吨以上。金矿既有沙金,也有矿金。其中具有规模开采的洪纳海金矿,品位较高,年可生产11公斤黄金。据勘察,昭苏县的云母矿脉颁有5处,现已开采的夏特东都尔沟云母矿,质量品级为国家甲级,储量4.68万吨,属大型非金属富矿。昭苏县的翠玉矿藏量大,质量优良。现已建成的翡翠石生产厂,年可生产翠玉石材2万平方米。

§ 人口经济

2005年末总人口16.18万人(含兵团),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40万人、农村人口13.66万人,人口出生率15.83‰、自然增长率10.76‰。居住着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等21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人口最多,分别占总人口的47.24%、29.57%、9.64%、7.80%。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边境县。2005年,县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96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94万亩、其他作物播种面积2.29万亩;牲畜年末存栏达89.58万头(只)、繁殖成活各类幼畜44.61万头(只)、出栏各类牲畜40.16万头(只),实现牧业产值19143.67万元;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5639.8万元(县属),工业增加值10638万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81亿元(县属),地方财政收入2473万元,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904元。

§ 农业发展

昭苏的畜牧业

昭苏的畜牧业已有千年的历史,古时就以“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为主要经济形态。草场54.27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8.55%,畜牧业发达。

1998年,昭苏县就实现了100%的牧民定居、半定居。现在,以出产“腾昆仑,历西极”的“天马”闻名的昭苏县,正以家庭牧场的方式,发展以细毛羊、伊犁天马、新疆褐牛为主的畜牧业。

昭苏县已经完成了100多户家庭牧场的配套建设。每户都有四季草场、口粮地和饲草地,有打草机、粉碎机等,实现了畜牧业的机械化操作。

昭苏县要求每户牧民精心呵护草场,不定期地进行草场改良和人工植草,有效地防止了草场退化。草原放养和舍饲圈养相结合,是畜牧大县昭苏保证畜牧业生产质量、抗灾越冬的重要手段。

2000年,全县牲畜最高饲养量达到105.39万头,年末牲畜存栏达到81.31万头;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马肉、马肠等系列肉制品的生产能力达到186吨,年创产值290万元。200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8元。未来五年,昭苏县将完全形成家庭牧场式的畜牧业生产方式。细毛羊达到30万只,新疆褐牛16万头,马8.77万匹。到2003年,实现百万头牲畜大县;到2005年,成为自治区的牧业强县。

§ 旅游资源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昭苏县古属乌孙国,历经沧桑留下许多古迹。富有传奇色彩的夏特古道,奇异壮观的木扎尔特冰川,吸引各地疗养者的夏特温泉,以及古松参天,野花遍地、蜂蝶起舞的库勒柯尔德克水帘洞等名胜古迹,有着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

昭苏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形成一个独特而闭锁的自然生态环境。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高山草原,莽莽无垠,既是一个富饶美丽的畜牧业地区,又是一个宜农宜林的好地方,自治区选定昭苏县为油料基地。历史上的“天马“四极马”和现今的伊犁马的故乡就在这里。在中哈边境格登山顶矗立着著名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碑”。昭苏县圣佑庙是伊犁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喇嘛庙。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

平定准噶尔勒铭碑全名为《平定准葛尔勒铭格登山之碑》,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城西南60公里的格登山上,北距松拜边防站哨所约100米。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1年)。碑石为青砂石质,由清官兵1000余人从南疆叶城县运进,整个立碑事宜由伊犁参赞大臣督办。通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保存基本完好。碑额两面均刻二龙戏珠图案,正面中部刻竖书“皇清”二字,背面中部刻 “万古”二字。碑座两面雕刻万里碧波烘托出一轮朝日的图景。碑身两面竖书阴刻四种文字的碑文,正面为满文和汉文,背面为蒙文和藏文,其中汉文碑文共计8行240字,用四言叶韵体写成。碑文由乾隆皇帝亲撰,记述乾隆二十年(1756年)清军在格登山平定准噶尔部叛众,叛军首领达瓦齐逃窜南疆,终被乌什回部阿奇木堆集斯伯克擒获并押交清廷这一历史事件的经过,赞颂格登山之战中参战勇士的英雄精神。格登山纪念碑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历史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昭苏草原石人

昭苏县草原石人在昭苏境内分布较多。小洪纳海石人在昭苏县城东南5公里草原上,系隋唐时突厥游牧民族的的墓前石人,高230厘米,头宽35厘米,宽身50厘米,面东而立,双手抱置胸前,右手似执有硫、盏之类东西,头发多辫,分技在身后,腰间刻有古代民族文字。刻工古拙。

最有名的是小洪纳海的女石人,立于昭苏县城东南5公里的草原中。婷婷玉立,造型优美。有多条长发辫披垂在身后,下部还刻有文字。

草原石人在巴里坤、温泉县和伊犁河谷各草原均有发现,总数在100尊以上。石人是古突厥人墓前的标志。

昭苏草原

梦幻般美丽的昭苏草原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不知是巧合还是历史的有意着笔,“昭苏”一词,似乎已经隐含了种种隐喻与象征。之前对昭苏的印象只是伊犁的一个县。很多时候,地图上的认识,已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习惯。昭苏对我以及很多人是陌生的,就如同某个我们隐约知道的人,却一直未能谋面与相识。我们以为知道昭苏,其实我们知道的只是自己的想象。

走进昭苏草原,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广阔的梦境。那泛滥的色彩似乎是对你目光的一次挑逗,黄色的、粉色的、蓝色的、紫色的花朵会一直延伸下去再延伸下去。其悠远与辽阔的意境,已不是一幅画和几句精美的言语所能诉说的,它会在不知不觉间打开你的心境,放逐你的想象。即使你的目光变成一匹野马,也难以追逐到这些色彩。如果不是那些低垂的云朵、久而不散的彩虹的陪伴,那么你的目光与想象可能会迷失在这无尽的色彩之中。

有人说:幸福就是得到了比你想要的更多的东西。昭苏让你得到的同时,可能也会让你失去。在这里,你会得到宁静,而失去喧嚣。但你同样能感受到一种幸福,一种浴后惬意与舒展的幸福。露水与青草的香气,不需用意呼吸,便会灌进你的身体,甚至淹没你!你也许会感到自己的消融。

这是草原,童话似的草原,幼时听到过的歌声里的草原。就在你的身旁。

巴勒克苏大草原

据当地人说:“巴勒克”是鱼的意思,“苏”指水。鱼与水的相融,确切地表达了这里和谐融洽的自然。昭苏盆地由乌孙山、阿腾套山、南天山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查旦山围拢。形成一块几乎封闭的高位盆地。特殊的地理与气候,使这里遗落并远离了夏季与酷热,也远离了拥挤的人群。来之前,伊宁一位朋友说:“昭苏。是我们伊犁的‘避暑山庄’。”

当然,“避暑”显然不是昭苏的惟一。昭苏,这生命萌动与复苏的寓意下面,所隐含的神秘而不能不让人称奇的一切,被人群与世俗淡忘着。正是这种遥远与淡忘,使它成为一块洁净的“桃园’。这原初的自然生态、拙朴的人群、神秘的历史等等,构成的古老回忆却发生在此时此刻。

虽然短暂的行程也许仅能使我们触摸到这里的皮肤,而无法深入其肌理,更不要说看见其消隐于土地与人群中的历史。但那些散落于草原上的石人、高台上的敖包、乌孙古墓群、岩画以及古庙宇等等都似乎向我们讲述着什么。那些散落于草原上的石人,伫立了多少年?又经历过多少次战争、灾难以及人群的繁衍与死亡?没人知道。但却引来了无数的猜测与想象。小洪纳海石人,是昭苏草原保存较完好的石人之一。帽子、发辨、衣服的折皱以及眉眼依然清晰可辩,只是手中曾经持有的物件,已经丢失,不知是酒杯还是利剑?至于身后所刻的文字已经没人能懂。 据说是隋唐时期突厥游牧民族的墓前雕像。一千多年的风蚀雨打,墓穴早已无踪,多少个日月与朝代的更迭,并没有改变它的默守伫立。低垂变换的浮云、来去匆忙的风、寻找家园的鸟,在掠过这茫茫的草原的时候掠过它。岁月没有改变它坚守的姿态,却留下一些斑痕。一个人有时可能会站立成历史,一段有些斑痕的历史 。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