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斗鸡会 |
释义 | § 基本介绍 汉族和仫佬等少数民族民间娱乐集会。流行于河南、广西等地;各地举行的时间和形式各异。广西罗城、东门等地在每年秋后或春节举行。 斗鸡场设在空旷地,用竹片编成3-5米宽的斗鸡笼,笼外置计分桌,按鸡的斤两,从小到大比赛。斗完一局,计一次分,以积分多为胜。获头笼的,被看作是全村的光荣。 § 竞赛规则 斗鸡会是仫佬山乡令人心醉的娱乐活动,它多在秋后和春节期间举行,斗鸡的关键是有良好的斗鸡,为了选择斗鸡,仫佬人特别喜欢养公鸡。斗鸡那天,好不热闹,人们将斗鸡从四面八方运集到斗鸡场。斗鸡开始前,选出四位裁判:一人“积分水”和“横身水”,一人计“游笼水”,一人记分数,一个扳斗情。 斗鸡会发六个奖,称头笼、二笼、三笼、四笼、五笼、结笼。获头笼奖的,是全村的光荣,父老乡亲纷纷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上门庆贺。[1] § 历史记载 斗鸡 在唐朝,斗鸡算是普及率非常高的运动,不光在民间有着大量拥趸,即便是在皇室贵族中也大受欢迎。 唐高宗时期,亲王、大员们狂爱斗鸡运动。一次沛王与英王在群鸡会战中斗争激烈,诗人王勃专门为沛王写了一篇檄文,声讨英王的斗鸡,文中写道:“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爰资枭勇,率遏鸱张。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决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唐玄宗在即位前就十分喜爱斗鸡活动,特别是到了每年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唐玄宗更是一定要聚众斗鸡,以示天下太平。即位以后,在宫中专门修建了鸡坊,选养了千余只“金毫铁距、高冠昂尾”的雄鸡,并派五百小儿专门负责训养。皇帝如此,达官显贵争先效仿。许多人为此不惜重金,以至倾家荡产。由于斗鸡之风大兴,城中男女均事斗鸡,贫寒者无资购鸡,便以玩假鸡为乐。《东城老父传》中曾有记载说:每当到了斗鸡的日子,唐玄宗都会让宫廷乐队集体出动,后宫佳丽也纷纷出场。而“鸡王”贾昌则头戴雕翠金华冠,身穿锦绣襦裤,手执铎拂,引导群鸡气宇轩昂走到场地中间。在贾昌的指挥下,群鸡进退有度,顾盼神飞,犹如战场上的将军,勇往直前,不叨得对手鸡血长流决不罢休。战斗结束之后,贾昌命令手下群鸡按胜负关系列队,接受玄宗的检阅,然后再整齐划一地回到御鸡坊中。 传说唐玄宗在一次出游途中,遇一小儿贾昌玩木鸡。玄宗将小儿召入宫中,使其在鸡坊训养雄鸡。因贾昌训养有方,深得玄宗赏识,遂“金帛之赐,日到其家”。贾昌在当时号称“神鸡童”,社会地位日变。他的父亲去世时,唐玄宗下令“县令为葬器丧车”。时人有诗讽刺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唐朝的诗人们对斗鸡有着浓厚的兴趣,张仲素的《春游曲》:“当年重竟气,先占斗鸡场。”张籍的《少年行》:“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于鹄的《公子行》:“马上抱鸡三市斗,袖中携剑五陵游。”在这些人笔下,斗鸡活动不光是一种娱乐,甚至与勇气、侠气相关联,实在是让人觉得彪狂至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