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头疽
释义

§ 概述

有头疽

有头疽 (carbuncle) 是发生于肌肤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其特点是局部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发生扩散,脓头亦相继增多,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外科理例·疮名有三》云:“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触着其痛应心,此疽始之发兆……”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生于背部的,名发背、搭手;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名膻中疽;生于少腹部的,名少腹疽。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诊断要点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处。多发于中老年人。

根据病程演化,临床可分为三期:

初期患处起一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肿块渐向四周扩大,脓头增多,色红灼热,高肿疼痛。伴发热恶寒、头痛纳差。

溃脓期肿块进一步增大,疮面渐渐腐烂,形似蜂窝,肿块范围常超过l0cm,甚至大于30cm。伴壮热、口渴、便秘、溲赤等。

收口期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愈合。

整个病程约1个月左右,病情初期在第l周,溃脓期在第2周到第3周,收口期在第4周。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15X109/1.一20X109/L,中性粒细胞80%一90%。应常规检查血糖、尿糖。可作脓液细菌培养。

鉴别诊断

一、疖病小而位浅;无全身明显症状;易脓,易溃,易敛。

二、脂瘤染毒患处有结块,或有扩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脂栓;染毒后红肿多局限;全身症状较轻;溃后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三、痈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结块范围多为6~9厘米,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

四、发也初起无头,红肿明显,边缘不清,后皮肤湿烂,色黑腐溃,范围较有头疽大,好发于肌肉丰厚之处。

辨证分析

本病多由感受风温湿热之毒,以致气血运行失常,毒邪凝聚皮肉而成;或由情志内伤,气郁化火;或房室不节,劳伤精气,以致肾水亏损,火邪炽盛;或平时恣食膏粱厚味,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加之外感风温湿热,凝聚肌表,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成。本病具有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状脓头,继则红肿热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状如蜂窝,脓液难以畅泄,结块范围常在9一12厘米之间,甚可达30厘米,症状严重者,可引起疽毒内陷的特点。

若毒虽盛而正不虚,正邪相搏,反应较剧,初、中期局部及全身症状均较明显。脓溃畅泄,腐肉脱落,则病情停止发展,收口较易,此属实证;中年人多见。若脏腑先自蕴毒,或有消渴病,加之外来毒邪,正虚而毒盛,正气难以化毒,则疮肿难脓难溃难敛,甚则疽毒内陷,兼见神昏谵语,气息急促等严重症状,此属虚证;多见于老年及体虚之人,或有消渴病患者。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和营托毒为原则。

辨证论治

(一)火毒蕴滞

肿块色红灼热,根脚收束,上有粟粒样脓头,疮面腐烂,流脓黄稠;发热,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分析:外感风温、湿热毒邪,内有脏腑蕴毒,邪毒蕴结于肌表,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塞,气血凝滞,故肿胀疼痛;热毒炽盛,故色红而灼热,发热;热胜肉腐,故疮面腐烂,脓出黄稠: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弦数皆为热毒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泻热通腑。

(二)阴虚火炽

疮形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高热,烦躁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辨证分析:阴液亏虚,虚火内生,复感湿热毒邪,阴虚无水制火热之邪,而使毒蕴更甚,故疮色紫滞,疼痛剧烈;毒甚走散,故疮脚散漫,疮形平塌;阴液不足,无以化脓,故脓水稀少;热毒人里,故高热、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细数为阴虚火炽之象。

治法:滋阴生津,清热解毒。

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三)气虚毒滞

肿势平塌,根脚散漫,化脓迟缓,皮色赤暗不泽,脓水稀少,腐肉难脱,疮口成空壳,闷胀疼痛;伴畏寒,高热,精神萎靡,面色少华,口渴喜饮,小便频数;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数无力。

辨证分析:气血虚弱,气虚无力托毒,毒邪留滞,故疮形平塌;血虚无以化脓,故腐肉难脱;热毒留滞不解,故仍畏寒、发热、口渴喜饮;气血亏虚,机体失养,故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脉数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扶正托毒。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参考文献

1.《中医外科学》

2. 《中医药学名词》修订版 (内部资料)

§ 诊治

有头疽的辨证论治

热毒炽盛型【证见】 初期患部起一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随即焮肿高大,脓头相继增多,皮色潮红,疼痛日增,伴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中期疮面逐渐腐烂,形如蜂窝,脓出黄稠,壮热恶寒,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腻,脉弦数。溃后脓液畅泄,腐肉脱落,全身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继则脓尽肌生,疮口平复。

【治法】 清热利湿,和营托毒。

【方药】

1.主方

(1)仙方活命饮(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当归9克,赤芍9克,丹参9克,金银花9克,连翘12克,紫花地丁30克,陈皮6克,象贝母9克,炙穿山甲6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有寒热者,加荆芥9克、防风9克。便秘者,加生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溲赤者,加草薜12克、泽泻9克、车前子12克(包煎)。溃脓者,加黄连3克、黄芩9克、生栀子9克。

(2)收口期一般不需内服药,如有气血亏虚者宜调补气血,方用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减。

处方:党参9克,黄芪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陈皮6克,谷芽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连翘败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2)水牛角解毒丸,每次1丸(2.1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热毒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当归12克,赤芍9克,丹参12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12克,生黄芪15克,穿山甲12克,皂角刺12克。水煎服,每日l剂。

阴虚火炽型【证见】 初起患部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疮形平塌,皮色暗滞,微热,压痛轻微,不易酿脓。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仅见发热,口干唇燥,溲赤便干。舌红无苔,脉细数。疮面腐烂较慢,溃后脓水稀少,或带血水,不易脱腐,新肉生长缓慢,疮面红亮如鲜牛肉,愈合较迟。

【治法】 滋阴降火,和营解毒。

【方药】

1.主方竹叶黄芪汤(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大生地黄12克,麦冬9克,金石斛9克,生黄芪12克,当归9克,竹叶6克,生石膏18克(打碎),黄连3克,紫花地丁30克,金银花12克,皂角刺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有消渴病者,可兼服生胰子肉每日9克。切薄洗净,置沸水中烫后即食;玉米须30~60克,煎汤代茶。便于者,加瓜蒌仁15克(打碎)、桃仁12克。

2.中成药

(1)醒消丸,每次3~6克,7岁以上儿童减半,3—7岁服l/3量,每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初期。

(2)知柏地黄丸,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阴虚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玄参9克,黄芪18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两虚型【证见】 初起局部微肿,隐约可见粟粒状脓头,疮面平塌,皮肤微热,压痛不甚,肿势缓慢,成脓亦迟,伴有低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略数而无力。中期疮面逐渐作腐,出脓不畅。后期脓水稀薄似水,腐肉难脱,新肉生长缓慢,疮面难敛。

【治法】 扶正补虚,托毒透脓。

【方药】

1.主方 托里消毒散(吴谦等《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党参9克,生黄芪9克,白术9克,当归9克,白芍9克,桔梗3克,皂角刺9克,茯苓9克,金银花12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后期宜气血双补,兼调脾胃,方用八珍汤(薛己《正体类要》)加味。处方参照一般痈溃后期。

2.中成药

(1)西黄丸,每次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不宜久服。

(2)八珍丸,每次1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3.单方验方 正虚脑疽方(唐汉钧验方)

处方:党参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当归12克,生地黄15克,川芎9克,赤芍9克,金银花9克,连翘9克,黄芩9克,黄连6克,皂角刺12克,穿山甲12克。水煎服,每日l剂。适用于气血两虚证。

有头疽的外治法

1.初期 热毒炽盛证及阴虚火炽证,用玉露散或金黄散水蜜调制外敷。气血两虚证用冲和膏或回阳玉龙膏外贴,每日换药1次。

2.中期 脓成在患部作“十”字或“井”字形切开引流术。或掺七三丹、八二丹,脓少时改掺九一丹,外敷药物与初期同。

3.后期 脓尽肌生,用生肌散撒布其上,加盖生肌玉红膏或拔毒膏。若创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如无效时,则应手术扩创。

4.若气血两虚,疮形不起,可配合神灯照法或桑柴火烘法。

(1)神灯照法(吴谦等《医宗金鉴》):用朱砂6克、雄黄6克、血竭6克、没药6克、麝香1.2克,诸药共研为细末。每次用药末0.9克,以丝棉纸滚药末搓拈,长23厘米,麻油浸透,用时点燃烟熏患处。每日2—3次。

(2)桑柴火烘法(吴谦等《医宗金鉴》):取新桑树根数根劈条,各长30厘米,大如指粗,将桑柴条的一头点燃后吹灭,以阴火向患处烘烤,火尽再换,仍依前法。每次用3-4条,每日烘2—3次。

有头疽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蟾蜍水蛇粥:蟾蜍2-4只,去皮及内脏、头、爪,洗净后切成小块;水蛇l-2条,去皮及内脏,放入开水中煮熟,拆肉去骨。大米适量与蟾蜍肉、熟蛇肉同煮成粥,调味服食。

其余参照“一般痈”饮食疗法。

2.预防调护

外敷药应紧贴患部,掺药宜撒布均匀。 疮口皮肤保持经常清洁,可用2%.10%黄柏溶液或生理盐水洗涤拭净,以免并发湿疹、丹毒。疮口切忌挤压,以免毒邪走散。 高热时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 忌食鱼腥、辛辣等刺激发物及甜腻食物。气血两虚患者可适当增加营养食品,如鸡、瘦肉等类。 有消渴病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7: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