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陂镇 |
释义 | 新陂镇 新陂镇位于广东东北部兴宁盆地,是兴宁市一个镇。全镇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客家人,大约有3.5万人。当地民居、民俗和方言都具有鲜明的客家特色。新陂镇辖十几个村。有茶塘村、福丰村、河南村、新星村、家庄围等。新陂镇有一个中学——新陂中学和十几个小学。 § 乡镇概况 新陂镇位于兴城西部,素有兴宁西大门之称。东连兴田、宁中,北接叶塘,南邻福兴,西与五华县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略有升降或平坦之势,西部山峰多在海拔200米,最高山峰观音寨海拔326.7米。东西约10公里,南北约5公里,属丘陵地区。原辖先声、茅塘、福庆、福民、福丰、茶塘、洋岗、一联、管岭、乐仙、三新、新元、米寨、华新、新金、上长岭17个行政村647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委会,其中有5个属丘陵行政村,其面积占总面积的一半多。2004年11月,调整村、镇行政区划,划出米寨、管岭、一联、洋岗4个村(近13000人),归兴田街道办事处管辖。调整后本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39477人,其中农业人口35346人,汉族,讲客家方言。辖区面积 43.51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3229亩,山地34170亩。镇府设在新陂圩,距兴城2.5公里。 新陂辖区内各姓多聚族而居,以自然村、“屋”为聚居地。以姓氏笔画为序,有王、邓、丘、田、冯、江、许、刘、李、宋、何、余、吴、张、苏、陈、罗、林、邹、杨、钟、郑、康、唐、黄、郭、曹、饶、傅、董、曾、赖、彭、蓝、谭、蔡、熊、廖、潘、欧阳、戴共41个姓氏。 § 乡镇历史 第一节 明清时期 明代以兴宁县城为中心,分东、南、西、北4厢共171个村。新陂属西厢辖区之一,新陂境内有赤巷、茅塘铺、新陂、庄上、曾坑、米寨6个村。 清代仍分东、西、南、北4厢,改村为堡,全县计154堡。西厢42堡,老新陂有茅塘上、茅塘中、茅塘下、福庆上、福庆中、福庆下、落仙、下马石8个堡。 第二节 民国时期 初期,与清同分厢堡。民国11——21年(1922——1932年),全县划为16区,新陂属兴宁第四区辖下,划为福兴、新民、新元3个乡。(民国22年 新陂镇即1932年,福塘并入新陂后,全县为15区。) 民国26年(1937年),原15个区并为6个区,新陂(包括福兴)为第四区辖下。 民国30年(1941年),实行新县制,原6个区共设50个乡,559堡,5846甲。 民国35年(1946年)春,县调整行政区划,将原50个乡,559堡调整为29个乡镇,520堡。第五区辖4个乡,新陂乡为第五区辖下。 第三节 解放以来 一、1949年5月18日,本县解放后,废除保甲制,全县设16个区,新陂称第二区,辖新民、新元、福庆、福兴4个乡。 1957年1月,撤区并乡。全县建立26个大乡,1个城镇,183个小乡,乡称人民委员会。新陂乡辖三新、家庄、米寨、长岭、洋岗、乐仙、新岭、福庆、茅塘、管岭10个小乡。 二、1958年9月——1958年10月,隶属兴宁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20日,奉上级指示取消原建置,成立新陂人民公社(包括福兴),实行政社合一,原四十四个农业合作社合并而成新陂人民公社。整个公社分为17个管理区:福庆、茶塘、福丰、茅塘、洋岗、管岭、三新、乐仙、新岭、米寨、家庄、福兴、五星、梅子、高田、锦华、跃进。 三、1958年10月——1961年秋,隶属 新陂镇兴宁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夏,新陂、福兴合并为新陂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20日成立新陂人民公社。1961年新陂公社分为新陂、福兴两个公社。 四、1961年——1978年,隶属兴宁县革命委员会。1968年6月15日,新陂公社改称新陂革命委员会,辖17个大队:先声、茅塘、福庆、福丰、茶塘、洋岗、一联、管岭、家庄、新联、新庄、河南、乐仙、华新、米寨、新岭、新金。 五、1978年3月——1983年10月,隶属兴宁县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新陂分为新陂、长岭两个公社,1981年1月撤消公社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新陂公社管理委员会辖9个大队管理委员会:家庄、新联、新庄、河南、乐仙、华新、米寨、新金、新岭。 长岭公社辖8个大队管理委员会:先声、茅塘、福庆、福丰、茶塘、洋岗、一联、管岭。 六、1983年11月——1987年3月,隶属兴宁县人民政府。撤社建区,原新陂、长岭公社合并为一个区。成立新陂区公所,原大队改为乡,新陂下辖21个乡:管岭、茅塘、先声、福民、福庆、福丰、洋岗、茶塘、一联、乐仙、河南、新庄、新联、家庄、上新市、下新市、上米寨、下米寨、华新、新金、上长岭。 七、1987年3月——2006年,新陂镇隶属兴宁市人民政府。1987年3月撤区建镇,乡改为“村民委员会”,名称与范围不变。1989年冬至1999年3月,村民委员会改称管理区办事处。全镇设17个办事处:先声、茅塘、福庆、福民、福丰、茶塘、洋岗、管岭、一联、乐仙、三新、新元、家庄、米寨、华新、新金、上长岭。 1999年3月起,管理区办事处改为村民委员会,辖17个村民委员会:先声、茅塘、福民、福庆、福丰、茶塘、洋岗、管岭、一联、乐仙、三新、新元、家庄、米寨、华新、新金、上长岭。2004年11月市对镇、村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划出管岭、一联、洋岗、米寨4个村民委员会归兴田街道办事处管辖。新陂镇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和一个社区居民委会。 § 地质土壤 地形:西面、西南面是山地,其余地方为丘陵、平原。山区、半山区村有先声、茅塘、福庆、福民、乐仙等5个村;平原村有茶塘、新元2个村;丘陵村有福丰、新庄、家庄、华新、新金、上长岭等6个村。山脉、河流走向都是自西北向东南。平原、丘陵地势平坦或微有升降,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地质:在悠久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受地球内外引力作用,裸露的地壳岩石呈多世代,多类型而交织着。平原、丘陵村的地质是新生代第四系沉积物堆叠而露出的最新地层,残存天然养分较多,西面山峰多数在海拔二百多米,是古生代早期加里东运动(约四亿年前)侵入的变质岩类及前坭盆系的混合岩等。土壤:(1),山地土壤:花岗岩赤红壤。主要分布在先声、茅塘、乐仙村。由花岗岩风化物发育而来,植被由马尾松、岗松、芒箕等组成的稀树群落。(2),岭地土壤:紫色土。在50米以下丘陵群中,主要分布在福庆、福丰、华新、新金、上长岭、新元、家庄等村。土壤多属有机质层薄层紫色土,丘陵下部坡度平缓,大部被开垦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坡脚开垦为水稻田。(3),耕地土壤:总体来说多数是好的和比较好的,熟化程度较好。水田中,油泥田占22%,狗卵土田占36%,黄泥土田10%,沙壤土田23%,半沙泥田9%。 § 环境气候 新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平原丘陵气候区,全年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1℃,年日照时数2078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315天。适宜的温湿度,充沛的雨水与充足的阳光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历史上农作物普遍采用“两稻一豆”(蚕豆、麦、油菜)耕作制。耕作中应注意规避“寒露风”、“倒春寒”、“龙舟水”及因台风而引发的洪涝灾害性天气,以免造成损失。 § 自然资源 境内主要动物有狐狸、黄 新陂镇猄、黄牛、水牛、猪、羊、狗、猫、兔、松鼠、家鼠、钱鼠、田鼠、蝙蝠、啄木鸟、猫头鹰、杜鹃、麻雀、斑鸠、长尾鹊、喜鹊、鹧鸪、竹鸡、米鸡、家鸡、乌鸦、田锦、白鹤、翠鸟、黄莺、青丝鸟、鸭、鹅、鸽、八哥、百劳等兽禽。还有穿山甲、蛇类,龟、鳖、水獭、蛙类、蟾蜍、蜥蜴、螃蟹、蚬、蚌、螺、蜗牛、蚯蚓、水蛭等爬行、软体动物。鱼类有石斑鱼、塘虱、黄鳝、泥鳅、白鳝、斑鱼、鲶、鲮、鲢、鳙、鲩、青鱼、鲤、虾、鲫、斗鱼等。昆虫有蚁类、蝶类、蛾类、蚕类、蜂类、蜘蛛、螳螂、蜈蚣、蝉、牛屎粪、蟑螂、蜻蜓、萤火虫、蟋蟀……及稻、麦、豆、薯、蔬菜、水果等作物益、害虫等。 植物主要有松、杉、柏、樟、柿、栗、油茶、荷 木、桉、桐、相思……各种乔木、灌木类和龙眼、荔枝、柚、桃、李、杨桃、香(大)蕉等水果类及苗竹、麻竹、泥竹、黄竹、油筋竹等。 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甘薯、花生、黄豆、芋头、玉米、茶叶等,蔬菜主要有青菜、白菜、韭菜、萝卜、瓜类、豆类等,花卉有桂花、石榴花、美人蕉、夜来香、日日新、大红花、鸡冠花、凤仙花、迎春花、牵牛花、山茶花、君子兰、万年青、丁香花、茉莉、菊、文竹、米兰、百合、杏花、梅花、玫瑰、月季、仙人掌、纸爆花、蔷薇、吊兰、墨兰、蟹爪兰等,还有芒萁、香草、白花蒲、鹧鸪草、红萍、水浮莲、过塘蛇、紫云英、田青、芒秆、杉茜、菖蒲、辣蓼、水草、鸭舌草等野生茜草。 § 水力资源 主要河流有3条: (1) 乐仙河: 乐仙河属跨镇内河。发源地在乐仙村顿塘,自西向东流经乐仙水库、双车、戴湖、仙人座石水库、石陂头、林陂肚、豆子坜、福丰村峰山围、月形上屋、家庄村新安桥、坝心陂、米寨村黄竹坜出宁江河,全长10公里。1973年,新陂公社党委、革委组织乐仙河堤两岸受益村的干部、群众对乐仙河进行移河改道,使乐仙河由地面河变为地下河。从此改变了过去弯弯曲曲有114个弯的旧貌,改变过去每遇暴雨或山洪暴发即冲决堤围、淹浸田园房舍;天晴时,水量涸竭对沿河一带农田灌溉不足的现象,使乐仙河两岸的乐仙、福丰、新元、家庄、管岭等村4860亩农田解除了旱涝威胁。 (2) 麻岭河: 麻岭河发源于原叶南镇富祝黄竹塘入麻岭水库。新陂境内全长4.2公里,由麻岭水库流经叶南河西村、麻岭村,新陂镇三新、上长岭、新元、家庄、华新等5个村与九莱口河汇合于华新经米寨岗出宁江。1974年冬整治前是一条地面河,常决堤崩圳。整治后,经裁弯取直,全程缩为3.5公里,改道后使沿河两岸5000多亩农田基本上解除了洪患。但由于上、下游之间高度差距大,上游积沙甚厚,三新上下楼、上长岭铁场社下一段河内淤沙上升,导致河底日益变浅。1978年5月5日,麻岭水库内日降雨量达90毫米,排洪道出水40多厘米,河内洪水流量达到极限,至使麻岭河堤两岸塌坡19处1634米。此后虽组织沿堤两岸群众进行修复,但由于麻岭水库库容量小,集雨面积大,每遇暴雨麻岭河水暴涨,三新、上长岭地段仍受洪患威胁。 (3) 曾坑河: 曾坑河发源于新陂曾坑上游棉輋,自西向东流经茅塘村吴排岭下,经福兴、兴城纳入宁江。老河全程7480米,中有鸡麻颈水在茅塘小学侧汇合,石屐河在冇窑里汇合。由于历史上水土流失大,河床淤积4至5米高的坭沙,洪水一来,经常崩堤,严重威胁淹浸两岸良田,并抬高地下水位,影响农业生产。解放后新陂人民政府发动群众于1954年在曾坑山溪口兴建了曾坑水库,并于1975年冬对曾坑河进行了移河改道,新河道长6470米,新开曾坑河水流畅通,从而使沿河两岸4900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和增强了汛期排涝功能。 主要水库有3座: (1) 仙人坐石水库: 仙人坐石水库库区位于乐仙戴湖、青年、半坑村门口至乐仙山口处,集雨面积10.3平方公里,库容392万立方米。 1959年8月,新陂公社党委发动全社群众,组织万人上阵,日进土方5000立方米,最高达7000立方米,总土方122000立方米,石方1180立方米,苦战一个月,完成了主坝工程。加上其它配套工程,总的施工费用121000元,其中县投资48200元,于1959年12月竣工。 建库时,移民130户、578人,淹浸移民村的田园475亩。建库后,使乐仙、福丰、新元、家庄、管岭等村4860亩农田足于灌溉。 1960年1月,仙人坐石发电站建成。2003年6月,建成新陂供水厂,利用乐仙水库的水资源向农户供应优质自来水。 (2)曾坑水库: 曾坑水库位于曾坑山溪口七圣仙娘庙两旁山的夹颈处,集雨面积为9.44平方公里,总库容207.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2.8万立方米。 1953年11月,新陂区人民政府根据农民对搞好农业生产的高涨热情,解决农民的迫切需要,兴建曾坑水库,蓄水防旱。组织发动农民利用附近山泥黄粘土修筑土坝,土坝下就地浇筑钢筋混凝土圆形放水涵,坝侧设排洪道,遇大雨时排洪。于1955年11月进行扩建,1957年竣工。由于兴建水库时省工省费,采用民办公助办法,总工程投资2.7亿元(现折合为2.7万元)。由于主坝质量差,涵管破裂渗漏,1984年处理了拉杆支架基础。2001年冬投资73万元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消除了水库隐患。 (3) 响水寨水库 响水寨水库位于先声村响水寨,集雨面积3平方公里,库容为120万立方米。 1970年12月,新陂公社党委自筹资金,自己设计,自己建造。时抽调生产队劳力,组织4000多人上阵;初中以上学生,老师停课十余天支援。苦干3个月,完成了主坝工程,于1971年2月竣工。建库时受浸占用水旱田87.1亩。水库建成后,7个村受益,可灌溉5160亩农田。 2004年冬,省拨款160万元对水库除险加固,主坝内坡面采用混凝土,并兴建泵房、管理房。解除了水库长期不安全运行的状况。 § 电力资源 (1)乐仙电站:1959年底,仙人座石水库竣工后,于1960年即兴建水库电站,装机容量为56千瓦,发电量可达30千瓦,所发的电供镇政府、圩镇各单位及厂、场照明用,1977年因天旱水力资源不足,加上发电机有毛病需维修而停止生产。于1980年改装发电机,改装后装机容量为30千瓦,1980年后水库由县水电局接管。 (2) 响水寨电站:1971年2月响水寨水库竣工,即兴建响水寨电站。电站装机容量为75千瓦,发电量可达60千瓦,所发的电供先声村、镇政府、圩镇各单位、厂场、中学、一小照明及动力用,实供30千瓦。1978年以前,年发电量与乐仙电站未分开而无确凿数据。1979年发电量为12060度,1980年32300度,1981年15800度,1982年14120度。1983年以后停发电,主要原因:发电用的涵管漏水大, 发电时水库主涵向主坝渗水。为继续发电,曾进行修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