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献编目 |
释义 | § 文献编目 § 正文 按照特定的规则和方法,对文献进行著录,制成款目并通过字顺和分类等途径组织成目录或其他类似检索工具的活动过程。其主要作用是记录某一空间、时间、学科或主题范围的文献,使之有序化,从而达到宣传报道和检索利用文献的目的。 发展概况 远在公元前1世纪甚至更早,人类社会就有了文献编目活动,例如中国汉代刘向(公元前77~前 6)在整理校勘宫廷藏书的过程中编撰了《别录》,其子刘歆(约公元前53~公元23)又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了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七略》。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文献类型的多样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编目的职能、对象、方法、手段及组织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古代编目的主要职能是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记录,编目成果一般为回溯性的分类目录。而现代的编目活动则主要是为了宣传报道和检索利用文献,编目成果为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目录,以满足读者的不同检索要求。编目的对象,最初是单一的文献类型,即手写本和印刷本书籍;后来随着各种文献类型的陆续出现,而扩展到报纸、期刊、地图、乐谱、特种技术资料,以及非印刷型的“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唱片和录音磁带、 电影片和录像带、 计算机文件等。长期以来,文献编目的方法和手段停留于手工操作方式,技术落后,目录载体为书本式及卡片式,编目活动由各个机构分散进行,编目规则互不统一,致使编目作业重复,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检索速度慢、效率低。20世纪以后,全国性或地区性的集中编目和合作编目广泛开展,使编目活动的组织趋于合理,工作质量得以提高,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在编目工作中的应用,文献编目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变革时期,即自动化和网络化阶段。其标志是出现了机读目录(MARC)、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目录(COM 目录)等新型目录载体,以及文献编目自动化系统和联机编目网络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编目数据交流和编目成果共享,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效率。与此同时,60~70年代制订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促进了文献编目的国家标准化和国际标准化。当代文献编目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对于国家范围和国际范围的书目情报交流和文献资源共享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编目的类型 文献编目的类型可以从文献类型、语种、编目手段、组织方式、编目机构及文献出版过程等方面进行区分。① 按文献类型可分为:普 通图书编目、古籍善本编目、期刊和其他连续出版物编目、地图编目、乐谱编目、档案编目、声像资料编目、计算机文件编目等。②按语种可分为:中文(汉语文和少数民族语文)文献编目、西文(英、法、德等拉丁字母语文)文献编目、俄文及其他西里尔字母语文文献编目、东方语文 (日文和其他亚非国家语文) 文献编目等。③按编目手段可分为传统的手工编目和应用计算机的自动化编目。④按组织方式可分为:分散式个体编目、集中编目、合作编目。⑤按编目机构可分为:图书馆编目、情报机构编目、档案馆编目、出版发行机构编目等。⑥按文献出版过程可分为:预告编目(出版前编目)、在版编目(出版过程中编目)、出版后编目。上述各类型编目,既具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特点。例如,由出版发行机构进行的出版前编目,对文献的著录一般较简单,个别著录项目不一定准确;而由图书馆和情报机构进行的出版后编目,则大都著录详细,且准确可靠。 文献编目流程 文献编目一般包括文献著录和目录组织以及文献技术加工 等基本程序。但也有一种 看法,认为广义的文献编目还应包括文献分类和主题标引在内。例如,在美国图书馆界,就把描述文献形式特征的著录称作描述性编目,而把主题标引称为主题编目。不同编目机构进行的文献编目和不同类型文献的编目,在具体过程及详略程度上有所不同。以图书馆图书编目为例:图书经过采购或缴送、交换等途径到馆并进行财产登记以后,即转到编目部门(或环节)进行编目加工。首先须根据公务目录进行查重,以确定是否为已经编目的复本书。如果是复本书,则无需再进行编目,只要在公务目录上作注记,在书上添加书标和索书号即可。如果是未经编目的图书,则按照所采用的著录规则进行著录,同时按照所采用的图书分类法和主题词表进行分类和主题标引,将著录项目、分类号和主题标目等按照规定的格式记录在卡片上或其他载体上,形成目录款目。卡片目录的各种款目通常采取“单元卡片制”的方式制作。采用著者号码来区别同类图书的,还须按照特定的著者号码表给出著者号码,并将其(或者按其他方法确定的书次号)记录在分类号的下一行以组成索书号。同时,对已编目的图书进行图书技术加工,包括贴书标、书装卡等,以便于图书排架和流通阅览。最后,按照目录组织规则,将各种不同标目的款目组织(排列)成各种目录 (见目录组织法、图书馆目录)。 书目的编制程序与馆藏目 录稍有不同。编制 书目(非卡片目录,通常为书本式目录)的首要步骤是确定编制原则和方法,包括:①选题。即选定拟编书目的题目。②根据书目的性质确定文献收录范围。例如,推荐书目应有选择地收录优秀图书,而参考书目则应以收全为准则。但不管编什么样的书目,都不应仅仅根据一馆的藏书编制,还应千方百计地从各种来源搜集本馆未入藏的有关文献的目录数据。③确定著录规则。一般可采用现行规则或对其稍加增删,亦可自行拟订。④决定书目正文的编排方法。以分类编排的书目,还必须决定采用何种分类体系。⑤决定应编什么样的索引。如果书目正文按分类编排,通常至少应编制著者索引,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应编制主题索引或题名索引;如编主题索引,则还应确定采用何种主题标引方法。在确定了书目的编制原则和方法以后,即开始进行文献(书目数据)收集;进行文献著录、分类和(或)主题标引,制成卡片的款目;对款目进行排序,组织成书目正文;编制索引;编写编辑说明(或凡例)及目次表;最后印刷(油印或铅印)成册。编制书目是无需进行图书查重和技术加工的。 以上均是就传统的编目方式而言,如果应用计算机辅助编目,编目的程序则又有所不同。例如,书目正文的排序、编索引等均可由计算机来完成 (见机读目录、文献编目自动化系统、目录排档)。 文献编目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文献编目是图书馆及其他文献情报机构开展服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图书馆一般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或安排专职人员从事此项业务。在中国,大、中型图书馆一般都设有编目部(或采编部),部下按文种设置编目组(如中文编目组、外文编目组或西文编目组、 俄文编目组及东方语文编目组)。但编目部通常只负责普通图书的编目工作。期刊、报纸、古籍善本书、非书资料等类型文献的编目,则分别由报刊部、善本部等部门负责。小型图书馆一般设立编目组或专职编目员,担任图书编目甚至所有文献的编目工作。 编目部门开展文献编目工作,必须事先确定和准备所采用的著录规则(编目条例)、分类法、主题词表、著者号码表、分类规则、主题标引规则以及目录组织规则等。在著录规则、分类法和主题词表方面,中国图书馆界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及各分则,《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及《汉语主题词表》。此外,还应配备有若干常用的普通和专业参考工具书。 编目人员通常包括专业人员和辅助人员。专业人员主要从事著录、分类和主题标引工作,他们一般应受过高等教育或具有同等文化水平,掌握一定的图书馆学、目录学知识及其他专业知识。担任外文文献编目工作的人员,还必须具有相当的外语水平。辅助人员则负责技术加工和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从事目录组织工作,他们一般应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编目人员的数量应视图书馆规模和购书量而定。在开展集中编目、在版编目以及建立起文献编目自动化网络的国家,大多数图书馆可以利用中心机构的编目成果,从而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人力。 文献编目工作应注意合理的分工和进行科学的管理。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程序、定额指标及奖励制度;为确保编目质量,还应建立严格的校对、检查制度。 文献编目研究 文献编目研究是图书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献编目研究按研究内容或角度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一般性编目和目录的研究,称为目录学;二是对图书馆编目及目录的研究,可称为图书馆编目学或图书馆目录学。前者较侧重于理论问题的研究,后者是多侧重于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文献编目研究可以推动和促进文献编目事业的标准化、自动化、科学化。中国50年代以前出版的图书馆编目研究专著有裘开明的《中国图书编目法》(1931)、金敏甫的《图书编目学》、楼云林的《中文图书编目法》(1947)等。1957年出版的刘国钧等人编著的《图书馆目录》是50年代中国图书编目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总结。此后至70年代除了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倪宝坤编著的《图书馆编目学》和张树三的《图书目录概论》以外,几乎都是非正式出版的大学讲稿。80年代开始了中国图书馆编目研究的繁荣时期,发表了大量期刊论文并出版了专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黄俊贵、罗健雄编著的《新编图书馆目录》和李纪有、余惠芳编著的《图书馆目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80年代图书馆编目研究水平。此外这方面的著作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编的《图书馆古籍编目》(1985),李纪有、赫彦生、刘维英主编的《图书馆目录》(1989)等。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