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明敏 |
释义 | 基本资料 彭明敏 姓名:彭明敏生日:1924年8月15日 籍贯:台湾省高雄县 个人概述 职业生涯 个人荣誉 生于台中县大甲镇,祖籍台湾省高雄县。彭氏家族是五代以前从福建迁到台湾的。从其祖父开始,彭氏家族就是台湾基督教长老教会的成员。彭明敏的父亲最初在台中县大甲镇行医达18年,并拥有了大量的田产(以当时计量约合40甲以上),此后才回到高雄。由于家境富有的缘故,彭明敏从小学到中学上的都是日式学校,这在当时是仅有少数台湾上层子弟才能享受的教育。 1939年高雄中学肄业后,彭赴日本求学,先后就读于关西学院中学部和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文科。1942年毕业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政治科。彭明敏在日本读书期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盟军反攻阶段。1945年,因战争关系被迫肄业,当年为逃避日本的强制征兵,彭明敏前往长崎投靠在那里行医的长兄,途中遇上美军空袭,被炸断了左臂。 战后,彭明敏于1946年返回台湾,进入台湾大学政治系学习,1948年夏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1年,彭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奖学金,赴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学习国际航空法,取得法学硕士学位。1953年7月,彭明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一年后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54年夏,彭明敏返回台湾,随即被聘为台湾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1956年,彭又赴美国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回台后晋升为教授,时年34岁,成为台湾战后最年轻的教授。 1961年8月,彭出任台湾大学政治系主任、公法研究所主任,彭也因此一跃而成国民党当局刻意栽培的少数“台籍精英”之一。作为岛内的国际法学权威,彭备受国民党当局重用,曾代表当局出席了分别于东京和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哈佛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会与“中(台)美文化合作会议”等国际性学术会议。 1961年至1962年间,彭不仅获聘为“行政院国家发展科学委员会”讲座,而且还获国民党当局“遴选”,参加了专门讨论台湾教育、科学发展问题的第二次“阳明山会谈”,成为当时岛内年轻有为的“社会名流”。1961年,彭还以法律顾问身份成为台湾当局“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唯一的台籍人士,备受瞩目。1960年和1962年,彭明敏先后获蒋介石两度接见。 1963年,在国民党当局主导下,彭当选为台湾第一届“十大杰出青年”,成为台当局的“明日之星”。 然而,由于从小受日式教育的熏陶和长老教会家庭的深刻影响,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彭明敏并没有如外界所揣测的那样,成为国民党当局刻意培养的“学术精英”、“明日政坛之星”,相反却变成了“台独”势力的同路人。1964年中秋节,彭明敏与其学生谢聪敏、魏廷朝共同起草了“台湾人自救运动宣言”,未及散发即被台湾当局逮捕,次年4月彭与魏廷朝各被判刑8年,谢聪敏则以撰稿人被判刑10年。由于彭的主张符合美国政府的“一中一台”政策,为寻求国民党之外新的代言人,彭明敏事件发生后,美国以所谓人权为借口进行干涉,在彭做了口头与书面“悔过”的前提下,国民党当局被迫于1965年11月给予彭特赦,免刑出狱,但台当局仍对其进行了日夜监视。 1970年1月,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彭明敏化妆逃出台湾,在瑞典寻求“政治庇护”,并曾担任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博物馆亚洲部门资深研究员。随后,台湾当局以涉嫌“内乱罪”为由,对其下达了“通缉令”。同年9月,彭又以所谓“无国籍政治难民”身份进入美国,先后受聘于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资深学术研究员兼法学院访问教授、俄亥俄州赖特(Wright)大学客座教授。在美国期间,彭明敏彻底走上了与“台独”分子合流的道路。彭一到美国,就着手创立了“福摩萨研究所”。 1972年,彭出任“台湾独立建国联盟世界本部”(简称“台独联盟”)主席,但不久便因其想法、做法与其它成员格格不入而分道扬镳。但是,彭并未因 此放弃其“台独”理念,随后他又参与发起成立了“台美协会”,出任董事。 1975年间,彭还巡回美国芝加哥、洛杉矶、休斯敦、华盛顿等城市,参加所谓“台湾人民众大会”,并担任主讲人。 1979年,他又参与创立了“台湾建国联合阵线”,并率团游说美国国会及在美国众议院作证,要求美国政府制定“与台湾关系法”。 1982年,彭明敏参与发起成立了“台湾人公共事务会”(即FAPA),出任名誉会长。1986年当选会长。在其主持下,该组织积极从事游说美国国会的活动,企求国际势力压迫台当局解除“戒严”,实现民主化。但由于彭缺乏组织能力,加上财务困难,于1988年被迫辞职。 1989年3月,他另起炉灶宣布成立了“亚太民主协会”并自任理事长,宣称要“促进国际社会对台湾的正确认识,协助台湾国际地位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末,岛内外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李登辉的上台,台湾当局采取纵容、放任“台独”势力的政策,海外“台独”势力纷纷返台,岛内“台独”势力也快速发展,“台独”思潮在岛内泛滥蔓延。 1990年5月,台湾当局筹备召开“国是会议”,李登辉拟议邀请彭明敏出席,但因当时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的强烈反对而未能实现,但在岛内外造成了一定的声势。 1991年6月,台“最高检察署”正式宣布撤销了对彭的“通缉令”,从而为其返台从事“台独”活动扫清了障碍。 1992年底台湾举行第二届“立法委员”选举前夕,彭觉得返台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同年11月1日由美国经香港返回了台湾。当时,民进党视其为台湾的所谓“政治先知”,并组织了2000名群众和200部宣传车前往机场接机。 彭明敏返台前后,虽一再声称将“无意问鼎公职”,不涉足政治活动,但实际上自其返台之日始,便投入民进党“立委”候选人的助选活动。 1994年3月,彭明敏纠集一帮跟随者成立了“彭明敏文教基金会”,积极扩充实力,并以此为阵地组织“台湾国际论坛”,宣扬“台湾主体意识”和“台湾命运共同体”观念。台当局确定“总统直接民选”后,彭明敏便开始筹划参选“总统”。为此,1995年2月彭突击加入民进党,以争取民进党支持其参选。同年3月20日,彭正式宣布参选,历经半年的党内初选,在基本教义派“台独”势力的声援与支持下,彭最终成为民进党“总统”候选人。然而,由于彭参选后坚持强烈的“台独”诉求,在次年3月的选举中彭只获得21%的得票数,创下民进党成立以来历次重大选举中的最低得票记录。选后,民进党内对选举结果进行了深刻检讨,激进的“台独”主张被认为是此次选举失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民进党随后开始了“转型”。出于对民进党“放弃台独理想”的不满,1996年4月9日,彭明敏从民进党出走成立了“建国会”,并自任会长。此后,以彭明敏为首的“建国会”与民进党内的基本教义派相互呼应,成为民进党“台独转型”的牵制力量。 2000年5月,民进党上台后,彭明敏被聘为“总统府资政”,2001年再获续聘。有“台独精神领袖”之称。 著有《国际法》、《飞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自由的滋味》、《全体主义的迷惘》、《台湾的法律地位》等。 个人评价 相关链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