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兴艺术派
释义

§ 流派概述

新兴艺术派1929年, 《新潮》杂志总编辑中村武罗夫发表《践踏花园的是谁?》一文,声称无产阶级文学是花园中“被虫吃过的肮脏的‘红花’”,“践踏了其他美丽的鲜花”,向无产阶级文学提出了挑战。从这篇文章开始,

中村武罗夫和浅原六郎、饭岛正、加藤武雄、川端康成、嘉村□多、□崎勤、尾崎士郎、久野丰彦、龙胆寺雄、佐佐木俊郎、冈田三郎、翁久允等13人于1929年组成“十三人俱乐部”,号称“艺术派十字军”。1930年,以这个俱乐部为基础,加上现代派各派别的主要作家舟桥圣一、今日出海、井伏鳟二、永井龙男、小林秀雄、阿部知二、堀辰雄、伊藤整、雅川□等32人,改组成为“新兴艺术俱乐部”,以《新潮》杂志为中心,几乎网罗了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以外的所有知名作家,左右了日本文坛。

雅川□在《新潮》杂志上发表的《艺术派宣言》 ,代表了这一派的主张。他们反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所谓“政治功利主义”,指责无产阶级文学尊重“现实真实”是“使艺术成为政治的牺牲”,“政治扼杀了艺术性”;标榜“维护艺术的本身规律”,“创造独自的艺术方法”,主张“反映的真实”。日本评论家一般都认为新兴艺术派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派别。

新兴艺术派的重要作品,是龙胆寺雄的《放浪时代》和《公寓里的女人和我》 ,描写少女的放荡生活和时髦风俗,被看作是代表新兴艺术派的风格。这一流派有不少作家的作品,以描写城市生活的奢侈、享乐和颓废面为多。这个流派成立后不过一年左右就开始分化。不久即告瓦解。

§ 产生背景

新兴艺术派30年代前后,空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导致日本社会政治、文化的动荡与不安。同时产生的文化现象,则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逐步丧失自我,人性濒于分裂解体,一度流行的美国通俗电影和爵士音乐,更迎合了一代青年颓废的、及时享乐的生活情感。此外,芥川龙之介的自杀象征性地预示出,“迷惘、不安”的社会情绪日益成为日本文学新的主题。而从样式形态上讲,评论家平野谦认为当时的日本文学呈三足鼎立之势——以私小说为代表的传统写实主义文学、以新感觉派、新心理主义为主流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文学并存于文坛。进而言之,日本大众文学的兴起,也在这一时期。因此,尽管30年代前后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空前的活跃期,实际上却是在传统文学、大众文学以及无产阶级文学的夹隙之中谋求发展。

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文学。“新感觉派”文学维续的时间很短,但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却很大。一方面,从这里产生了川端康成之类的文学巨匠;另一方面相继出现的一系列新兴的“现代主义”文学派别诸如新兴艺术派、新社会派、新心理主义和理智主义、行动主义等等,某种意义上都是“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或延继。

总之,日本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曾一度兴盛,流派繁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也就是说,这些新兴的文学变化很快,盘根错节。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多端,同时,昭和初年的日本现代文学,几乎与西方文学保持了同步发展。西方所有新的文学理论或作品,一经问世即被译介到日本,并对日本文学的存在形态与发展产生影响。就是说,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快节奏变化,来自西方先锋派艺术丰富多变的影响。乔伊斯、普鲁斯特、里尔克、瓦莱里、莫里亚克等等,几乎同时为日本“现代主义”文学所关注、借鉴或作为创作中直接效法的对象。当然,“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要求之一亦在于:不断地反叛传统,标新立异。

§ 流派宗旨

新兴艺术派从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主张上看,其宗旨首先是否定传统“私小说”那种封闭性、被动式的文学方法与理念。但它同时也抨击无产阶级文学的观念化、绝对化倾向。“现代主义”文学比较重视文学的本体价值,强调艺术至上,形式第一。另外,在当时日本社会状况以及西方社会与文学颓废风潮的作用下,日本“现代主义”文学还追求美国式的低俗文化趣味。体现在作品中,即为某种极端性、色情化的强烈刺激倾向。

从本质上说,“新兴艺术派”正是上述具有颓废特征的都市主义文学。该派文学的核心人物,是中村武罗夫和龙胆寺雄。此外,还有浅原六朗、饭岛正、川端康成和久野丰彦等。“新兴艺术派”起始于1929年末成立的“十三人俱乐部”,当时被称之为“十三骑士”。1930年,“十三人俱乐部”又发展为“新兴艺术派俱乐部”。它的创立,标志着日本“现代主义”文学跨入鼎盛期。

然而所谓“鼎盛”,似乎徒有其名。至少“新兴艺术派”属下的作家,当时并没有推出太多有份量的“现代主义”作品。相反,作为外围作家的井伏鳟二却引人注目。

“新兴艺术派”文学的一大特征,在于作品内容与当时社会的浮华、不安保持了一致。文体上,透现出浓重的装饰化色彩。所谓“装饰化”,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的浮华性上。应当说作品中人物的独特职业(画家等)与生活方式,也导致某种视觉化要素的加强。因此,语言、形象皆如同新式的建筑材料,拼构出色调多样的感觉与现实。实际上,“新兴艺术派”的这种表现特征承继于“新感觉派”文学。二者间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文学史论家中村新太郎即称,“横光利一的目光象摄影师一样准确地抓住了对象,却难以触及本质”。不用说,镜头中的世界是客观的,但同时具有装饰化的反自然特征。因而在这一点上,评价适用于“新兴艺术派”文学。众所公认,“现代主义”作家的共性特征之一是敏感地意识到、感觉到世态的变化。而“装饰化”,则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之一。

§ 代表人物

川端康成1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现代重要作家。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求学时因发表《招魂祭一景》 (1921)受菊池宽赞赏,开始步入文坛。大学毕业后以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 (1926)一举成名。他先后办过多个杂志,并曾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和日本笔会会长。1968年因《雪国》 (1937)、 《千鹤》 (1951)和《古都》 (1961-1962)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小说,约100多篇。早期作品如《伊豆的舞女》、《母亲的初恋》 (1940)、 《雪国》等大多以艺妓、舞女等下层女子为主角,描写她们的不幸和纯洁的爱情,流露出深深的同情。《伊豆的舞女》写一青年学生与纯朴善良的江湖艺人结伴而行,途中青年学生与少年舞女产生了微妙的感情变化。作者用清新的文笔生动细腻地刻画了纯真无邪的思慕之情。战后,他继续早期创作的道路,写出了《舞女》 (1951)、 《名人》  (1954)和《古都》 (1962)等优秀作品,但同时也创作了表现官能刺激和变态行为的作品,如儿子与亡父的情妇发生关系的《千鹤》 、公公与媳妇谈情说爱的《山之音》 (1954),以及《睡美人》 (1962)、《一只胳膊》 (1964)等。

川端康成早年与横光利一等人发起新感觉派运动。新感觉派衰退之后,他又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虽然他是新感觉派和其他现代派文学的积极倡导者,但实际上他的优秀作品如《伊豆的舞女》等,很少新感觉派人工雕琢的痕迹,《雪国》则是日本文学的传统与西方现代派的手法结合的产物。正如有的日本评论家所认为的,川端康成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学了西方式的化装而使用一些新奇的色彩,但这些东西并没有深入到他的文学的骨髓里。如他在《文学性自叙传》中所说:“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从15年前起就不曾迷失过自己的方向。”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井伏尊二2井伏尊二(1898——1993)井伏鳟二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本名满寿二,广岛县人,早年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曾为新兴艺术派成员之一,是一位有良知、表现了作风格独特的老作家,发表的作品有700篇之多,是日本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井伏鳟二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人物多是些善良的劳苦群众,他的作品写他们在人世间的挣扎,诉说他们的不幸和悲哀,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的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于风趣幽默中透露深沉的内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井伏鳟二初期的作品中有《山椒鱼》 、《屋顶上的沙凡》 、《鲤鱼》3部短篇小说。

1917年进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后升入文学部,开始学习文学。1929年,发表了成名作《娃娃鱼》 ,从此登上文坛。此后,他以独特的幽默笔致创作了《鲤鱼》、《屋顶上的少旺》等名篇,越来越受到关注。他的小说主要取材于现实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揭露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罪恶。井伏尊二的作品的三大特色:

(1)让人难于把握的人物形象塑造;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与作者本人的气质、性情、人生追求重叠。他们不好不坏,让人很难给予评价。

(2)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讲述了各种各样的事,好象把一张日本社会的鸟瞰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3)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幽默感给人很深的印象;幽默里掺糅着几丝苦涩,会心的笑的同时,能感受到作者态度的冷峻。

井伏尊二获得了多个奖项,如读卖文学奖、野间宏奖,在1966年获得日本政府颁发的文化勋章。[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