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朗可
释义

朗可

§ 个人简介

1924年5月12日,朗可出生在山西省隰县五里后村。他排行最小,兄姐很多,家里非常贫困。

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内战连连,晋中一带灾祸不断,官员腐败,广大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朗可(原名王充)全家被迫从县城搬到乡下土窑洞里居住,在艰难困苦中聊以度日。他们不知道这天灾人祸还要持续多久。

他的两个哥哥为了躲避苦役,昼伏夜出,东躲西藏,但最终他的大哥还是被人家抓去赶大车,到很远的地方拉炭。朗可回忆说:“当时受上一天苦,回来连门前那个坡坡也上不来,上气不接下气,得歇上好几歇,以后跑得吐了血,人家还逼着非去不可。没办法,硬挣扎着又给那些‘催命判官’拉了一回,这回回来睡在炕上,再也没有起来。”说到这里,朗可老人哽咽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小学校里有一位老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时常给朗可等学生讲解革命道理,分析穷人为什么穷的根本原因,使朗可小小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的触动。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朗可作为山西省隰县的儿童代表,出席了牺盟会洪赵中心区抗日动员大会,受到了更多的启发和教育。当他聆听了部队首长的讲话和观看了八路军115师战士剧社的精彩演出后,那些生龙活虎的抗日英雄形象更加感染和震撼了他。1938年,14岁的朗可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为民族解放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革命道路。

战争如火如荼,抗战异常惨烈,加上筹措学费十分艰难,年少朗可无法继续读书,小学刚刚毕业他就强烈要求投奔战场。

在党组织的引导下,14岁的朗可成为一名八路军宣传员,并参加部队尖兵班的前哨活动,从晋西南转战到晋西北。朗可自小聪明睿智,平时能说会唱,更喜欢写写画画,部队的首长非常喜欢这个“小八路”。八路军中拥有很多能文能武的战士,他们热心帮助朗可,在朗可的作上指导点化,使朗可所喜欢的文艺作品更加贴近劳苦大众,更加贴近抗战生活。不长的时间,朗可就成为部队里的文艺宣传骨干,成为党的一个忠诚的文艺战士。

随着抗战的深入,朗可先后参加了文艺表演团体——晋绥二中剧社、雁门人民剧社,并担任雁门人民剧社副社长。他作为剧社的职员和干部,自编自演节目,精心排练,然后送到后方和前线演出,其灵巧活泼的形式和生动感人的情节,深受后方群众和前线将士的欢迎。

1939年的一个冬夜,朗可所在的剧社抢渡日寇在汾(阳)离(石)公路设置的封锁线时,险些被日本鬼子机枪的子弹击中。常年奔波在枪林弹雨的抗战一线,这样危险的经历时常都能碰到,但朗可毫不畏惧,危险的经历更加激起了他呼唤民众英勇抗敌的坚定信心。

战斗进行到哪里,朗可的剧社就表演到哪里。有一次,剧社冒着很大的危险前往离敌人据点只有7.5公里路的新村演出,当地老百姓已经有七八年没有看过戏了,大家奔走相告,民兵英雄路玉小和区上干部分头组织群众观看并负责安全保卫,敌占区的群众在当地亲戚的邀请下也来了600多人。剧社配合当前的对敌开展的政治攻势,一连两天为群众演出了《陆文龙》、《牛永贵负伤》、《反徐州》、《血泪仇》4个戏,让群众既过足了戏瘾,又深受教育。一位敌占区来的青年人看完戏说:“咱们回去,就和陆文龙似的干,打狗日的鬼子,等时机一到,咱们就和八路军里应外合把鬼子都拾掇哩。”另一位来自日本据点控制下的人说:“过去八路军让我带个路,我还不敢,老怕敌人查出来割了头。这回,看了《牛永贵负伤》,人家那老汉真是拼上命,掩护咱八路军,我实在心动了!以后,再要碰上八路军,我一定也要帮助啦!”

剧社这两天的演出,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许多群众认为:“这回剧团可给咱指下了明路了!咱们边区和敌占区的老百姓拉起手来。齐心把鬼子赶出去!”区抗联主任激动地给朗可他们说:“你们演了两天,比我们做半年宣传工作的力量还大!”

年少的朗可他们,同冲锋陷阵的战士们一样奋战在抗战斗争的第一线,所不同的是,战士们端起的是钢枪,朗可他们吹起的是号角,鼓舞和鞭策着战士们英勇杀敌,动员和激励着后方支援前线。

延安的窑洞,孕出一名文艺尖兵

抗日战争进入更为艰巨的胶着状态。

1940年冬天,遵照组织的委派,16岁的朗可随同中共晋绥分局“七月剧团”,步行穿山越岭,西渡黄河,奔赴延安,在桥儿沟鲁艺部干班、部艺戏剧班学习,系统地接受马列主义和文艺工作的基础知识教育。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抗战时期的延安,是全中国进步青年心中的圣地,从祖国四面八方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汇聚在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朗可在延安的窑洞里,盘腿聆听各个大师的讲课,如饥似渴地学习文艺理论,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文艺创作的方向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1942年,朗可重返晋绥前线,继续开展部队的宣传工作。这一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了,在“讲话”精神的启发和鼓舞下,朗可为剧社编写剧本、唱词等,其中有影响的话剧、歌剧《里应外合》、《破镜重圆》等先后上演,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同时,朗可开始为边区的党报写稿、组稿,《晋西大众报》、《抗战日报》是朗可投稿的主要阵地,他结合抗战形势,有针对性所撰写的诗歌、故事、通讯等文章时常见诸报端,其中一个青年人的参军故事《青年刘三虎》在边区群众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并被延安的《解放日报》予以转载。一大批热血男儿,在这篇文章的影响下,纷纷穿上军装,拿起钢枪,奔赴抗日的战场。

这段时间,朗可创作的思路非常开阔,他激情澎湃,不断地创作出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佳作。1942年秋季的时候,正是反围剿、反扫荡的关键时刻,朗可写了诗歌《快收藏》 ,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坚壁清野,不给日本鬼子留粮食。

这首通俗质朴的诗歌这样写道:

秋风吹,天气凉,满山谷子黄又黄,

你拿绳子我拿镰,军民合作收割忙。

收割忙,喜洋洋,五谷杂粮堆满场,

快点打完就埋藏,提防鬼子来抢粮。

这里埋,那里藏,百姓有米军有粮,

军民大家齐动手,人多势众力量强。

朗可还创作了绣荷包调的歌词《唱解放区十五条任务》 :“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把敌人紧包围,一直挤出去;胜利越接近,鬼子越挣扎,准备呀反扫荡,提高警惕性;拥干又爱兵,开展大运动,官兵结合一致,内部团结紧;减租要彻底,过火要纠正,两方面都照

顾,团结打日本……”

这首朗朗上口的歌词,将解放区的15个主要任务全部概括归纳出来,通过山西地方民歌“绣荷包”的独特音调,让新解放区的兵民口耳相传,熟记于心。

抗战的烽火,锻成一位职业记者

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朗可的创作才华很快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之后,朗可被调到新华社和《晋绥日报》从事记者工作。他的足迹遍及雁北和晋南各个新解放区,主要采访报道对敌斗争、土地改革、政权建设、恢复生产等方面稿件,他所采写的消息、通讯、特写、专访等作品,经常见诸于《晋绥日报》、《临汾人民报》、《晋南日报》。许多报道还刊发在党报的显著位置,引起上级党委的关注,受到报社领导的赞赏。

参加抗日战争的浴血斗争,使年轻的朗可由一名部队的宣传员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新闻工作者。他一直以记者的敏感触觉,及时报道抗战前线的捷报,巩固后方的成果,以及前后方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兵民关系、干群关系、敌我关系、平战关系等方面,都有非常独到的分析报道。职业记者朗可的这一系列报道,对于指导地方执行正确的抗战路线,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抗战胜利了,1945年12月,朗可终于回到了阔别8年的家乡隰县,终于找到了他的母亲和家人。当时,他母亲正在昏暗的窑洞里坐着,面颊黄瘦,头发苍白,母子相见抱头痛哭。小住两天,朗可要离家归队,他母亲鸡叫时就起来给他烙干粮,做饭,并一再嘱咐他:“不要忘了咱也是老百姓,往好学,办事要认真,对老百姓要和气。妈在家里报答八路军,你在外头要多杀敌人!”

朗可在他所写的《探亲记》中,采用清新自然的笔调,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将自己回家探亲的经历作为新闻事件来表述,让人切身感受到母子情深、军民之情溶于母子之爱,以及解放区劳苦大众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深深挚爱,这也是朗可的新闻作品走向成熟的标志。

解放战争期间,朗可转战于山西各个根据地,采写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新闻稿件。

1949年,朗可跟随王震部队一路西进,先后参与了创办《西安日报》和《新疆日报》的工作。在新疆,朗可跟随王震多次外出采访,及时报道了王震在主持新疆工作期间的许多重要活动,还采访报道了许多来新疆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活动。1953年,担任《新疆日报》副总编辑,1954年,开始在北京的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学习两年,从1956年到1966年长期主持《新疆日报》社的日常工作,其间出席了全国文代会,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朗可“文革”中受到冲击,1973年之后,调任新疆自治区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出版局党组书记、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

1981年8月,朗可由新疆调任《陕西日报》负责人、代总编辑。1993年离休。他是中国鲁迅文艺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老龄问题委员会委员,曾为第二、三届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理事,是首届陕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

朗可80多年的人生经历,几乎全部没有离开手中的笔,一大半的时间,是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他用他手中有力的笔,讴歌伟的祖国,高歌伟大的人民,赞美伟大的人民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祖国中所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

80多岁的朗可先生说,在他几十年的新闻宣传经历中,让他最难以忘怀的仍然是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他不知疲倦、不怕牺牲,奔走在前线后方,他的创作演出,他的采写报道,就是战场上擂起的鼓声,就是阵地上吹响的号角。他说,这声音是民众抗争之声、民族尊严之音。

少壮参加抗战的朗可先生,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显得心情澎湃而又平静若常。他说,凶悍残忍的日本鬼子终于被打败了,中华民族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战后的统一和安宁,赢得了今天的强大和富裕,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抗战老战士朗可先生安详地坐在自己家中,隔着玻璃他能清楚地看到窗外的世界。阳光灿烂,空气清新,天上小鸟自由飞翔,路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生活很美好,抗战老人的心情很平静。

§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他们在战斗(1960) .... 编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