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仲禄
释义

§ 基本资料

姓名:朱仲禄

笔名:花丁

职业:民歌演唱家

籍贯:青海同仁人

§ 概述

朱仲禄,1922年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保安堡永安村。朱仲禄的祖父朱成林出生在甘肃河州大北源朱家坡,清末同治年间的战乱中逃亡到青海同仁,当时年仅13岁。

1953年后历任西北歌舞团、甘肃民族歌舞团独唱演员,青海省群众艺术馆创作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花儿”学术研究会会长。以演唱“花儿”著称。著有《花儿选》。

2007年12月22日下午2:10,一代花儿王朱仲禄在青海西宁家中去世。85岁的花儿王朱仲禄走了,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也结束。

§ 经历

演出中的朱仲禄

2007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专门采访了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先生。张先生自2000年以来就致力于对朱仲禄的研究,也是朱仲禄先生的最后一个弟子,张君仁先生介绍:有三个人对朱仲禄的影响最大,首当其冲的就是朱仲禄的父亲朱端(1885年—1953年)。朱端不仅擅长祖传的皮匠手艺,是当地有名的花儿“唱把式”。朱仲禄对青海花儿的最初的潜移默化的认识就始于父亲。张君仁先生说:“朱仲禄的父亲每每外出,都要将尕成娃(朱仲禄小名)带在身边,这便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花儿,使得他对花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父亲口中学到的第一首花儿,就是后来由朱仲禄教授给歌唱家胡松华后,唱红了全中国的那首《上去高山望平川》。[1]

朱仲禄学习花儿的第二个人也是他们永安村的,叫百歌阿爷。百歌阿爷姓王,已失其名,由于他会唱的花儿曲令特别多而又好听,被当地百姓称之为“王百歌”,尊称百歌阿爷。百歌阿爷唱花儿不但嗓子好,曲令多,而且百无禁忌,朱仲禄先生跟着百歌阿爷学会了很多的花儿曲令,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花儿的尕连手》(俗称《保安令》)。 [2]

朱仲禄先生学习花儿的第三个人叫瞎佛保。瞎佛保姓不详,保安乡永安村人,盲艺人,乳名佛保,由于眼瞎,人称瞎佛保。瞎佛保生于1913年,卒于1988年,是一位青海民间音乐全才,以四处游唱为生。少年时的朱仲禄常跟于瞎佛保后面,听他演唱,流连忘返,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藏、回、汉族的民间小调,宴席曲、贤孝等,使他的民间音乐素养得到了全方位的积累,兴趣也得到了广泛的拓展。跟着这些民间艺人他唱花儿的水平迅速提高,少年时,就成为名扬四乡八里的花儿把势。> 筝艺名家 >> 英雄贴 >> 朱仲禄:远去的一代花儿王">[3]

朱仲禄在12岁左右时上了村里的小学,几年后朱仲禄以作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同仁县办学堂,一年多后,又考入了青海西宁的昆仑中学。朱仲禄在这所中学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认识了在学校担任音乐教官的王洛宾。在昆仑中学朱仲禄创作了不少诗歌和小品,也填了一些花儿词。

张君仁先生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密不可分,这得益于在昆仑中学的学习。

1949年9月,西宁解放后不久,朱仲禄报名考入了中国人民革命大学三分部(简称革大三部),这是一个专门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而成立的速成机构,设在邓家花园。1950年8月,他们这一期革大学员就要毕业了。在毕业晚会上,朱仲禄大展歌喉。他的歌声引起了参加毕业晚会的“西北文协采风团”成员音乐家关鹤岩、陈川静等人的兴趣。在他们的帮助引导下,朱仲禄对花儿这一民间艺术有了全新的认识。在这之前的1949年10月,朱仲禄就已被刚刚成立的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去进行直播演唱。这花儿第一次通过电波传向外面的世界。

“他不仅是一个好唱家,而且也是一个好作者和研究者。在他的一生中,正式发表于各种刊物的论文,评论至少在150篇以上。像朱仲禄这样集演唱、创作、研究于一身的三栖花儿内人,在花儿艺术史上前所未有。”CD朱仲禄西北花儿王

实际上,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创造了多个花儿之最:

1950年国庆,朱仲禄在北京先农坛举行的“各民族大团结联欢会”上,唱了他新编的青海花儿《毛主席如咱亲爹娘》,第一次将花儿带入了北京的正式场合。

1952年,他为电影《太阳照亮了红石沟》配唱了三首花儿,第一次让花儿走上银幕。[1]

1953年,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他将花儿唱入了中南海,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中国唱片出版社也发行了他演唱的花儿《上去个高山望平川》和酒曲《尕老汉》,这是花儿史上的第一张唱片,汇演后,他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讲授了花儿,第一次将花儿带进了高等学府。

1954年,他又选编了一本《花儿选》,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第二本与花儿有关的书(第一本是张亚雄的《花儿集》)。 > 筝艺名家 >> 英雄贴 >> 朱仲禄:远去的一代花儿王">[3]

1956年冬天,为了迎接即将举行的全国专业音乐舞蹈汇演,朱仲禄又与作曲家吕冰、舞蹈家章新民等人创作了歌舞《花儿与少年》 ,这部抒情歌舞的基本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其中的舞蹈动作来自民间社火“八大光棍”,音乐则来自于民间小调《蓝桥相会》、《四季调》和《五更调》三首歌曲。

“朱仲禄提供了上述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素材,并以他最熟悉的河州花儿格式编写了歌词,全曲中除了《四季歌》是由石殿烽配词外,其余大部都采取了河州花儿的形式。”

2007年4月,中国唱片公司出版了朱仲禄生前的最后一张唱片《西北花儿王》,并获得了中国“金唱片”奖,这张由张君仁博士选编并撰稿的唱片,是对朱仲禄先生一生花儿演唱事业的总结。

§ 人物评价

朱仲禄与音乐学家吕骥等人在一起

张君仁认为,朱仲禄之所以能被称为花儿王,与他所做的这些花儿之最的事密不可分,也和他对花儿进行的一系列整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关鹤岩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对花儿中流传最广、变体最多、影响最大的《河州令》进行了分类。

这次分类,将《河州令》按照乐曲风格等进行了初步的类型划分。在朱仲禄的建议下原来的长令《上去个高山望平川》被命名为《河州大令》的同时,又把其他一些曲调分别划分为《河州二令》、《河州三令》。在朱仲禄改编创作的众多花儿曲调中《下四川》和《花儿与少年》最引人注目。1956年夏,为了参加“聂耳音乐周”的演出,朱仲禄和作曲家刘烽共同创作了大合唱《下四川》。> 筝艺名家 >> 英雄贴 >> 朱仲禄:远去的一代花儿王">[3]

张君仁先生介绍说,《下四川》原是流行在甘肃东部及宁夏六盘山地区的一首山歌,1953年朱仲禄从甘肃礼县采集到了这首山歌,当时原词是这样的:

“羊吃路边的青草哩,我唱山歌调调哩,掌柜手拿菜刀哩,要宰我的羊羔哩。”

“这首歌经过朱仲禄先生的改编完全变了一个样子,虽然旋律原曲调主题形成了常见的三段式结构,而歌词则用河州花儿的形式进行再创作,表现了全新的内容:

“一溜溜山来两溜溜山,三溜溜山,脚户哥下了四川;今个牵来明个牵,天天牵,夜夜晚夕梦里见……”这就是河州花儿中有名的《下四川令》。

朱仲禄是把花儿推向世界的功臣。在他70多年的花儿演唱生涯中,鲜花与掌声相伴,牢狱与批斗相连,是一个时代民间艺人的真实写照,他见证了花儿由山沟走向世界的全过程。他创作的《花儿与少年》,《下四川》等曲调,至今,是花儿音乐中的经典作品。有人说,说到京剧人们就会想起梅兰芳,说到豫剧人们就会想起常香玉,那么要说到花儿就会想起朱仲禄,可见,朱仲禄对于花儿的巨大贡献。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7: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