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斑马
释义

§ 简介

斑马

斑马为非洲特产。南非洲产山斑马,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普通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

非洲南部奥兰治和开普敦平原地区产拟斑马,成年拟斑马身长约2.7米,鸣声似雁叫,仅头部、肩部和颈背有条纹,腿和尾白色,具深色背脊线。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

山斑马喜在多山和起伏不平的山岳地带活动;普通斑马栖于平原草原;细纹斑马栖于炎热、干燥的半荒漠地区,偶见于野草焦枯的平原。性谨慎,通常结成小群游荡,常遭狮子捕食。

斑马是珍奇的观赏动物,但由于人们追求其皮和肉曾大量捕杀,其中拟斑马已于1872年绝迹,山斑马也濒临灭绝。

§ 身体特征

步态

跟马相同,斑马能够细步行,亦能慢走及快走。速度来说,斑马比马慢点儿,但是它们的耐力较好,要猎食它们的猛兽较难追得上。斑马被其他动物追逐时经常霎时转弯令敌人很难捕捉它们,走投无路的话便会猛啖飙起,又踢又咬。

感观

斑马视力不俗,它们并非色盲。跟别的有蹄动物一样,斑马的眼生在头的两侧,视觉较阔。它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也能看得到其他东西,但其夜视能力在跟肉食动物相对之下也比较弱。幸好斑马的听力也颇为灵敏,环绕听觉亦比马好得多,更可以转向任意方向,以补偿对眼的夜视弱点,防止在夜间轻易被肉食动物捉到。

除了视觉及听觉,它们的味觉跟嗅觉也相当不错。

斑纹

形成斑马

在雌兽的妊娠早期,一个固定的、间隔相同的条纹形式就已经确定在胚胎之中了。以后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由于身体各部位发育的情况不同,所以幼仔出生后,各部位所形成的条纹也就不一样了,有的宽阔,有的狭窄。

例如斑马颈部的条纹较宽,所以颈部的最早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七个星期,颈部伸长之前确定;近鼻孔处的条绞很细,所以这个部位最早的条纹形式必须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鼻子扩大之前确定;臀部的条纹最宽,说明臀部与身体的其余部分是成比例发展的。

另一方面,条纹也不能早于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之前出现,因为斑马长着一条具有条纹的尾巴,而这条尾巴在胚胎发育的第五个星期以前尚未出现,这时胚胎的长度大约为32毫米,条纹的数目约为80个,据此可以推算出最初确定的每个条纹的宽度大约为400微米,即每一个条纹有20个胚胎细胞的宽度。至于它四肢上的条纹为什么呈水平方向,则可能是腿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条纹机械地转过一个角度而形成的。[1] 作用

斑马身上的条纹漂亮而雅致,是同类之间相互识别的主要标记之一,更重要的则是形成适应环境的保护色,作为保障其生存的一个重要防卫手段。在开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带,这种黑褐色与白色相间的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照射下,反射光线各不相同,起着模糊或分散其体型轮廓的作用,展眼望去,很难与周围环境分辨开来。

这种不易暴露目标的保护作用,对动物本身是十分有利的。近年来的研究还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分散和削弱草原上的刺刺蝇的注意力,是防止它们叮咬的一种手段,这种昆虫是传播睡眠病的媒介,它们经常咬马、羚羊和其他单色动物,却让很少威胁斑马的生活。

这种保护色是长期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因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些条纹不明显的斑马,由于目标明显,所以易于暴露在天敌面前,遭到捕杀,最后灭绝,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了。只有那些条纹分明、十分显眼的种类尚能生存到现在。人类从这种现象中得到了启示,将条纹保护色的原理应用到海上作战方面,在军舰上涂上类似于斑马条纹的色彩,以此来模糊对方的视线,达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目的。[1]

§ 生态行为

一夫多妻

斑马是高度社群性的动物。不同的种类其社会构成亦不同。平原斑马及山斑马有“家庭”结构,每“家”也有一只雄性斑马、最多六只的雌性斑马及它们的子女。而一些尚未结婚、交配的雄性斑马则会自己单独生活,或是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直至它们有能力去挑战有“家室”的雄性斑马。当斑马群被土狼或是野狗攻击时,成年的斑马会组成一个圆形,并将未成年斑马放在圈内,其首领则会保护它的妻儿。

细纹斑马跟其他斑马不同,它们没有固定的社会关系。细纹斑马很少长时间一起生活。成年的雄性斑马会自己独居,而未成年的斑马就会跟它们的母亲生活在一起。跟平原斑马及山斑马一样,尚未结婚、交配的雄性斑马会跟其他雄性一起生活,不过关系不太固定。

联络

斑马会用高音的吠声及嘶声联络,细纹斑马的叫声有点像驴。耳朵能够表达他们的心情,心情平静、紧张或温和友善时,它们的耳朵会直起。受到惊吓时耳朵会向前,生气时则向后。在观察周围是否有天敌时,耳朵会直起,眼睛会转动以作观察,紧张时鼻更会喷气。看到有天敌时,斑马会大声地吠叫。

食物

斑马是草食性动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树枝、树叶甚至树皮也是它们的食物。适应能力较强的消化系统,令斑马可以在低营养条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动物优胜。

繁殖

同别的动物一样,雌性斑马比雄性的较早成熟,三岁就能够生殖,而雄性到五六岁才有繁殖能力。跟马一样,斑马出世不久就懂得企立、行走及哺乳。刚出世的斑马斑纹是棕色及白色的,随着年龄和长大,便会变成黑底白间。

山斑马及平原斑马的幼儿由它们的母亲及其他成年斑马一起保护,而细纹斑马的的幼儿就通常只由它们自己的母亲保护,因为细纹斑马的社会群会在繁殖季节几个月后即刻解散。

§ 分类

斑马

山斑马(Equus zebra)

仅产在西南非洲及南非开普省的山上,是体型最小的一种斑马,也是首次得到科学描述和定名的斑马。与其它两种斑马不同,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身上条纹细密,臀部条纹很宽,其上方脊柱处有一片铁格架子似的条纹;它的喉部有一喉袋。山斑马的数量已很少。

普通斑马(E.burchelli)

斑马

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其分布的某些地区与山斑马、细纹斑马重叠。喜欢栖息在水草丰盛的草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同一地区,只有食物与水短缺时才迁徒它处。

坦桑尼亚的塞伦根蒂平原动物资源丰富,有时达成百上千只斑马与其它动物大群迁往新鲜的草地去。它们常与牛羚、狷羚、长角羚等其它食草动物一同吃草。一群斑马一般是由一只公马及其家族组成。在母马发情时,公马会占据一片地盘,不准外来动物入侵,但发情期过后它们又会随其它斑马群混在一起。

依据身上的条纹分格氏斑马(E.b.granti)、和查氏斑马(E.b.chapmani)。

细纹斑马(E.grevyi)

是最大的也是大家认为最漂亮的一种斑马。除体型大,身上条纹窄密而臀部脊柱条纹很宽外,另一特点是长而阔的圆尖耳朵。产于肯尼亚北部、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2]

§ 人类影响

驯养

因为斑马比马更能适应非洲的疫症,欧洲殖民者曾经试图驯服斑马代替马用于骑乘和拉车。然而由于斑马的天性较难预测,在压力下容易受惊吓,驯服斑马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因此,能被人类成功驯服的斑马多为杂交斑马(斑马跟其他马科动物如马、驴杂交的品种),而非天然纯种斑马。

保护

人类对斑马的数量影响非常大,而人类偷猎斑马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斑马皮。1930年代时,山斑马的数量因为捕猎而濒临灭绝,数量少于100匹。由于及时保护,数量上升到了700匹。所有山斑马亚种都在国家公园内得到了保护,但偷猎现象仍然存在。

细纹斑马也受到了威胁。猎杀和家畜的竞争令其数量大幅减少。因为种群规模小,像干旱等自然灾害对整个种群很容易产生明显的影响。平原斑马数量比细纹斑马多得多,具有健康的种群规模。然而猎杀和农业耕作对平原斑马栖息地的影响仍然在威胁著平原斑马。拟斑马已经因此而灭绝。

文化

斑马是非洲民间故事的题材,故事内容解释了斑马为什么长有斑纹。根据纳米比亚布什曼人的民间故事:斑马本来全身都是白色的,但有一次它跟狒狒在水洼发生冲突,继而动武。斑马大力踢倒狒狒,以至失去平衡,跌进火堆里,火堆中的火棒戳在斑马的皮上,于是便在留下黑色的斑纹。在电影《幻想曲》中,当中两只半人马跟我们经常描画的上半身人下半身马不同,是上半身人下半身斑马。

很多艺术作品也使用斑马来做主题。莫卧儿帝国的第四任皇帝贾汉吉尔(1605年至1624年在位)便命乌司达·万舍(Ustad Mansur)绘画一幅斑马图。另外,斑马纹亦是傢俬、地毯和时装的常用花纹。

电影里的斑马担当的角色五花八门,但亦曾在一些电影中担任主角,较为知名的如《马达加斯加》及《斑纹大赛》(Racing Stripes)。斑马亦用作产品或企业的吉祥物或标志,较为著名的例子有斑马科技(Zebra Technologies)和Fruit Stripe口香糖。而博茨瓦纳的国徽上亦有斑马图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