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战时期的宋庆龄 |
释义 | 抗战时期的宋庆龄 1932年2月12日,宋庆龄在吴淞口前线断垣边,手持未爆炸的敌弹留影,表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时期的宋庆龄 宋庆龄(1893-1981) 宋庆龄(1893-1981),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海南文昌人,生于上海。1907年至1913年赴美求学。1915年与孙中山在日本结婚,协助孙中山先生致力民主革命。1925年孙中山病逝后,她坚决维护孙中山以“扶助农工”为基础的三民主义,积极唤起民众,保障民权,争取民主,反对侵略。1949年,宋庆龄应毛泽东、周恩来的邀请,参加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国后,她先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等重要职务。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决定接收宋庆龄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5月16日,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称号。宋庆龄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关心祖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殷切期望并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倾心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在抗日战争中,宋庆龄为了促进全民族的团结抗日及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发起组织了“保卫中国同盟”,倡导组织了“工业合作协会”,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争取了大量的国际援助。在国内国际以“保盟”、“工合”等组织的名义,广泛开展了募捐、战时救济和组织生产自救,有力地支持了长期抗战,在这条特殊的战线上,为中国的抗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的文化名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