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故宫 |
释义 | § 概况 故宫 中文名称:明清故宫 英文名称: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批准时间:1987年12月 遗产遴选标准:故宫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代表故宫的莫过于象征着皇权的国宝。明朝国宝二十四,清朝国宝二十五。 清朝二十五宝玺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满文“皇帝之宝”、檀香木“皇帝之宝”、“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 “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钤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其中“皇帝之宝”为栴檀香木质,“大清嗣天子宝”为鎏金宝玺 § 建筑 梁海燕装置艺术宝玺之二 中和殿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里吸引人的建筑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丽堂皇的建筑,俗称“金銮 殿”,是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东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整个大殿装饰得金碧辉煌,庄严绚丽。 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习礼仪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 故宫建筑的后半部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 藏品 2009年6月23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 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结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结。据说,为制造这套甲胄,共用了4万多个工时。 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还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占中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之宝。 § 文化遗产价值 故宫 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 故宫的宫殿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都属无与伦比的杰作。它标志着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在建筑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为国内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中国古代帝王宫殿建筑之瑰宝 故宫古建筑群,由朱棣皇帝亲自策划营建。现存规模之大,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文物之众多,在中国古建筑中绝无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宫建筑群。促进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文物分成宫廷原状和古代艺术两大陈列体系,先后布置了51个原状陈列,真实性很高,建立十余个专馆,先后举办各种展览数百余次,赴欧、亚、美、澳、非五大洲展览数十次,宣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传统,促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 建造起始 太和殿 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建成,是明朝第皇帝朱棣始建,设计者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用30万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间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保和殿也是科举考试举行殿试的地方,科举考试的一至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清亡后,1914年创建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辟为博物馆。故宫严格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其前半部分为外廷,是皇帝朝政场所。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以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威严,太和殿座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不这样不足以显示皇帝的威严,不足以震摄天下。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可以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按文东武西由两侧门出入。 § 历史沿革 建院基础-紫禁城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公元1406年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1924年逊帝爱新觉罗·溥仪被逐出宫禁。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故宫 紫禁城,四面环有高10m的城墙和宽52m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80,000㎡。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 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 。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 建院和开放 故宫 辛亥革命后,这座宫殿本应全部收归国有,但按照那时拟定的《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却被允许“暂居宫禁”,即“后寝”部分。当时的政府决定,将热河(承德)行宫和盛京(沈阳)故宫的文物移至故宫的“前朝”部分,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溥仪居宫内,一直与亡清残余势力勾结,图谋复辟,且以赏赐、典当、修补等名目,从宫中盗窃大量文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严重关注。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宫禁,同时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了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又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于1925年10月10日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并通电全国,宣布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放的第一天,人们以争先一睹这座神秘的皇宫及其宝藏为快,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此亦成为当天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人文荟萃,极一时之盛。 文物南迁和一分为二 故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日本帝国主义鲸吞了中国东北领土,步步进逼华北,形势危急。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不至遭战火毁灭或被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故宫博物院决定采取文物避敌南迁之策。从1933年2月至5月,宫内重要文物被装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运抵上海,后又运至南京。遂于南京建立文物库房,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南迁文物又沿三路辗转迁徙至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嵋和乐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三处文物复集中于重庆,于1947年运回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之际,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库房中挑选出2,972箱文物运往台湾,后于台北市士林外双溪建立新馆,公开对外展出。余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后陆续运回故宫博物院一万余箱,但至今还有2,221箱仍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 在这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期间,由于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难险阻,尽职尽责,南迁文物数量虽巨,却没有一件丢失和损伤,故宫人员的精神、事迹,可歌可泣。可又是因为这场战争,致使故宫的文物分处异地。这份祖国传统文化之珍藏应是一个整体,而尤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终有一日,其终将得以完璧。 § 发展历程 建筑维修 故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职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杂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年代初,从宫内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达250,000立方米,自此院容焕然一新。故宫博物院制定了“着重保护、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古建维修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许多残破、渗漏、濒临倒塌的大小殿堂楼阁得到了修复和油饰,愈显金碧辉煌。院内各处高大宫殿都安装了避雷设施,又以巨额投资建设了防火防盗监控系统和高压消防给水管网,使这座古老的宫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护。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彻底整治了环绕故宫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现了昔日皇城的风貌。 文物清点整理 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是对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清宫文物重新清点核对,登记造册,进行鉴别、分类和建档,纠正了过去计件不确之处并增补了遗漏的文物,例如从杂物堆中发现了用草帘裹着的象牙席、修复漱芳斋戏台时发现在地板下存放的传为唐代卢棱伽的《六尊者像》册等。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工作,总计清理出清宫旧藏文物七十一万余件。与此同时,还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和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新入藏文物达二十二万余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补了清宫旧藏文物时代、类别的空缺和不足,诸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玉器,汉代的陶俑,南北朝时代的石造像,唐代的唐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书名画尤为大宗,为世所注目。如晋代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唐代韩滉《五牛图卷》、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宋代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郭熙《窠石平远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等,均是人间瑰宝。此项工作数十年坚持不懈,近年还从市场上以巨资购回宋代张先《十咏图卷》,元代乃贤 《城南咏古诗》,明代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清代石涛《高呼与可图卷》等,尤其前两件是溥仪以赏溥杰为名从宫中盗出而流散民间的,今日复归宝库。 为保护好这批数量巨大的古物瑰宝,从五六十年代起对原有库房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虫的各种措施。九十年代后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库房,可入藏文物六十余万件。新库房恒温、恒湿,防火、防盗,并采用现代化技术自动控制,可保文物安全无虞。自1950年开始,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1980年扩建为文物保护科学技术部,继承、利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引进自然科学新成果,对残损的文物进行修复,数十年来为本院及兄弟单位累计修复文物达十一万余件。 展览和对外交流 为了使院藏瑰宝和广大观众见面,在陈列展览方面,除了保存和复原三大殿、后三宫和西六宫等处的原状陈列之外,又不定期开辟了青铜、陶瓷、工艺、书画、珍宝、钟表等专馆,供参观者欣赏。还开设有临时展厅,举办各种主题性展览,如近年来的《古书画真伪对比展》、《古陶瓷真仿品对比及古窑址资料展》、《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广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展览。同时也引进国内各兄弟博物馆和国外的收藏文物展。 故宫 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组织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馆展出,并应邀到国外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类展览愈见频繁。曾赴展的国家有英国、美国、法国、前苏联、德国、奥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当地观众的极大兴趣,使异国的人民得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艺术,为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几年来,北京故宫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观众600-800万人次,而且,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观众的人数有增无减,可见人们对紫禁城的兴趣长盛不衰。 学术研究和文献出版 除了直接面向观众之外,故宫博物院同时组织编辑出版各种图书画册和定期刊物,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故宫的宫殿建筑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图册有《故宫博物院藏历代名画集》、《故宫藏瓷选》、《国宝》、《紫禁城宫殿》、《清代宫廷生活》、《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共60卷,已出版18卷)等等,不胜其数。定期刊物有《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两种。 数字化改革 从1997年起,为了适应故宫博物院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院内组织机构又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将原先分置的保管、陈列和研究三个部门进行改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书画部、宫廷部和展览宣教部。新组建了资料信息中心,专司推进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工作。陆续投入资金,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开通了故宫院内的计算机光纤网络系统和各类管理用数据库,又利用联通世界的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故宫博物院的网站。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这个网站将使远在异地的人们也可通过互联网畅游这座神秘的宫殿,一窥故宫雄奇瑰丽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文物收藏。 建立一个全新意义上的数字故宫已不再是梦想。 § 经典藏品 漆器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 绿地剔红十八罗汉笔筒,清中期,高15.5cm,口径19.3cm。清宫旧藏。笔筒圆形,底承四个如意头形矮足。图案以绿漆雕海水,间以红、绿漆团簇浪花做地。海浪中界出平地、山岗与松树,雕龟背锦地,其上压雕红漆十八罗汉,众罗汉姿态各异,神情生动。此器髹漆肥厚,故所雕纹饰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众罗汉的面部表情、形体动作和袈裟的衣纹飘带皆雕刻得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清代雕漆高超的工艺水平。剔彩鱼龙变幻纹葵瓣式三层盒 剔彩鱼龙变幻纹葵瓣式三层盒 剔彩鱼龙变幻纹葵瓣式三层盒,清中期,高21.5cm,腹径16.5cm。清宫旧藏。盒呈葵瓣式口,三撞式,底承四个如意头形矮足。通体髹绿漆雕海水,红漆雕鱼、龙纹。盖面雕饰正面龙纹,盒壁雕鱼、龙在绿波中追逐飞动的火球,形体若隐若现,变幻无穷,构成了“鱼龙变幻”的图景。盒内髹黑漆饰描金折枝花纹,底髹黑漆,无款。 此器刀法纤细,雕工娴熟,工艺精湛。所雕的红漆鱼、龙隐现在绿色漆中,不同以往,在绿漆上局部加饰红漆后再雕刻鱼龙纹,这是清代中期雕漆工艺的新发展。 绘画 作为中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有历代绘画作品近五万件,近千件系国家一级文物,元以前精品四百余件,数量居全国各博物馆之首,几乎囊括了中国绘画发展各历史时期的名家名品。这些作品中,有不少为稀世之珍,或为历经劫难而流传至今的孤本真迹,或为美术史上大师巨擘的铭心绝品,精华荟萃,蔚为大观。绘画藏品也因此成为故宫博物院艺术藏品的重中之重。 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以明清宫廷旧藏为基础。历代帝王对书画珍玩的喜爱使大量艺术珍品汇入宫中,乾隆时期内廷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就曾达数万件之多,存世的晋、唐、宋、元名画几乎搜罗无遗,可谓盛极一时。但随着清王朝的衰微崩溃,加之数次战乱兵燹,这些藏品有些被外国列强劫掠出境,有些被末代皇帝溥仪盗运散佚民间,至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初步清点的宫内藏书画数量尚不足七千件。1936年,国民中央政府为躲避日寇劫掠,将文物南迁。1948年,又将千余件绘画精品运往台湾,其时北京故宫所藏书画仅余五千余件,而元以前的绘画作品更是散失殆尽。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非常重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收藏工作,国家文物局在50年代先后数次将通过清查、整理、调拨、接收等各种方式收集的书画作品拨交故宫博物院,其中也包括国家以重金从境外购回的珍品。许多国内外爱国收藏家也纷纷将自己呕心沥血的秘藏无私地捐献出来,大大丰富了故宫的库藏。与此同时,自1949年以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殚精竭虑、坚持不懈的收购和征集,发现并入藏了一大批绘画精品,使故宫博物院的绘画收藏体系日益完善。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年兴起的拍卖风亦成为故宫博物院一个新的书画收藏来源。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不少当年深藏大内,又流散各地的绘画珍品在历经沧桑劫难后终于又回归故宫博物院这座文化艺术遗产的宝库,被完好地收藏起来。这些蕴含着巨大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绘画精品将会在网上奉献给艺术爱好者。 法书 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古代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明清两代宫廷内府集中了历代法书作品,其情形见于康熙时所纂《佩文斋书画谱》和乾隆、嘉庆两朝所编《石渠宝笈》三编等著录中。本世纪初,清代末帝退位前后,藏品流散而出。世纪中叶,一部分越过海峡,至今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五十年来,由于政府的关怀和收藏家(张伯驹、陈叔通、朱文钧、罗福颐、邓以蛰先生)的贡献,众多精品复归紫禁城,于是书法宝库得以重建,饮誉中外。不论是尺牍、诗文,还是写经、抄本,无不意涉瑰奇,思逸神超。每每展卷,界破虚空,自能体会到: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留下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伯远贴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頓首頓首,伯遠勝業情期群從之寶。自以羸患,志在優遊。始獲此出意不剋申。分別如昨永爲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 卷前引首有乾隆御书:“江左風華”四大字,上有“乾隆御笔”一玺。并御题:“唐人真迹已不可多得,況晉人耶!內府所藏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皆希世之珍。今又得王珣此幅繭紙家風信堪並美!幾余清賞亦臨池一助也。御識。”钤“乾隆宸翰”、“涵虛朗鑒”二玺。 前隔水御书:“家學世範,草聖有傳,宣和書譜”12字。下有:“乾隆宸翰”、“幾暇臨池”、“耽書是宿綠”三玺。 又御识:“乾隆丙寅春月,獲王珣此帖,遂與快雪中秋二迹並藏養心殿溫室中,顔曰:‘三希堂’,禦筆又識”,钤“乾”、“隆”二玺。后隔水上有明董其昌跋,后有乾隆御绘枯枝文石,并识:“王珣帖與其昌跋皆可寶玩,即裝池側理亦光潤堪愛,漫制枯枝文石以配之。乾隆丙寅春正,長春書屋禦識”,钤“几暇怡情”一玺。后有“墨云”一玺。 卷尾敕董邦达绘图,邦达有记,又有沈德潜书“三希堂歌”。卷后有董其昌、王肯堂题记。本幅前后有古半印二,漫漶不可识。清代所钤宝玺有:“石渠寶笈”、“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養心殿鑒藏寶”诸玺。收传印记上钤有“郭氏觶齋秘笈之印”。王珣《伯远帖》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十二年又精选内府所藏魏晋唐宋元明书家134家真迹,包括三希在内,摹勒上石,命名《三希堂法帖》。在西苑的北海建“阅古楼”,把上述刻石嵌在楼内墙上,拓本流传以示临池之模范。三希原件仍藏在养心殿三希堂。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带出宫,后流散在外。1950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将《伯远帖》、《中秋帖》购回,交故宫博物院收藏。曾经公开展览,并已影印出版。 《宣和书谱》、《画禅室随笔》、《书画记》、《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式古堂书画汇考》、《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初编》、《古书画过眼录》等书著录。 § 故宫金砖的故事 金砖 金砖是京城皇宫宫殿专用的地面用砖,故早先也叫“京砖”。金砖的制造产地,主要是大运河边上的江南包括苏州等七府,专门为皇宫烧造金砖的砖窑又称为“御窑”。它的原料取自于运河边上的土,因为这里的土质细腻,富含胶体物质。金砖的制作须经过选土,还要捶、晒、舂、磨,然后再澄泥、淘晾、揉踏、造坯、阴干等工序。尤其是趁夏季三伏天加工,赶制成坯入窑。入窑后还要特殊的柴草细火熏烧,一窑砖须经半年之久。史料记载:每造金砖正砖一块,又必备副砖一至五六块不等,以备挑选。即使这样,若在某环节上稍有不慎,则会导致整个窑的报废,往往“十不得二”。如此精工细作加工出来的金砖,又有“明如镜、声如磬”之说。 金砖的制作,是在京城承修大臣踏勘各处皇宫宫殿及坛庙工程后,奏报工部准行后才进行烧造的,所以是不定期的。金砖烧造完成后,由京杭大运河运送至通州,然后再由陆路运输到京。一般情况下,金砖是从粮船也就是漕船解运,有时也搭运铜船或铅船,不设置专门用船。 金砖的铺墁过程也是很复杂的。其必备黄蜡、黑炭、江米、木柴等物料,俟八九月或第二年春天干燥季节,先水磨铺墁,再加工烫蜡。当人们参观故宫的太和殿等处,还会看到殿里铺墁的磨砖对缝、丝丝扣扣的金砖。 何处地点可使用金砖,史籍是无从查找的。但是,从清代档案史料记载看,仅在故宫紫禁城里铺墁金砖的地方有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养心殿、宁寿宫、奉先殿、太极殿、长春宫、体元殿、敬胜斋、静怡轩、隆宗门、景运门等;其中太和殿三大殿是明代开始铺墁的。故宫外的其他地方铺墁金砖的有:先农坛的祈谷坛和大享殿三层台面、月坛的夕月坛台面、圆明园的九洲清宴地面、西苑的仪鸾殿和福昌殿、景山的寿皇殿、国子监的月台和辟雍殿、皇史地面等;京城外离宫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也用金砖铺墁。清代帝后、公主的万年吉地东西两陵内的隆恩殿地面、月牙城甬路、月台等处也用金砖。清末宣统年间,监国摄政王载沣辅政,在其府第内设立“摄政公所”,地面也用了金砖。可见,发展到后来,铺墁金砖的地方还是不少的。当然,如果现在去这些地方,除了故宫紫禁城保存尚好,其他还保存当年铺墁金砖的地方已经很少了。 金砖,只不过是皇宫宫殿和坛庙里的地面用砖,但是它象征着清王朝的皇权与尊贵。有铺墁它的地方,就留有帝后当年的身影与足迹。 §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紫禁城是中国五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 大事记 1924年 11月5日 驱逐溥仪出宫 1925年 10月10日 故宫博物院成立 1928年 10月5日 国民政府公布《故宫博物院组织法》 10月8日 国民政府公布《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 1933年 故宫博物院开始文物南迁 1935年 6月1日 本院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 1936年 4月15日 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文物保存库奠基 1949年 11月9日 本院改属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领导 1950年 4月30日 周恩来总理莅临本院参观西路陈列 6月13日 文化部批准《故宫博物院暂行组织条例》 1951年 6月11日 本院启用“故宫博物院”印 12月12日 毛泽东主席捐献的“王船山手迹”转拨我院收藏 1954年 4月 毛泽东主席连续三次莅临我院 1972年 2月25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本院 9月28日 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参观本院 1978年 8月1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恢复《故宫博物院院刊》(季刊)。8月26日成立“院刊”编委会。 1980年 《紫禁城》杂志创刊,双月刊。 1983年 6月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合作出版《国宝》(朱家溍主编)、《故宫博物院藏宝鉴赏集》。 1984年 于倬云主编《紫禁城宫殿》一书由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出版。 1999年 6月,故宫博物院科研项目评审小组成立。 2000年 1月21日《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首发式在故宫兆祥所举行。 8月23日第九届国际清史研讨会暨故宫博物院建院75周年纪念大会,在故宫博物院报告厅举行了大会开幕式。会后组委会选编入故宫博物院主编的《明清论丛》第二辑,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2001年 10月《故宫珍本丛书》(16开精装本)共731册全部出齐。自1995年5月至2001年10月,影印收录馆藏善本书1100余种和1700余种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戏本、档案。朱家溍任主编,杨新、徐启宪任副主编。 11月13日故宫博物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2002年 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首批文集出版发行。 2003年 11月14日上午,我院召开“纪念刘北汜先生暨紫禁城出版社成立20周年”座谈会。 4月《满文大藏经》出版发行。 2004年 1月1日改扩版后的《紫禁城》2004年第一期出版。 1月7日由那志良撰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1月,《紫禁书系》(第一辑)出版。 2月4日两刊编委会召开联席会议。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故宫博物院院刊》编委会主任、《紫禁城》编辑指导委员会主任郑欣淼就提升故宫学术研究作重要讲话。副院长、《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两刊主编李文儒通报了两刊改扩版的情况。编委们充分肯定了两刊改扩版后的新面貌,为两刊出谋划策。 2005年 2月,确定院庆出版项目的年度计划。 8月《故宫博物院》出版,院庆图书出版进入高潮。 § 游览小贴示 根据您的时间,您的参观路线可以作如下安排: 2至3小时,南门进北门出(或相反):只看中路,进南门出北门,在乾清门处,向西参观养心殿(因养心殿住过从雍正到宣统(溥仪)8个皇帝,因此一定要看),再回到中路继续参观。 4个小时,进哪个门还从哪个门返回(以进南门为例):从中路一直走到御花园,再向西参观故宫西路(储秀宫、养心殿等)。 4个小时以上:前段路线同2,参观完养心殿后向东参观外东路(珍宝馆)。 因参观故宫不让带包,因此参观时最好不要带较大的包(外宾除外)。 § 交通路线 乘1、4、20、52、57路天安门站下。穿过天安门城楼、瑞门到达午门(正门)。 乘101、103、109路公共汽车故宫博物院下到达神武门(后门)。 § 门票 60元,学生凭证20元,军人只在“八一”这天免票。珍宝馆10元、 钟表馆10元、畅音阁悦楼 10元。 § 开放时间 每日 8:30--16:00,15:30停止售票,全年开放。 § 网络虚拟故宫 故宫博物馆与IBM合作的网络虚拟故宫——穿越时空的紫禁城,可以让没到过故宫的人一饱眼福。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角色进入游览,路线可以自己选定,个人觉得可能比实际的游览有趣些。因为现实中的故宫有很多地方是不能进去的,而且很多文物只能远观。 § 台北故宫博物院 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文物运台后,先存台中市,租借台中市糖厂仓库存放。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1957年,在亚洲协会赞助下,在库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所藏文物。1965年,在现址建成新馆。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台湾“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规程》,规定设置国立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由故宫博物院保管使用,将来国家统一后,迁台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 更详细参见:台北故宫博物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