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时逸人
释义

§ 简介

时逸人

时逸人(1896-1966年) 现代医学家。无锡人。少攻岐黄术,自学成才,早年即创办“江左国医讲习所”于沪,后赴山西任中医改进研究会任理事,并主编《山西医学杂志》。后曾避乱于武汉、重庆。胜利后至南京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任教。1955年由卫生部聘至中医研究院,任西苑医院内科主任,后于1961年派赴宁夏自治区医院中医内科主任。时氏学识渊博,古今中外,融汇贯通,致力于中西医汇通,著述颇丰,重要者有《时氏内科学》、《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处方学》、《中国时令病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等达十余种之多。[1]

§ 经历

时逸人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29年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返回上海。先后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等校任教授、教务长。后又与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京创办首都中医院、中医专修班等,并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调至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5月赴宁夏支边,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后因病返回南京。

§ 重要事件

时逸人早年受家庭熏陶,爱好医学。1912年师事同乡名医汪允泰学中医,数年精研,医术精进。1916年,出师门后即在仪征十二圩、镇江等地独立挂牌行医。不久,就走上了业医、研究和教学的道路。民国8年(1919)后,他到上海创办江左国医传习所,同时兼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及中国医学院教授,专授古今疫症及温病的诊治。民国18年(1929)应聘赴山西中医改进研究所工作,任该所常务理事,主编《山西医学》杂志近10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返回到上海,在租界又与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兼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教授,还主办了《复兴中医》杂志。日军占领租界,学校与刊物被迫停办,他又以行医为生。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逸人在南京任中央国医馆主任秘书,创办首都中医院及附设中国医学专修科。并亲自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

解放后,中国医学专修科并入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后改名为江苏省中医学校。时逸人继续在该校任教师,并兼任江苏省中医提高进修班教师,为全省中医事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1955年秋,时逸人调至北京,应聘为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他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到宁夏任自治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被选为宁夏医药卫生协会副会长,直到病逝。

时逸人是中国著名的中医教育家。从青年时代起就开始创办中医学校,辗转于上海、南京、北京、山西、宁夏等地,当教师,编杂志,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教书育人,辛勤耕耘,诲人不倦,桃李满杏林,经他直接授业传道的中医师,不少人名噪一方。他又是我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一生勤奋读书,潜心研究和著述,是当今著述最多的中医著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中国伤寒与温病》(原名《中国时今病学》)、《中国药物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处方学》、《时氏内经学》、《时氏病理学》、《时氏生理学》等,煌煌数百万字,结集成《时氏医书丛刊》出版,新中国建立前即多次印刷,行销全国,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逸人的全部著述突出地反映了他师古而不泥古,温故而志在创新的精神。对某些传统的医方,他敢于怀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其所著《中医伤寒与温病》一书中,他指出:“古代医家遵奉《伤寒》(指后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方法,可以包括各种急性热病的治法,为此思想所蒙蔽,阻碍了应有的进步道路,在实际上,一百一十三方(《伤寒论》中称治病之方为一百一十三方)也万难包括一切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宋代朱肱也认为《伤寒》麻桂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只适宜于西北、江淮一带,只适宜于冬季及春初……”。他认为《伤寒论》中的治法及方药是远远不适应今日治病所需的,必须加以发展。对明、清以来崛起的温病学中“疫气”(病源),“卫气营血”、“三焦”(病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学说,他认为是在《伤寒》“六淫”、“六经”基础上的重大发展,应该给予肯定和重视,但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是法古与创新的关系,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补充的作用,不能有所厚非。他的这一论述,对多年来“经方派”与“时方派”之间的论争作了公正的评说,曾受到近代名医张山雷先生的赞誉。中医界权威郭受天也极为推崇他的《中医伤寒与温病》一书,认为是明代吴又可《瘟疫论》的再提高、再发展。由于他对《伤寒》、《温病》研究有素,见解精辟,在时病治疗中不拘一格,娴熟地运用“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因而成为一位高明的医学家。

时逸人高超的理论素养,主要得益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堪称临床医学的勇敢探索者。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他敢于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无门户之争执,此其一。初、中期之病情嬗变,不出三阳经范围,末期有三阴经之症状。伤寒温病,莫不如是,此其二。温病系属感冒性病症兼有伏热者,如发现肺系病状,则为肺系温病,发现胃系病状,则为胃系温病。在经过上言之,初期多发现肺系病状,失治或误治,方始发现胃系病状,是肺胃之争。在病机上仅属先后之分,此其三。古医皆以伤寒为新感,温病多伏邪,或疑温病有伏邪,又有新感;余则以为新感、伏邪二项,为四时六气所同具,正不必以伤寒温病限之,此其四。”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顷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愈。

时逸人同时也是较早的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他在“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同时,积极融会现代医学的理论,为“中西汇通”、“衷中参西”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在其所著《中国药物学》一书中,他就对中药的性味、作用、疗效,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实验,分别给予科学的论证,特别是对某些中药的炮制加工,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意见。如麻黄定喘,他主张生用,不须“水煎去沫”;蒲黄止血,他主张应用原药,不必“炒”黑,等等。这些见解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在临床实践中,他将中西医病症分别类比归纳,用中西医两种术语描述症状,用中医理论阐释病机,用西医理论解释病理,中西医双重诊断,再根据不同疾病,或专以中药治疗,或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或中西药并重,注重实效,强调结合,形成了近现代中西医临床各科结合的雏形。

时逸人又是一位医德高尚、医风纯正的临床家。他对来诊者不分贫富贱贵,皆一视同仁;凡邀请出诊者,无不随请随到。他经常告诫弟子:“医家当视人疾为己病,不可疏忽。”在运用某些特种药物时,必先亲尝而后使用。往年,有一家境贫寒罹恙数载的男性病人,年已十九,未臻成熟。时逸人主动为其治病,分文不取,还出钱为其代购中药。经过精心治疗,历时月余,这个病人终于恢复了健康。民间传有油浸白果(银杏)治疗肺结核的验方,他就亲自走访病人,亲手配制,亲口尝试,经过实践证实此方确有疗效,无毒副作用,然后,他才用于临床。其临证存心,用方严谨的态度,于此可见一斑。时逸人“视人疾为己病,视病人如亲人”的例子枚不胜举,他廉洁行医的美德以至多年后仍被邑人所传颂。

时逸人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他学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热心中医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留下了丰厚的中医药学遗产,是近百年来我国医坛上杰出的医学研究理论家和实践家。

§ 生平著作

时逸人,江苏省无锡人,生于1896年,卒于1966年。少时习儒,1912年授业于同邑名医汪允恭,悉得其术。1916年悬壶开业。1928年在上海创设江左国医讲习所,并受聘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等校任教。1929年任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常务理事。抗日战争爆发后,曾辗转武汉、重庆、昆明等地业医,后返回上海。先后在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科学校等校任教授、教务长。后又与施今墨、张赞臣、俞慎初等创办复兴中医专科学校,并主办《复兴中医杂志》。抗战胜利后,先后在南京创办首都中医院、中医专修班等,并在江苏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前身)高级师资培训班任教。1955年秋调至北京,应聘为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1961年5月赴宁夏支边,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院中医科主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医药卫生学会副理事长,后因病返回南京。著有《时氏生理学》、《时氏病理学》、《时氏诊断学》、《时氏处方学》、《中国药物学》、《中国内科病学》、《中国妇科病学》、《中国儿科病学》、《中国传染病学》、《温病全书》、《中医伤寒与温病》、《时氏内经学》等。[2]

§ 学术思想

时逸人主张中西医相互结合,他将中西医病证分别类比归纳,用中西医两种术语描述症状,用中医理论阐释病机,用西医理论解释病理,中西医双重诊断,再根据不同疾病,或专以中药治疗,或以中药为主辅以西药,或中西药并重。注重实效,强调结合,形成了近现代中西医临床各科结合的雏形。他所论言之结合,具有中西医互弥不足之意。虽然,他的一些做法,在现在看来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但毕竟为中西医结合做了有益的尝试。

在外感热病辨治规律的探讨方面,时逸人突破历代医家已有的成见,将伤寒与温病中非传染性病证进行了整和,提出了“时令病学”的新命题。他认为“伤寒与温病原属同一性质之病症,惟有单属风寒感冒及兼有伏热之不同,无门户之争执,此其一。初、中期之病情传变,不出三阳经范围,末期间有三阴经之症状。伤寒温病,莫不如是,此其二。温病系属感冒性病症兼有伏热者,如发现肺系病状,则为肺系温病,发现胃系病状,则为胃系温病。在经过上言之,初期多发现肺系病状,失治或误治,方始发现胃系病状,是肺胃之争。在病机上仅属先后之分,此其三。古医皆以伤寒为新感,温病多伏邪,或疑温病有伏邪,又有新感;余则以为新感、伏邪二项,为四时六气所同具,正不必以伤寒温病限之,此其四。”

§ 临床经验

在治疗上,他认为“伤寒以辛温发散为主,温病以辛凉发散为主,暑温以清暑宣达为主,伏暑以清透伏热为主,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为主,冬温以利咽通便为主。滋阴生津之方法为温病所必需,但须斟酌病情适宜用之可也。”临证之际,对各种疾病的治疗灵活加减运用成方,师古而不泥古。对危急病人的诊治,认为变化倾刻,故审病辨证必须深入分析。对慢性疾病,多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有肾阴虚损服滋腻过久碍及脾胃者,认为务必先调脾胃,后再补肾缓图。

§ 后世影响

时逸人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学术精湛,经验丰富,同时热心中医教育,为后世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弟子众多,桃李盈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