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戒日王 |
释义 | 戒日王戒日王(梵S/I^la^ditya,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 基本资料 姓名:戒日王 性别:男 国籍:印度 出生年月:590年 § 个人概述 戒日王时期的壁画佛教护法名王。印度塔内萨尔王国普湿婆提王族第六代国王。音译曷利沙(Hars!a)、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意译为喜增王。戒日王蛤了的称号。606年,戒日王因其兄罗贾伐弹那为邻国所杀而嗣位。他励精图治。6年后,誓师复仇,进而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征伐四方。当时领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他是继笈多王朝多之后统一印度的著名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报聘。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S/iva),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他修建了许多佛塔、伽蓝,供养佛教僧众。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各个教派都可以参加的宗教大集会),鼓励各教派进行宗教学术交流。中国玄奘访印期间,正值戒日王治世,颇受礼遇。戒日王奖掖文艺,在宫廷中供养了一批著名文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传记作家。著有《龙喜记》(Na^ga^nanda)(有吴晓铃之中译本)、《璎珞记》(Ratna^vali^)、《钟情记》(Priyadars/ika^)3部剧本传世(一说这些剧本系他人所写)。另外,他创作的《八大灵塔梵赞》和《野朝赞》表现出强烈的佛教情趣。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扶西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迦腻色迦齐名的护法名王。 § 生平经历 泰姬陵(戒日王所创建)自笈多王朝在白匈奴人打击下瓦解之后,印度又恢复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在北印度,主要有四大强国:以德里附近为中心的坦尼沙王国,以曲女城附近为中心的穆里克王国,恒河三角洲的高达王国和昌巴尔河流域的摩腊婆王国。在长期的合纵连衡之后,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坦尼沙和穆里克为一方,高达和摩腊婆为另一方。 戒日王是坦尼沙国王波罗·瓦尔那的次子,属笈多王族的旁系后裔,因此也有人将戒日王朝视为笈多王朝的延续。戒日王之上有一兄一姐,兄长罗贾伐弹那原为王国的继承人,英勇善战,姐拉芝修黎嫁给了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以加强两国的联盟关系。 604年,年仅15岁、尚为王子的戒日王随兄长罗贾伐弹那率军征伐王国西部的白匈奴人残余势力,此时国内发生了大变局,父王波罗·瓦尔那突然病逝,母后以身殉葬。与此同时,夙敌高达和摩腊婆两国联合起来,大举发兵进攻坦尼沙的盟国穆里克,穆里克国王格拉巴伐尔曼兵败被杀,王后拉芝修黎(即戒日王之姐)被俘。两国军队还准备进攻坦尼沙。值此危局,戒日王随兄罗贾伐弹那快速返回国内,罗贾伐弹那立即继承王位,任命戒日王留守国内,自率万余骑兵进援曲女城,在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却被高达国王设赏迦派人暗杀,群龙无首的坦尼沙军队由胜转败。 此时已是公元606年,戒日王在重臣婆尼为首的群臣拥立下继承了王位,随即以倾国之力进攻曲女城,为兄长报仇。在取得一系列胜利之时,戒日王得知其姐拉芝修黎已从高达国王设赏迦那里逃脱,便率部分人马离开战场寻找拉芝修黎,最后在文迪亚山林中找到其姐。回到战场的戒日王更加英勇,在婆尼的辅助下大获全胜,赶跑了两敌国军队,恢复了穆里克国,由拉芝修黎担任名义上的女王,实际上由戒日王统治。后来在612年坦尼沙和穆里克两国正式合并,戒日王任国王,迁都曲女城,历史上将这一年作为戒日王朝的开端。 第一次征伐的胜利体验给了戒日王无穷的信心和力量,戒日王建立了建立了象、车、马、步4大兵种,以此为基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统印度的战争。东北印度的迦摩缕波王国和西印度的伐腊比王国先后承认了戒日王朝的宗主权,而夙敌高达王国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后在637年设赏迦死后,戒日王控制了这个地区。不过戒日王对南印度遮娄其王朝的战争则遭到挫败。到戒日王去世之时,版图达到除古吉拉特和西旁遮普之外的北印度地区,成为继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之后又一个基本统一北印度的政权。 § 职业生涯 戒日王,印度帝王、诗人和戏剧家。606~649年在位期间,统一北印度,信奉湿婆教,也崇尚佛教。他积极赞助文化学术活动,本人也从事文学创作。归他名下的著作除了诗歌外,剧作有《妙容传》、《璎珞传》和《龙喜记》。《龙喜记》是五幕戏,取材于印度故事集《故事广纪》中的云乘故事和现已失传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前三幕描写持明本云乘太子与悉陀国公主相爱结婚。后两幕描写云乘太子生怜悯之心,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鹏鸟,后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义相混合的戏剧,也是戒日王本人对两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思想在创作上的反映。此剧在中国有藏语译本和汉语译本。 § 统治时期 印度地图戒日王即位后,与迦摩缕波王巴斯卡拉跋摩结盟,收复曲女城。612年,曲女城与曷利沙正式合并为戒日王国(即羯若鞠羯国)。 620~643年,戒日王南征德干失败,从此放弃征服南印度的企图 。636年以后,征服孟加拉、比哈尔和包括戈康达在内的奥里萨,建立对摩揭陀的统治。 戒日王朝时代是印度封建制度最后确立的时期。国王为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不仅直接占有大部分土地,还赐封给寺院、官吏、王公贵族以采邑。封建赐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割免国家赋税的教田或“福田”,是封建帝王永久赐赠给高级婆罗门、佛教高僧、印度教神庙、佛教寺院的封邑土地。另一类是封赐给世俗高级官僚贵族,作为俸禄或服务报酬的职由或禄田份地。被封赐的村社变成新兴封建领主的私有领地,原来由国家直接管辖和控制的自由农成已经沦为向封建领主交租纳税、受其管辖的封建依附农民。封建采邑制行以确立。 国有土地的大量分封和再分封造成王权削弱,促使封建领主脱离中央权力的控制。 戒日王朝建立一套“刑政甚肃”的等级制官僚机构。中央政府由大臣会议辅佐戒日王进行统治。戒日虽以“文治、仁政”闻名于世,但刑法比笈多王朝严酷。他重视利用宗教进行封建统治,倾向于大乘佛教,并支持中国唐朝玄奘在印度的宗教活动。在位40余年中,在钵罗耶迦举行过6次五年一度的佛教“无遮大会”。采取佛教与印度教兼容并包的宗教政策。当时占优势的是印度教,佛教开始衰落。 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地出现“稼穑殷盛”的景象。沿海港口和与对外贸易有密切联系的城市工商业仍继续保持繁荣,但恒河流域许多古城的工商业和货币经济更加萧条。 玄奘访印促进了中印两国人民的了解。从641年开始 ,戒日王朝多次遣外交使臣通聘唐朝,唐太宗相四次派王玄策等率外交使团访印。 约647年,戒日王逝世,国中大乱,宰相阿罗那顺篡位,戒日王朝崩溃。北印度表面上的统一宣告结束。 § 宗教信仰 陈玄奘辞别戒日王返国戒日王本人信仰婆罗门教湿婆神,但他对佛教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这也许是受他的姐姐拉芝修黎这位虔诚的佛教徒的影响,但实际上印度教和佛教之间有诸多相通之处,而且在伊斯兰教进入印度之前,印度基本上保持宗教宽容的氛围,很少出现君主因为信仰一种宗教而去压迫另一种宗教的情况。 公元631年,一位满面风尘的高僧来到了印度,他游历印度各邦国,宣讲大乘佛教的教义,名声鹊起,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他就是来自中国的陈玄奘。戒日王特意在642年于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婆罗门教高级学者参加了大会,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他,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会后戒日王请玄奘骑象巡游天下,宣讲说法,一时间在印度掀起了“中国热”,实际上也借此以统一佛教教义,排除纷争。玄奘还受邀参加了643年第六次佛教无遮大会。玄奘将《道德经》等中国国学经典翻译成梵文,而从印度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回国后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介绍了印度的文化。 玄奘不是中国第一个赴印求经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像他这样得到戒日王如此热烈的礼遇却是绝无仅有的,两人共同为中印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 成就影响 戒日王还有一个措施影响了印度历史的发展,他在位时间大量对教俗封建主颁赐土地,大大促进了印度封建制的发展。戒日王朝时期被视为印度进入成熟封建制的阶段。 戒日王是个慷慨的文学赞助者,他的宫中有著名文学家波那跋陀,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写过《妙容传》等3个剧本。 § 社会评价 戒日王于647年去世后,他的帝国很快土崩瓦解了。古代印度从未有中央集权的观念和传统,而戒日王征战打下的帝国,实际上也近似于众多封建王公组成的联盟,戒日王只是担当盟主的角色。此后印度历史进入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无序状态,直到12世纪末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总的来说,戒日王虽然对印度政治统一的进程贡献不大,但在文化统一方面则影响甚大。 § 参考资料 [1] 网易 http://tech.163.com/06/0820/14/2OVOVBC00009205I.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