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秀林 |
释义 | § 科研经历 讲话朱秀林教授是苏州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点学科带头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活性自由基聚合、微波辐射聚合、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完成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在SCI源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多篇。朱秀林教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江苏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主要研究方向 出席庆典活性自由基聚合(包括ATRP、RAFT、TEMPO等)、微波辐射聚合、等离子体引发聚合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正承担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科研经费400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已完成省“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并通过了省级鉴定和验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光缆用阻水油膏技术和新型光纤油膏的研制开发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度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苏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讲的研究生课程《高分子物理选论》于2001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曾先后获江苏省先进科技工作者,苏州大学大陆产业奖,苏州大学陆氏科研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Polymer等)上发表相关论文七十多篇,其中大部分被SCI、EI摘录。现为江苏省新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委员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苏州市化学化工学会、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全国阻燃学会成员,同时为国际著名杂志高分子期刊之一《Polymer》审稿人,国内核心期刊《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石油化工》等杂志审稿人。 § 科研队伍 合作仪式朱秀林带领科研队伍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高校基础研究课题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情况被视作衡量高校科研实力及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将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工作作为引导研究人员自由探索与创新、进而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举措,并从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确保获得资助的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稳中有升:一是科学确立“抓重点,保面上,促新的生长点”的申报原则,在发挥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学科优势的前提下,带动农学、工学、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全面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鼓励有科研特色和较好研究基础的学科申报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鼓励青年优秀人才申报国家青年杰出基金。二是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优势明显、科研创新能力强、各层次研究人员质量高的特点,通过对现有科研队伍的分流、充实和优化组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优良、富有创造力的能展开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科研队伍,重点培育有苗头的科技研究和年轻科技工作者,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提高申报质量。学校还积极推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以提高竞争力。三是邀请有关专家来校介绍基金委优先资助领域及以往资助情况,及时向申请者提供历年获得基金资助项目的信息,使申请者对国内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研究动态和已获得资助课题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避免重复申请。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基金项目申报指导工作,就如何撰写高质量的申请书对申报者进行专题指导,从而消除基金项目申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切实提高申报质量。 § 所获成就 颁奖典礼科学的指导和人性化的激励使苏州大学科研人员热情高涨,全校上下形成了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喜人氛围,申报项目和获资助项目均呈现出逐年增多的良好发展势头。2001年至2006年全校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9项,获资助项目则从2001年的16项增加到2005年的45项,增长了181.25%;资助金额则从2001年的275.5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1046万元,增长了279.67%。其间,还先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中俄合作基金、中韩合作基金、中印合作基金等项目的申报上取得了突破。资助项目类别的拓展、资助经费数量的增加,不仅使科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且还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知识创新和成果转化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形成了项目资助—知识创新—成果转化良性互动的机制。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9次资助,其中1项为重点项目。 § 办学经历 朱秀林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加强基础研究是全面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确定的“源头创新”、“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和“卓越管理”四大战略,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的牵引和推动作用,着力提高学校的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学校将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发展光学工程和光学、血液学、放射医学、组合数学等优势学科,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丝绸、蚕桑等传统特色学科,有选择地发展符合苏州产业结构的电子、软件等极具潜力的新兴学科。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形成一批新的学科增长点。二是深入实施以“东吴学者”计划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切实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同时,会同苏州地方政府适时启动“姑苏创新人才计划”,构建“身份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灵活用人机制,拉近学校与产业的距离,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启动“苏州大学科技创新计划”,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防科工委、纺织总会和江苏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战略协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改进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