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明藩府 |
释义 | § 简介 明藩府明藩府又名潭王府,在旧长沙城正中,明太祖封第八子梓为潭王,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都在长沙,称为藩府。吉王府因在潭王府故址改建,旧称皇殿坪。据志书介绍,藩府坐北朝南,以紫金台为后户,藩府坪牌楼为前门,东西牌楼为左、右翼。紫金台即今紫荆街。藩府坪又名王府坪,在今南正街一带。红牌楼,就是原藩府前门的牌楼。吉王时,藩府有四门,从司门口八角亭,一直穿行皇殿坪,都是藩府以内地方,故全城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及至清兵入关,明藩府不复存在,藩府旧址,建筑起万寿官。藩府原有左右两府,改建成仓库,以外都成为居民区。现在的后藩府坪,藩城堤、东牌楼、西牌楼等名称,都是缘出明藩府。 § 历史沿革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立朝后,曾封诸子为王到全国各地建立屏藩。1370年(洪武三年)封第八子朱梓为潭王,在长沙城正中首建藩王府。此后随着藩王府的不断更主,王府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长沙城建史上的一奇观。1403年(永乐元年)成祖徙封其弟朱于长沙,称谷王,建谷王府。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封子瞻善为襄王,建襄王府。1457年(天顺元年)英宗封第七子见浚为吉王。吉王府在潭王府故址上改建。这就是后来的皇殿坪。当时吉王才两岁。到1478年(成化十四年)才正式就藩长沙。吉府就藩之初又进行了大规模修缮。 吉王传定王、端王、宣王、由栋。明末,张献忠领兵入长沙,焚烧吉王府,故明诸王府尽毁于火。近侧民舍,亦受池鱼之殃。吉王府有四门,分别为端礼门、体仁门、遵义门、广智门,专门充当仪仗护卫的仪卫司衙门就叫司门口。右面建有藩城堤以保障王府免受湘江洪水的淹浸。现在的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等地名,都在藩王府内,是吉王出巡、驻足的地方。他为了尽情享乐,在府内营建花园,园内堆有“紫金山”,开浚有万春池,后来民间俗称四方塘。这在当年都是粉白黛绿曼舞轻歌之所。明朝的长沙、善化城图显示,吉王府确实占了省城的大半,“半城王府”是写实,是足可发千古之长叹的。及至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挥师攻入湖南,第七代吉王狼狈逃窜,接着清兵铁骑南下,明朝覆亡,存在了167年的长沙吉王府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土崩瓦解。当时明朝降将洪承畴不管故主的遗封,首先将藩府拆去,拆得的砖石全部拿去修城墙。只剩下断壁残垣伫立于黄昏中,仿佛还沉浸在繁华的梦忆。吉王的后裔遭逢世变,为图隐匿,将“吉”字加“冂”为“周”,潜入民间。其中有一个周达武,本是宁乡石家湾煤矿工人,后投湘军,受知于骆秉章、左宗棠,以军功先后任四川、贵州、甘肃提督,后来周达武买下长沙城北的蜕园以为休憩之所,这是当时省城首屈一指的苏州式园林。民国成立,他的次子周家纯呈上家谱,请求湖南督军府批准复姓,改名朱剑凡。朱剑凡是个醇儒,乐于揽天下之英才而教之,后来将蜕园全部捐赠给周南女中作校舍,至今周南中学。 [1] § 建筑布局 《湘城访古录》云:“考明藩邸制,五殿三宫,设山川社稷庙于城内,城垣周以四门,堂库等室在焉。总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故省会几为藩府占其十之七八。”藩府在城中占地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明长沙王府仿北京明故宫的形式。亦建有紫禁城,在长沙城内形成了一个城中之城,且在王城之外还有相应的建筑。 王城与北京故宫紫禁城相似,座北朝南。以南门为正门,称为端礼门,大概是进王城要正衣冠重礼仪之意,其位置在今司门口处。城墙当在今阜后街至解放路一线,西起三兴街口东至鱼塘街口。南门外还有一护城的御河,河上有3座青石砌的桥。民国初年,此地还有青石桥的地名,修解放路时所有遗迹全部湮没,桥亦不复存在,现仅存在青石街地名。南门外西侧有仪卫司,据《湖南全省掌故备考》,明代藩王府的护卫军3000-19000人不等,此处为长沙王府护卫军的指挥总部,其位置在今市公安局所在地。过仪卫司在今苏家巷口有一跨街的朱漆大牌楼,这一段街道至民国时仍称红牌楼。民国初扩建黄兴路时,曾在此处挖掘出不少圆形和方形的巨石柱础。红牌楼外一直往南的街道叫黄道街,过红牌楼再往南为当时王府外的一块大坪,在大古道巷处,此地过去一直有王府坪之称。王府坪南为明长沙城南门----黄道门,黄道门外有社坛街,为明王祭祀天地的社稷坛所在之地,民国时尚有一大土堆,修建黄兴路和劳动广场时将其铲平。 文选六十卷 梁·萧统辑(明藩府出土) 王城北门为广智门,在今黄兴路与中山路相交处的南侧。北城墙在吉祥巷至府后街一带,西起藩城堤口,东至文运街口。广智门外有一座明吉王时修的大木牌楼,位置在今中山路邮局附近。牌楼梁柱皆以巨大楠木为之,高10余米,牌楼横书“护国佑民”四个大字,字径达2米。直到清代此牌楼还屡加修葺,至民国元年始拆毁。牌楼之北现青少年宫处为明吉王的四将军府,吉王时封为将军的只有德化王常汶和福清王常。二人初封为镇国将军,后来加封王号,四将军府很可能为二常的府第。1978年,在青少年宫内发掘出大量大青砖,砖上有各地献造的铭文,应是府第的遗物。四将军府前面有砖砌的照壁,于清代末年拆毁,但现在还留下了老照壁的街名。四将军府后为王府护卫军驻地,在今营盘街一带。 王城东门为体仁门,在今尚德街与东牌楼相交处。东城墙在今文运街经犁头街至尚德街一带,北起府后街口,南到解放路。体仁门外亦有一个牌楼,位置约在今白马巷和东牌楼近蔡锷路口,据说牌楼上题额为“仅此一人”四字。和北京故宫的东华门外一样,牌楼外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长街,与北京的东长安街相似,叫东长街,即今蔡锷中路。 王城西门曰遵义门,位于现药王街与三泰街相交处。西城墙在藩城堤至三泰街、三兴街一带,北起吉祥巷,南接阜后街。藩城堤从五一路口至盐道街又叫王城堤,或称紫金堤,传说此堤的北端今盐道街过去为一水港,称为落凼子,通湘江,船只可达此处的堤下街。这一带的民房多系吊楼,由于这一段的城墙兼有防洪堤的作用,因此称藩城堤。遵义门外有西牌楼,大约在今药王街和西牌楼与太平街相交处,牌楼上题有“万寿无疆”四字,民国初年此地尚存残高3米多、方60余厘米的石柱两对。西牌楼外有西长街(包括现太平街)相当于北京故宫西华门外的西长安街,街中部有王府的观音寺,位置约在今西长街五一路口,寺前有雕刻精致的石坊,寺内观音铜像高约7米,另有十八罗汉铁像,寺至抗日战争时才被炸毁,佛像移开福寺内。 王城之内,城中心有承运殿,为吉王府正殿,在今五一广场处。吉简王时由长沙通判陈钢监修。清雍正时将其改为万寿宫,至民国初年此宫仍在,虽已颓废,但红墙黄瓦还十分壮观,后此处建为远东电影院,此一段街名万寿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五一路时,此处辟为五一广场,万寿街也就淹没于五一大道之中了。 承运殿前当时陈列着3座大铁炮,今药王街北面有一小巷名三尊炮,大概就是当年列炮之所。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载,三尊炮原在八角亭,每炮重千余斤,“纵横卧无镌识,风雨剥蚀光滑不锈”,1852年(清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城时,清兵将炮移至南门城上,轰击城外的太平军。前几年,考古人员在天心阁以南的凤凰台附近挖出3座大铁炮,每炮重千余斤,可能即是此三尊炮,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内。王城南门端礼门与三尊炮之间,即今八角亭处,有两座八角形的亭子分立两侧,为王府奏乐之所。其亭与炮大概是王府在举行大型典礼时鸣炮奏乐之用。 承运殿以北为王府后门,内有紫金台,往西北一大片为当时王府的花园,俗称大花园,又叫紫金园,在今仓后街北,新安巷西及紫金街、大四方塘、总佛寺一带。紫荆园中有两大景观,一是紫荆山,一是万春池。紫荆山是主体,它的位置在今大众游乐场处,50年代初,游乐场的坪内还堆有不少太湖石假山。当年的石山高大峭峻,玲珑剔透,还有盘回纡曲的石径贯穿其间,攀援其上,麓峰屏列,湘浦帆樯,尽在指顾之中。清《长沙县志》云:“明吉藩堆石成山,名紫金山,嵌空磊,石径逶迤。”这是长沙园林史上首次出现的人造石假山。万春池在山之西,《三蕉余话》云:“万春池,吉王凿,即今大四方塘。”遗址当在今燎原电影院及青年会一带,其水面宽阔,池泛涟漪,浮光掠金。池南有更衣亭,池北有梳妆楼。可登临,可泛舟,可更衣,当年都是粉白黛绿者经常出没的地方。 紫荆园是古代长沙继会春园之后的又一大型宫苑式园林。它给予长沙城建的最大贡献是打破了前所末有的石山堆砌造型艺术,而且这些石材又都是属于太湖石类的优质材料,无怪乎人们要评价它“嵌空磊”了。但是到清代,紫荆园也随明运而终,不复存世,至民国初,仅余荒塘半亩。清骆化麟《过长沙故宫》诗,诗中的凄厉悲凉与昔日的繁华糜烂形成强烈的对比: “燕子何须问画梁,故宫瓦尽散鸳鸯。万春池上花俱殁,三洞山头石自僵。永巷无人吹玉笛,短墙有鬼泣香囊。许多歌舞承恩宠,输与芄狐作战场。” 明王宫殿以东,王城的东部,大部分是明王府后宫。据明李腾芳撰恭简王墓志铭曰:“已未之春,予以小草出山谒王,于其邸之东圃有屋数楹,牙签数万,其后有方池一区,长三其方,缭以周垣,风起木鸣,水动鱼跃,夹以棕括,.....其前树以紫英绿茎,丹华碧叶,婵娟婀娜,极幽胜之致。”文中所描述的王邸景致,的确令人神往。其中的东圃为王府的小花园,清人张晋本所撰《调梅和尚传》中亦提到这个花园。明人有《登城东望园林》诗:“柳絮飞疑梁苑雪,花香啼尽楚台莺。林林净绿烟如织,片片红蝶故迎。”明代长沙城东的浏阳门附近决无此莺啼蝶飞之园林景色,其应是登上王府东城看到这个小花园所作。其中所谓方池一区即50年代初走马楼北端的小四方塘,在今市人民银行大楼一带,修五一大道时被湮塞。墓志铭中所谓有屋数楹,当指走马楼,走马楼北端与小四方塘(方池)之间曾有一小巷叫天灯巷,巷口有一砖砌的拱门,门上题“龙骥腾骧”四字,据此推测,此巷为当时通往长沙王府后宫的“永巷”。 走马楼东侧现有一小巷名青石井,此处有一井以青石砌成,且形制颇大,与清以后以花岗砌成的井迥然不同,可能为王府汲水之井。50年代建五一路人民银行时,于小四方塘(方池)遗址的淤泥之中发现重逾千斤的铁灶一只,从水井和铁灶推测,明王府的御膳房当在此附近。此外,在走马楼,青石井之南,为当时王府的鱼塘,此处至今仍有鱼塘街之名。民国初年,在这里开了一家天然台酒楼,当时,酒楼旁还有一片面积甚大的荒废池塘。明郭金台有《过鱼塘》诗云:“旧识灵光殿,鱼塘幛幕开。重门仍销钥,环道此楼台,廊草薰风转,官疏照日培.....。”据此可知,其地不仅仅是养鱼之塘,且具宫殿楼台、木石竹林之胜。 鱼塘街旁的箭道巷内过去有一座土山叫凤凰山,可能是明代凤凰公主的府第。民国时期李抱一先生著了一本《湖南名城古迹今释》考证今浏城桥与天心阁之间的凤凰台为明代凤凰公主宅第。但根据明王城的布局,凤凰公主的府第当在鱼塘街附近为宜,其鱼塘也可能为公主府第园中的池塘。 [2] 长沙市著名历史学家陈先枢透露,藩后街及其周边街道目前的格局,是明代以后形成的。明英宗第七子受封吉王于长沙就藩,将原潭王府故址改建吉王府,形成了自司门口、八角亭、走马楼、藩正街到藩后街的基本建设格局,藩后街因其位于当时的行政机构布政司之后而得名。清朝也在此设置府衙,1938年“文夕大火”将其夷为平地。新中国成立后,长沙市委、市政府搬迁至此。说藩后街是“三湘第一官巷”,一点也不过分。现在西大门仿古牌楼上镌刻“藩后街”,目的就在于延续数百年历史文脉。 明代的王城,建在长沙古城的中心,占去长沙城大部分地方,宫墙外的城市所剩无几,戒备森严的王府将长沙古城四分五裂,给当时的百姓造成的不便和困难不言而谕,但这种状况竟然维持了200多年,占踞王城200多年的王孙公主们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淘汰,他们的宫苑宅第也已灰飞烟灭。但王城的建设在长沙古城的发展史上却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至今不少街道仍保存着当时各景点的名称就是历史的见证。 § 主要景点 文化墙 文化墙展示铜官窑文化 走进藩后街的仿古牌楼,最吸引人的是建在街道两侧的仿古文化墙。文化墙建在沿街住宅外侧,远看像两排围墙,近看却是内容丰富的仿古文化长廊。 仿古牌楼 藩后街的仿古牌楼 文化墙由29块用陶瓷烧制的浮雕组成,集中展示长沙的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包括《水陆洲橘农》、《营盘连角》、《天心阁》、《火宫殿》、《开福寺晓钟》、《八角亭商贾》、《市井文化》等,浮雕产生的直接效果是美观、耐看,而带来的深远影响是让市民留下长沙记忆。文化墙的每两块浮雕之间,均设置了一个精美的玻璃橱窗。25个橱窗内陈列着25种铜官窑传人烧制的仿古陶瓷,包括《双鱼形壶》、《花釉水壶》、《龙提手壶》、《顶盆力士俑》、《兽嘴壶》、《骑兽陶俑》等,仿古陶瓷件件栩栩如生,颇富情趣。 特别有意思的是,藩后街文化墙两侧的每个玻璃窗顶上,还装了一盏仿古六角灯。灯泡装在六角灯内,每个面都有一个“藩”字,六角灯连成一线构成一道古今结合的风景线。 麻石路 麻石路再现百年古韵 藩后街全长244米,提质改造前,不仅路幅较窄,而且路况也较差。提质改造后,街道(包括人行道)从头到尾全部铺设了仿古麻石路面,再现了数百年来尤其是晚清以来藩后街所呈现的风韵。 在铺满仿古麻石的藩后街西段南侧,有一口数百年来一直为当地市民提供饮用水源的古井。而今市民虽然不再饮用古井里的水,但芙蓉区街巷提质改造办仍然修建仿古护井亭保护古井。古井东侧设置了两条仿古木凳,每天清晨和傍晚都有年纪较大的老人坐在木凳上思念古井的养育之恩。[3] § 相临景点 岳麓山 岳麓书院 麓山寺碑 响鼓岭 笑啼崖 蟒蛇洞 蔡锷墓 禹之谟墓 盆景园 云麓宫 爱晚亭 禹王碑 半山亭 麓山寺 湖南省博物馆 橘子洲 马王堆汉 天心阁 开福寺 天心公园 灰汤温泉 金盆岭九号晋墓 汉代北津城遗址 马王堆 湘江 望麓园 吴王墓 咸嘉湖唐墓 南郊公园 浏阳文庙 新民学会旧址 月亮岛 张仲景祠 楚缯书 长沙市工人文化官 长沙动物园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雷锋纪念馆 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 长沙海底世界 黄兴故居 白云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