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氏杆菌病
释义

§ 病原

李氏杆菌病本病菌为两端钝圆、平直或弯曲的小杆菌,不能形成荚膜和芽孢,长一至二微米, 宽0。2微米-0。4微米,在多数情况下呈粗大棒状单独存在,或成“v”字形,或形成短链,有一根鞭毛,能运动,染色呈革兰氏阳性。本菌为需氧及兼厌氧性菌,培养温度37摄氏度,氢离子浓度63。09-100纳摩/升(PH7-7。2)。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肝汤和肝汤琼脂上生长良好,呈圆形、光滑平坦,粘稠透明的菌落折光观察,呈乳白黄色,在血液琼脂上,呈B型溶血,在肉汤内微混浊,形成黄色颗料深沉。

李氏杆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秋冬时期,在土壤中能保存五个月以上,在冰块内保存三至五个月。在燕麦内可保存十个月。在内骨粉内保存四至七个月,在皮张内保存六十二至九十天,在尸体内保存一点五至四个月不失活力。本菌对高温抵抗力比较强,一百摄氏度,经十五分至三十分钟,七十摄氏度经三十分钟死亡,用琼脂培养物制的菌液,在六十至七十摄氏度经五至十分钟,六十五摄氏度以一小时死亡,二点五%石炭酸溶液五分钟,2。5%苛性钠溶液二十分钟,二点五%甲醛溶液二十分钟,75%分钟被杀死。在0。25%石炭酸防腐液的血液内可存活一年以上。

§ 病因

李氏杆菌病相关药物本病是一种由单核球增多性李氏杆菌所致的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脑炎。这种菌可以感染除牛以外的绵羊、山羊、猪、各种实验动物等约50余种的动物,人亦可感染。而且由于感染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及感染途径不同,除脑炎症状外,还可以引起脊髓炎、心内膜炎、败血症、流产、肿瘤等。人感染后可引起脑脊髓炎、死产、幼儿的败血症,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所以,对本病的防治在公共卫生上极其重要。李氏杆菌常在动物体内、体表、牛的饲料,特别是青贮中异常繁殖成为感染源。本病的感染途径,当该菌被采食后,从口腔黏膜的创伤侵入,经口腔到延髓附近的脑干部的三叉神经上行至神经纤维内,而在延髓实质形成病灶。所以,大量的菌被食人后,坚硬的饲料刺伤口腔黏膜是本菌感染的重要原因。

§ 病原学

已知李斯特菌属至少有8个种,其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和伊氏李斯特菌是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该属细菌为革兰氏阳性球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大小为0.5~2微米×0.4~0.5微米。本菌对热的耐受性比大多数无芽孢杆菌稍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65℃经30~40分钟才能被杀灭。一般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

§ 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病传染源为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物都可分离到病菌。本病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皮肤损伤等途径感染。饲料和饮水是主要的传染媒介。动物感染谱非常广泛,已查明有42种哺乳动物和22种鸟类易感。家畜中以绵羊、猪、家兔发病多,牛、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发生;家禽以鸡、火鸡、鹅较多发生,鸭极少感染;野禽、野兽和啮齿动物也易感,尤以鼠类易感性最高,是本菌的自然贮存宿主。本病多为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流行,发病率低,但致死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夏秋季节只有个别病例。

§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3周,短的仅数天,也有的长达2个月。临床以发热,神经症状,孕畜流产,幼龄动物、啮齿动物和家禽呈败血症为特征。但不同种动物临床表现不一样。李氏杆菌病反刍兽:病初发热,羊体温升高1~2℃,牛表现轻热。舌麻痹,采食、咀嚼、吞咽困难。头颈呈一侧性麻痹,弯向对侧,常沿头的方向旋转或做圆圈运动,遇障碍物以头抵靠而不动。角弓反张,昏迷卧于一侧,直至死亡。妊娠母牛(羊)流产,羔牛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水牛感染病死率比其他牛高。病初患牛突然出现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呆立,低头垂耳,轻热,流涎,流鼻液,流泪,不随群行动,不听驱使的症状。不久就出现头颈一侧性麻痹和咬肌麻痹,该侧耳下垂、眼半闭,乃至丧失视力,沿头的方向旋转或作圆圈运动,遇障碍物,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硬,有的呈现角弓反张。由于舌和咽麻痹,水和饲料都不能咽下。有时于口颊一侧积聚多量没嚼烂的草料,可见大量持续性的流涎,出现严重的鼻塞音。最后倒地不起,发出呻吟声,四肢呈游泳样动作,死于昏迷状态。病程短的2—3天,长的1~3周或更长。犊牛除脑炎症状外,有时呈急性败血症主要表现为发热、精神沉郁、虚弱、消瘦及下痢等。

猪:表现运动失调,无目的行走或后退,或做圆圈运动,或头抵地不动,或头颈后仰,前、后肢张开呈观星姿势。肌肉震颤、僵硬,阵发性痉挛,侧卧时四肢做游泳状。有的后肢麻痹,拖地而行。仔猪以败血症为主,表现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腹泻、耳部及腹部皮肤发绀,有的有神经症状,病发率较高。

马: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体温升高,感觉过敏,容易兴奋,共济失调,四肢、下颌和喉部呈不全麻痹。意识和视力显著减弱。幼驹常表现轻度腹痛、不安、黄疸和血尿等症状。

兔:表现神志不清,口吐白沫。呈间歇性神经症状,发作时无目的地向前冲撞或转圈运动,最后倒地,头后仰,抽搐而死。其他啮齿类动物常表现败血症症状。

家禽:表现精神沉郁,停食、下痢,多在短时间内死于败血症。病程较长的可发生痉挛、斜颈等神经症状。

幼龄北极狐患病后,精神沉郁与兴奋交替出现,食欲减退,或拒食,兴奋时表现共济失调,后躯摇摆,后肢不完全性麻痹,咀嚼肌、颈肌及枕部肌肉震颤,呈痉挛性收缩,致使颈部弯曲,有时向前伸展或歪向一侧,或仰头,有时出现转圈运动,此时病狐到处乱撞,当采食饲料时,出现颚、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 从口中,流出粘稠的液体。常出现结膜炎、沔痢和呕吐。在粪便中发现淡灰色粘液或血液。成年狐有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他狐病程从出现症状起七至二十八天死亡。有时病狐表现全身衰竭,常隐居小室内内。有的出现脑炎症状。

§ 诊断

根据流和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变化,并结合细菌学检查可以确诊。但要与巴氏杆菌病、脑脊髓膜炎及犬瘟热等病相区别。病牛如出现特殊神经症状、妊牛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可疑为本病。但必须通过化验室才 李氏杆菌病能确诊。羊应注意与多头蚴病、慢性型羔羊痢疾、软肾病、狂犬病、酮病和瘤胃酸中毒相区别;牛应注意与散发性脑脊髓炎、衣原体感染和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所致的脑炎、多头蚴病相区别;猪应与中毒、伪狂犬病及传染性脑脊髓炎相区别。

剖检变化

剖检3只病死狐,见脑血管充血,脑实质软化和水肿,在硬脑膜下有点状出血。心肌眼观呈液灰色,心外膜有出血点。心包内有纤维性互凝块的淡黄色液体。甲状腺肿大,出血,呈黑色。

实验室检验

采取剖检病死狐肝脏、肾脏、心血涂片,应用革兰氏法染色。镜检,有革兰氏阳性呈“V”形排列的细小杆菌。

病原检查:直接抹片镜检、分离培养鉴定(接种于葡萄糖琼脂平板或亚碲酸钠胰蛋白胨琼脂平板,典型菌落为中央黑色而周围呈绿色)、动物试验(取病料悬液,进行腹腔、脑腔、静脉注射或滴眼,观察败血症状、结膜炎、流产等症状,并取病料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实验动物有家兔、小鼠、幼豚鼠或幼鸽)。

血清学检查:凝集反应(用李氏杆菌Ⅰ、Ⅱ、Ⅲ三种O抗原作凝集反应,并结合病原检查,可以检出畜群中隐性或潜伏感染动物)。

病料采集:采取血、肝、脾、肾、脑脊髓液和脑的病变组织。

§ 防治

1·对畜肉及其副产品必须经动检部门检疫后,确认无李氏杆菌的肉类和副产品才能饲喂。

2·对笼子要经常定期应用5%来苏儿或2%氢氧化钠进行消毒。

3·发现病狐,要立即隔离饲养,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笼子和地面环境卫生清洁。

§ 治疗

群发的时候,应迅速隔离病牛进行治疗消毒被污染的场舍、用具,病牛屠宰时应注意消毒和防止病菌散布。同时应查出原因采取防治措施。如果是青贮的原因,应立即停喂青贮,改用其他饲料。对李氏杆菌大多数抗生素都有很好的效果,抗生素能抑制李氏杆菌的繁殖,所以病初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可取得满意效果。但表现神经症状的,治疗都难以奏效。据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有特效的抗生素是土霉素,发现后应立即静脉注射盐酸土霉素注射液,2.5~5.0mg/kg,一日两次。

对李氏杆菌病,尚无等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加强防疫,特别是李氏杆菌病属于条件性传染病,病原菌在土著居民壤中滋生,在阴雨连绵的季节要加强防商改善饲养管理。新霉素每只病狐10~15万IU,每天2次,连用3~5d,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每只0.5~1mL。氨苄青霉素每只病狐5~10万IU,每天2次,连用3~5d,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每只0.5~1mL。[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