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鸿章
释义

§ 简介

李鸿章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

§ 履历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

1853年,咸丰三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

1862年,同治元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1863年-1864年,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1888年,光绪十四年,建成北洋海军。

1901年,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2]

§ 生平

李鸿章故居

家世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明季避乱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7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到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读多年,终于在1838年考取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科举出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编修。

军戎生涯

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达上海,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在掌握地方实权后,在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来的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进攻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接着又镇压了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洋务运动

李鸿章访欧

李鸿章军功显赫,累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李鸿章在与列强的交往中意识到富国才能强兵,故积极推进官办、商办军工企业的发展。他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坐镇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积极筹划北方防务,戍卫京级,又进一步拓展洋务,以增加财赋收人。他还苦心孤诣,编练成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海军,并在山东刘公岛安营扎寨,这支北洋舰队拥有各种军舰25艘,42000吨位,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形成三角,拱卫京城海上门户。

李鸿章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还建立同文馆,选派留学生出洋。他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办军工企业,造出枪炮、弹药、机器、舰船和水雷,主要用来对付捻军。但由于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后期淮军实际上成了国防军。

外交事务

拜访俾斯麦

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作为中国特使,应邀赴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并顺访欧美诸国。3月27日(农历二月十四日),李鸿章携包括儿子李经方、李经述在内的随员45人,从上海登上法船“爱纳司脱西蒙号”,翌晨离沪,出东海,经太平洋、印度洋人苏伊士运河,又由迎候的俄国马赫托姆斯基公爵接上“俄罗斯”号,于4月27日抵达俄国的黑海港口敖德萨,改乘火车北上。李鸿章此番“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使俄,其主观愿望是联俄并促使俄、德、法三国挟迫日本放弃对我辽东半岛的占领。他在俄国拜会了新沙皇并草签了《中俄密约》,然后到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巡访并向部分国家的元首递呈国书。在由太平洋取道横滨回国时,感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疯狂的割地赔款要求,他曾拒不上岸,以抒怨忿之气。与人们想象中的或者创作中的一些形象不同,李鸿章出访欧美,造成了西方的一阵“李鸿章旋风”。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见了李鸿章后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欧洲的报纸也把李鸿章与俾斯麦、英国首相格兰斯顿并称“当今天下三大老”。在美国纽约,更是出现了万人空巷的迎接场面。李鸿章绝对是塑造了当时中国开明的、强悍的国际形象。

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击败。李氏受命赴日本春帆楼媾和,交涉期间遇刺负伤,最后订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及辽东半岛并赔偿二万万两白银,因此背上卖国罪名。

两难境地

戊戌变法前后,李鸿章已意识到“穷则变,变则通,但端在人心相通”但他却曾举棋不定。当光绪帝下诏“明定国是”时,他曾向管学大臣孙家熏推荐康有为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后党”图谋加害康有为时,李鸿章暗地向康有为通风报信。当慈禧完全占了上风,光绪帝被软禁后,李鸿章又由徘徊观望到缄口不言。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军攻进北京,帝、后西逃西安。由两广总督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又为清廷这所“破屋”充当起“糖糊匠”之责。但回天乏术,不久他自己却死于内外交困中。李鸿章长期处于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处于既不能得罪洋人又要忠于朝廷的夹缝中,处于实际上是“弱国外交”的尴尬境地,虽小心翼翼,东补西贴,如履薄冰,然终未能挽救晚清大厦于将倾。他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3]

§ 轶事

电报密码

与中国的第一封电报

光绪五年(1879)冬,天津至大沽炮台和北塘兵营的第一条军用电报线竣工。积蓄已久的愿望实现,李鸿章自然按捺不住心中喜悦。他踌躇满志地对众官员道:下一步,先是要通南北两洋之气,然后再把电报线逐步架设到沿海各地,海防安危关系国家命运,非要使沿海军情瞬息相通不可,最后要通向全国各地。

李鸿章照X光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赴德访问,在德国医生建议下,李鸿章往医院使用问世仅7个月的伦琴射线(X光)拍照检查遇刺的伤口。当他亲眼看到X光片上日本制造的铅弹以何种姿势镶入其头骨时(李遇刺后子弹因手术风险高而没有取出),李鸿章对此大感兴趣,并为这种技术取名为“照骨术”。李鸿章也成为了第一位照X光的中国人。

李鸿章的“克虏伯威风”

李鸿章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海军正式成立。舰队共有各类军舰25舰,总吨位达4万多吨,实力居世界第四位。舰队的旗舰、主战舰都是清一色的克虏伯双管主炮,气势咄咄逼人。1866年6月27日,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访问德国。代表团成员张泰回国后向李鸿章报告了他对阿尔费雷德•克虏伯的深刻印象——“他热情、好客,不像英国人、法国人那样藐视我们的长衫、马褂和长辫,他彬彬有礼地用盛宴款待我们这些中国人!” 1871年,李鸿章在科隆商人费雷德里茨•佩尔的鼓动下,一口气向克虏伯家族买下328门各种口径的克鲁伯大炮,布防在大沽口、北塘、山海关等炮台,首先稳固北京城的防务安全。

李鸿章之死

78岁的李鸿章死于1901 年11月7日。他死在《辛丑条约》签字之后,死在不同意俄罗斯侵占东北的谈判过程中,死在为收拾残局而必然被人唾骂的悲情之中。慈禧在西逃过程中,已经被自己的行为吓破了胆。反省已经太迟,现在她只希望李鸿章还能够多活些日子,帮助她度过难关。在回銮过程中,慈禧得知李鸿章病重,特别“赏假十日”,“荣膺懋赏。有厚望焉”。梁启超说李鸿章之死也是俄国人“ 助天为虐,恫吓催促”的结果。因为俄国公使居然在李鸿章临死前一个小时,还围转在李鸿章的床头,逼迫李鸿章在俄国占领东北的条约上签字。

§ 家族后裔

李鸿章书法

李鸿章长子李经方系从六房过继,曾任清朝驻日公使,在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当寓公。1927年北伐军到上海时,声称要对清朝遗老的财产实行共产,由于李经方的一房英国姨太所生儿子里应外合,逼迫其父交出财产,李经方吓得赶快卖掉房产,逃往大连,从此没再能回来。

李经述是李鸿章家二小子,实际是亲生的大儿子(1901年随父去世)。这个大孝子生前曾将父亲用过的物品,如朝服、皇帝御赐的黄马褂、三眼花翎顶戴、手批古籍、印章印盒等宝贝装了数十只大箱子,后来传给长孙李国杰保存。可惜后来政局纷迭,李国杰亦南北舟车忙于世事,这些箱子传到李国杰之子李家瑾手中时,只剩下一只了。

李家焕是李经羲的孙子,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李鹤章的第三个儿子。李经羲曾任清末云贵总督。这年老昏花、患有面瘫的张市长在清朝覆灭30余年的1945年,写下的对李家焕的任命状是:“派李家焕为天津市市长秘书上行走’”。 这个李秘书后来成了新中国外贸战线第一批业务骨干。

1949年后讲成分,李家子弟在“家庭出身”一栏系填“封建官僚”;香港回归之前,在一次庆典活动中,港督非要找一个李鸿章家的后代。当时任香港木材航运工会主席的李国光,作为李家后人被请进了港督府。

李家的后人中,有为共和国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桥梁专家李家咸先生,建国初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建南京长江大桥时担任副总设计师,后来主持设计了枝城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山东奇河县内的黄河大桥、援外项目缅甸仰光丁茵大桥、罗马尼亚帮助造桥。

杰出后人中还有前任驻美大使李道豫、铁路专家李道秉秉(二秉合一字)、还有一个秉字的李道秉,江苏电力局(50年代)总工程师等。

§ 国防战略

李鸿章自建淮军始便开始中国军队和国防的现代化事业, 重视海军是他看到了来自海上尤其是日本的威胁。这是一种对中国而言具有长期价值的地缘政治思想。他对国防军队的建设和左宗棠在大局上是一致的,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军队现代化上的观点是一样的。左宗棠大力创设和扶持福州船政局就证明了他的海防意识。而李鸿章也不是只搞海军。相对而言,在具体到新疆问题上的时候,李鸿章把更具有根本性的潜在的威胁看得比来自陆地的危险更重,而左宗棠更强调了现实的威胁。

李鸿章等人从1875年开始的重新建构国防战略体系的努力, 是中国近代史上为有效保卫国家安全而理智地确立国防重心的重要历史过程。他们为中国传统的国防指导思想输入了新的内容。从两个战略重心并存,到海防成为惟一的国防重心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国防完成从陆到海战略的一个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为近代国防以防御列强从海上入侵为主的战略指导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这就是海防和塞防之争的历史价值。

§ 纪念公祠

李鸿章像纸币

北京李公祠:东城区西总布胡同27号

天津李公祠:河北区天纬路李公祠东箭道、西箭道。现为五十七中校址,主体建筑已被拆毁,仅存附属两个小四合院。

保定李公祠:淮军公所街

上海李公祠:华山路1626号复旦中学内

南京李公祠:白下区四条巷77号、五福巷

济南李公祠:大明湖,1961年改为辛弃疾纪念祠

据传李鸿章谢世时留下四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财产,民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之说。但因其家产被分,无法确定具体数目。

§ 人物评价

李鸿章作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者,长期蒙受“卖国贼”之评价。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这位备受争议的清末重臣的地位也逐渐获得一些较为公正的评价。

正面评价

李鸿章

正面的,他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负面评价

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他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后人也多对此诟病。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名人评价

梁启超著

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中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李鸿章的政敌梁启超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 “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

左宗棠对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他也与李鸿章相左,最终事实证明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值得肯定的;而李鸿章希望放弃新疆的做法虽然是依其重视海防的道理,但依然是误国的决策。

《清史稿·李鸿章传》评价说:“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 相关著作

《李鸿章传》

《李鸿章全集》

《晚清有个李鸿章》

《李鸿章家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