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遐生
释义

§ 资料

徐遐生

姓名:徐遐生

性别: 男

出生: 1943年6月2日

国籍: 中华民国

亲属: 父亲徐贤修

学历

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1968)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1963)

经历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

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系主任

加大柏克莱分校天文系校长讲座教授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

§ 生平

徐遐生

徐遐生先生,民国32年云南昆明出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学博士,曾任教於美国石溪纽约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并担任柏克莱加州大学天文系大学讲座教授。2002年,经过本校及教育部甄选后,出任本校第二任遴选校长一职,创下与父亲徐贤修先生为同一所国立大学之校长。

徐博士返台接任校长,引发国际学界高度关注,同步获得“Nature”及“Science”二项顶级期刊专文报导,其中“Nature”更以“天文学家即将在台湾发光”为标题,指出徐博士返台担任教职,将有助於台湾吸引更多一流人才;“Science”则指出徐博士返台可媲美中研院李远哲院长,为海外杰出学人返国共建科技重镇,再添新页。这是华人学者极难得的荣誉,更为海外菁英返台服务,树立了指标性的典范。

徐博士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秉持对台湾的关怀与使命,戮力深耕教育,承续清华重视学术的优良传统,加强基础性及跨院所教学研究工作,积极整合校内研发能量,学术产出及产学合作成果丰硕;奠立清华塑造积极追求卓越、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之企图心,订出20/20愿景,即20年内让清华成为世界排名前20名的一流研究型大学,更未来具体执行目标;本于社会责任与教育精神,除致力于各大学或学术机构的专业演讲,更全力投入生活科学教育的推广,演讲立论,以幽默风格、深入浅出及创新思维,带给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崭新的国际观、科学观、宇宙观、乃至对未来生涯规画的启发,著实展现出教育家对社会的影响力与关怀。

为协助国家教育与学术改革,参与数个国家级委员会,包括行政院科技顾问、教育部学术审议、国科会及中研院等委员会;亦受聘担任荷兰顶尖大学NOVA计画、汉城大学的BK21专案及澳洲国立大学品质评量之评审委员;奔走戮力於国内外教育公共事务,积极提出改革建言,对教育及国家贡献卓著。

§ 荣誉

有一颗小行星以其英文名字命名,叫做Frank Shu。(此小行星,由莱登天文台访问研究员Ingrid van Houten-Groeneveld夫妇等人发现,他们保留了部分小行星命名权。) 徐遐生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2003)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师研究讲座 (2001)

美国物理和天文学会共同颁发Heineman奖 (2000)

美国天文学会Brouwer奖 (1996)

荷兰Leiden大学Oort讲座教授 (1996)

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92)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0)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7)

美国天文学会Warner奖 (1977)

§ 获邵逸夫奖

徐遐生

总奖金逾三百万美金(约二千二百万港元)、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今年踏入六周年,美国加州大学总校教授徐遐生成为首位华人夺天文学奖,而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得主道格拉斯.高尔曼和杰弗理.弗理德曼,更发现了有助瘦身的“瘦素”。而数学科学奖则由研究三维与四维几何学的西蒙.唐纳森和克利福.陶布斯夺得。

天文学奖颁予美国十个校区组成的加州大学总校教授徐遐生(Professor Frank H Shu) ,表彰他对理论天文学的贡献。徐遐生是首位获得邵逸夫奖天文学奖的华人天文学家,亦是2006年以来,再有华人科学家获邵逸夫奖。

徐遐生提出了普适理论框架,解释恒星产生的环境,如湍动的气体、无序的磁场以及从新形成的恒星喷出的气流。他进一步建立了恒星形成标准模型,气体云在引力的作用下塌缩,聚集到云的中心,形成原恒星,并停止了在新诞生恒星周围的再补充气体。徐遐生的理论也关系到太阳系的起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5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