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拓跋焘
释义

§ 基本简介

拓跋焘出生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泰常七年(422年)四月封为泰平王,五月奉诏摄政。泰常八年十一月,明元帝死,拓跋焘继位,时年16岁。正平二年三月为宦官令爱所杀,享年45岁。谥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拓跋焘在位30年,其主要功绩在于使分裂割据的北方重归统一,使北魏成为与南朝刘宋对峙的强大政权。东晋武帝太元八年 (383年),前秦发动的企图消灭东晋,统一全国的“淝水之战”失败后,原来在前秦统治下的各族上层人物,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从而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之中。从太元九年(384年)至东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仅仅26年,北方就先后建立了12个政权。这些由汉族和鲜卑、匈奴、羌、氐等族贵族建立的政权内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复杂尖锐。因此,各割据政权的统治基础都十分脆弱。另外,在分裂情况下,各割据政权之间的兼并和混战,连续不断,给北方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在这样的条件下,结束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需要,是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北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道武帝、明元帝两代近40年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

§ 政治成就

拓跋焘继位的时候,北方各割据政权,经过相互吞并,只剩下北凉、北燕、夏和西秦了。拓跋焘凭借其祖父、父亲创业,发展的基础,大展宏图,通过征战,于神 四年(431年)灭夏(在此之前,夏已灭西秦),太延二年(436年)灭北燕,太延五年灭北凉,使西晋灭亡后纷纷扰扰120余年的北方,复归统一。

从全国的政治形势来看,在我国广阔的幅员之内,除分裂着的北方之外,南方为刘宋统治,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上雄踞着强大的柔然。这种地理和政治格局,使北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因此,拓跋焘在削平北方割据政权的同时,也要对付刘宋和柔然的威胁。柔然对北魏的威胁最大。早在道武帝拓跋珪复国之初,柔然已成为蒙古草原的强大势力。道武帝明元帝在位期间,柔然就不断派骑兵南下骚扰,甚至威胁到北魏都城平城的安全。拓跋焘统一北方过程中,柔然一方面继续不断派骑兵南下骚扰,一方面加强和后秦、北燕、刘宋联合,与北魏对抗。拓跋焘为了解除柔然的威胁,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午(449年)25年间,多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 军事成就

拓跋焘在位期间,正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元嘉时期(424— 453年)。刘义隆注意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被封建史学家誉为“元嘉之政”。在与北魏对峙的格局下,刘义隆虽无消灭北魏,统一全国的雄心,但却有“恢复河南之志”。他时刻图谋收复明元帝时抢占的刘宋的洛阳、虎牢等镇,和青、兖等州。刘义隆除与夏、北燕、柔然等联合,对北魏形成政治上的压力外,并于元嘉七年(430年)、八年,先后派到彦之、枟道济等北伐,元嘉二十七年,派王玄谟等北讨,结果都失败了。拓跋焘对刘义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特别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拓跋焘为了反击宋军,于九月亲率60万大军,分道长驱南下,于十二月兵临大江,驻军瓜步(今江苏六合县东南)。之后,魏军虽然很快主动北撤,但对刘宋的打击是沉重的。刘宋江北之民归降北魏者以数十万计;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更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拓跋焘对柔然、刘宋的军事胜利,使北魏更加强大,统一更为巩固。

拓跋焘取得北挫柔然,南败刘宋,消灭中原割据势力的胜利,除凭惜其祖父,父亲给创立的基础外,他自己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军事、经济、政治措施,更是重要因素。

§ 军事战略

拓跋焘特别重视军队建设。蒙古大草原的游牧射猎生活,锻炼了鲜卑人健壮的体魄,剽悍的性格和高超的骑射技艺。军队,特别是骑兵,是北魏克敌致胜的重要工具。拓跋焘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屡下诏令,申明纪律。他对战争中“尽忠竭节”,“蹈锋履难”的将士,或升官进爵,或赏赐以人口、牲畜及金银、古玩、缯帛等物质;对违犯军纪者,则给予严惩,虽亲贵重臣,也不宽贷。如鲜卑贵族丘堆,明元帝时以军功封侯,拓跋焘时封公。神 元年(428年),他与司空奚厅奉命率军退出夏国王之弟赫连定时,当他听到奚厅兵败被俘消息,竞弃兵而走。拓跋焘下令将临危脱逃的丘堆斩首。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中山王辰、内都座大官薛辨、尚书奚眷等八将,“坐击柔然后期,靳于都南”。尚书令刘洁,因矫诏改易讨伐柔然诸将的会期,致“柔然远遁,追之不及”,加之犯受贿等罪,拓跋焘下令“夷其三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扶风公元处真等八将,在镇压吴盖起义的战争中,“盗没军资,所在掳掠,赃各千万,井斩之”。拓跋焘很好地使用了其掌握韵赏罚之权,整肃了军纪。另外,拓跋焘本人,在战争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英勇精神,对激励将士奋勇杀敌,保证战斗胜利也起了积极作用。如始光四年(427年),拓跋焘亲率三万轻骑,突击夏国都城统万。他与将士一道,顶着风沙,强忍饥渴,和夏军恶战于统万城外。他曾因马蹶而坠地,上马后仍继续战斗,速杀夏将十余人。后又“身中流矢”,但他仍然“奋击不辍”。由于拓跋焘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在战斗中又能身先士卒,“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

§ 政治手段

拓跋焘拓跋焘即位后,雄心勃勃,南征北战,主要是通过战争手段来解决对立政权间的矛盾。但拓跋焘不是一个鲁莽的武夫,而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有策略思想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采取战争手段的同时,根据形势,也力争通过通使、贡赐、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建立友好关系。拓跋焘统治的30年间,北魏和柔然、刘宋、夏,北燕、北凉,互通使节,相互贡赐财物的事实不胜枚举。相互联姻,也不乏其例。如神 元年(428年),拓跋焘把俘虏的夏国主赫连昌迎至首都平城,不仅供奉丰厚,封爵为王,并以其妹始平公主妻之。在此之前,拓跋焘已纳夏主昌的三个妹妹为贵圮,并立其一妹为皇后。延和二年(433年),拓跋焘派使臣册封北凉主沮渠牧键为王,并以妹武威公主妻之,纳北凉主之妹为昭仪。

延和三年,拓跋焘以海西公主嫁柔然汗吴提,并纳其妹为夫人。太平真君十一年,拓跋焘率军伐宋,直抵瓜步。在胜利形势下,他主动遣使求和、请婚。他以其孙示宋使曰:“吾远来至此,非欲为功名,实欲继好息民,永结缘援。宋若能以女妻此孙,我以女妻武陵王,自今匹马不复南顾。”表示了他要通过联姻,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当然拓跋焘采用联姻、通使、贡赐等手段的动机,并不是很纯正的。但在战乱年代,即使是短期的和平,对恢复社会生产,减轻人民痛苦都是有好处的。拓跋焘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能有效地使用战争和和平手段,足见他是拓跋焘对经济,思想文化建设也很重视。他说:“财者,军国之本”。他懂得物质财富是关系到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大事。《魏书》记载:“世祖继位,开拓四海,以五方之民各有其性,故倍其教不改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纳其方贡以充仓廪,收其货物以实库藏,又于岁时取鸟兽之登于俎用者以牣膳府。“他根据其统治区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一等情况,坚持实行不改变各族人民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政策。既重视汉族人民农业生产,也重视少数民族的畜牧射猎习惯。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征收人民租调,接受各族朝贡和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来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

§ 马踏柔然

在向东西扩张的同时,北魏也受到北方柔然的威胁。拓跋焘十二岁便远赴河套保卫长城抗击柔然的入侵,把边塞军务整顿的有声有色。 始光元年(公元 424年)八月,太武帝拓跋焘(公元 408—452年)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率 6万骑兵进犯云中(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拓跋焘率军赴击,被柔然军团包围50余圈。左右大惧,但见拓跋焘声色刚毅威严,不为所动,军心这才稳定下来。北魏射杀柔然大将,柔然乃退。 公元425年,因为战事刚刚过去不久,双方都在休整部队,拓跋焘于是放弃了全面的休整,突袭柔然,大破柔然军队主力。从此,拉开了北魏对柔然的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从光始元年(424年),至太平真君十午(449年)25年间,多次车驾亲征,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拓跋焘13次率军进攻柔然。尤其是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取道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大举攻打柔然。东路由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出奇制胜,很快就抵达栗水(今蒙古西北翁金河)。柔然的军民个个吓得大惊失色,拓跋焘领军纵深穿插,俘虏敌军甚众。自此,柔然势力削弱,为稳定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柔然可汗远遁,北方边塞得以安静。 他深入漠北,终于使柔然“怖成北窜,不敢复南”,“边疆息警矣”。 于是拓跋焘又击溃高句丽、柔然附属部落,扩地千余里。 以下是从专家论文——北魏的北边防务与柔然的征战关系中,抄过来的

道武帝时代 柔然入寇 2 北魏还击 3 柔然朝贡0 柔然诈降 1

明元帝时代 蠕蠕入寇 3 北魏还击 4 蠕蠕朝贡 0 柔然诈降 1

太武帝时代 蠕蠕入寇 4 北魏还击 13 蠕蠕朝贡 6 蠕蠕诈降 4

文成帝时代 蠕蠕入寇 0 北魏还击 3 蠕蠕朝贡 0 蠕蠕诈降 1

在北魏诸多帝王中,惟有拓跋焘对柔然取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柔然也从此一蹶不振了.柔然由于在北魏太武帝时期损失颇重,便走向衰落了.北魏分裂之时,柔然又小牛了一把,不过由于它早已实力不济,很快便分崩离析了.

§ 击败南朝

430年,南朝的刘宋皇帝刘义隆北伐,北魏将士王慧龙、韩延之、司马休之等人率军顽强抵抗,击退了刘宋。 450年,宋文帝急于求功,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在进军初其的时候很顺利。但是到了十月,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下反攻: 10月末:“冬十月癸亥,车驾(拓跋焘)止枋头。(拓跋焘)诏殿中尚书长孙真率骑五千自石济渡,备玄谟遁走。乙丑,车驾济河。玄谟大惧,弃军而走。众各溃散,追蹑斩首万余级。器械山积。帝遂至东平。萧斌之弃济州,退保历城。(拓跋焘)乃命诸将分道并进:使征西大将军、永昌王仁(拓跋仁)自洛阳出寿春,尚书长孙真(长孙翰的儿子)趋马头,楚王建(拓跋建)趋钟离,高凉王那(拓跋那)自青州趋下邳。” 11月:“刘义隆鲁郡太守崔邪利率属城降。使使者以太牢祀孔子。壬子,次于彭城,遂趋盱眙。” 12月:“刘义隆将军胡崇之等率众二万援盱眙。燕王谭(拓跋谭)大破之,枭崇之等,斩首万余级,淮南皆降。是月,永昌王仁(拓跋仁)攻悬瓠,拔之,获义隆守将赵淮,送京师斩之。过定项城,及淮西,大破刘义隆将刘康祖,斩之,并俘虏将军胡盛之、王罗汉等,传致行宫。癸未,车驾(拓跋焘)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永昌王仁(拓跋仁)自历阳至于江西,高凉王那(拓跋那)自山阳至于广陵,诸军皆同日临江,所过城邑,莫不望尘奔溃,其降者不可胜数。”

至此,拓跋焘实现了“饮马长江”的志愿,而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拓跋焘五路远征军直达长江北岸,其中,拓跋焘亲自率领的北魏主力兵抵瓜步山(今江苏六合东南),与刘宋首都隔江相望,使得南朝大为震动。其他各路也先后到达江淮一带。但魏军还不具备渡江灭亡南朝的条件,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病,魏军在江边掠民烧屋后退军。 不过他在对宋的战争中,虽然大胜,但使军民疲惫,并且远征也消耗了较多的财力物力,将士染病,尽管相对于南朝来说,北朝的各项损失是非常少的,但是很多优秀将士在回到北朝之后,重病不起,使得“国人怨恨”。 450年,失败后的刘宋不仅输掉了战争。也输掉了苦苦积累的小康盛世。也输掉了国运。两个年纪相仿(刘义隆比拓跋焘大一岁)的皇帝终于在最终分出了高下。也为后世北强南弱的历史趋势奠定了基础。

§ 镇压起义

拓跋焘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中所推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对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都起有积极作用,也加速了拓跋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拓跋焘毕竟是封建帝王,他没有摆脱民族的界限,更没有停止过对各族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因此,在拓跋焘统治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十分激烈,太平真君六年(445),关中地区爆发了卢水胡盖吴领导的武装起义。

关中地区自魏晋以来已成为多民族聚居区,这里生活着汉、匈奴、氐、羌、鲜卑、卢水胡、屠各等少数民族,西晋时人江统曾说:关中之人百余万口,戎狄居半。加之十六国时,匈奴、氐、鲜卑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建立过政权,因此关中地区更成为各族人民交错居住区。北魏征服关中后,对这里的各族人民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行迁徙到京师平城,以加强控制,被迁徙者一路颠沛流离,死于途中者往往十之三四。有的则被充作各种府营杂户,供封建国家各部门驱使奴役。更有甚者,将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充当肉篱。正平元年(451),拓跋焘率军进攻刘宋盱眙(今江苏盱眙)城时,写信给守将臧质说:今所遣攻城士卒,皆非拓跋族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人,城南是秦陇一带的氐、羌人。如果你杀死丁零族士兵,正可以减少常山(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赵郡(治平棘,今河北赵县)的反抗力量;胡族士兵死了,正可减少并州(今山西汾水中游地区,治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反抗力量;氐、羌士兵死了,则可减少关中的反抗力量。因此无论你杀死哪部分士兵,对我都是有利的!从这一事例中可以看出拓跋焘迫害其他各族人民的手段是十分毒辣与残忍的。再加上拓跋焘用兵西北,关中首当其冲,这里的人民承受的赋役负担尤重。因此,关中地区的反抗斗争也就特别激烈,屡有发生,到太平真君六年(445)九月,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盖吴起义。

盖吴,卢水胡人。卢水胡是匈奴别部,因居于卢水而得名,自东汉以来聚居于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其后渐分布于秦、陇,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就是渭北卢水胡的聚居区,拓跋氏平定关中后,在这里设置军镇,加强对卢水胡的控制,因此,盖吴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

起义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元纥率军前往镇压,被击败。于是,关中各族人民尽皆响应,起义军扩大到十万余人,分兵三路,一路由白广平率领向西南攻取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今甘肃临泾);一路向东南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南),从东面威逼长安;盖吴自领一军攻取李润堡(今陕西大荔北),直插渭北,准备进攻长安。拓跋焘急忙调发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敕勒骑兵赶赴长安,又令将军长孙拔调集并、秦、雍三州之兵屯守渭北。

与此同时,聚居于河、汾间的河东蜀在薛永宗领导下于太平真君六年(445)十一月袭击北魏在河东的牧场,夺取马匹,组织了一支三千余人的骑兵,在汾曲(今山西新绛附近)发动起义。盖吴派人和薛永宗取得联系,薛永宗接受盖吴的任命为秦州刺史,先后攻取闻喜(今山西闻喜)、弘农(今河南灵宝),逼近潼关,队伍亦发展到五万余人。

两支起义军连衡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北起杏城,南至渭北,西抵金城(今甘肃兰州),东及河东,以陕西中部为中心,包括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起义军的控制和影响之下。盖吴派使臣赵绾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在关中统治摇摇欲坠的情况下,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他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由殿中尚书乙拔将三万骑讨盖吴,西平公寇提将万骑讨白广平,自领主力进攻薛永宗。太平真君七年(446)正月,大军兵临汾曲,利用当地豪强建立壁垒,隔断薛永宗和盖吴的联系,随后乘起义军没有戒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镇压了这支起义军。二月,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至洛水桥(今陕西大荔境内)。盖吴闻讯后北撤,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再次上书宋文帝,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不久,活动在甘肃东部的白广平也遭失败。在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对沿途响应起义的各族人民进行了残酷杀戮,力图以民族高压政策来扼杀反抗斗争,暴露了其统治者的本性。

§ 灭佛事件

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在大臣崔浩的建议下,下诏灭佛。拓跋族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武器,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拓跋圭开始,北魏统治者大都敬礼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但是,佛教的发展,也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

佛教势力的发展,佛教徒的大量增加,使国家控制的户口相应减少,拓跋焘在位时,东征西讨,南北设防,尤需大量人力;佛教所宣扬的理论虽然从本质上讲是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但个别僧侣的夸诞大言也会超越封建政治轨道,使得王法废而不行;尤其是北魏初承汉代遗风,谶纬方术流行,无论朝廷民间都笃信不疑,拓跋焘也是如此,军政大事往往先予卜问,一些佛教徒也借助于鬼神方术扩大其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拓跋焘皇权的加强。太延四年(438),拓跋焘诏令五十岁以下沙门尽皆还俗,以从征役,解决翌年西伐北凉所需的人力问题,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拓跋焘又下灭佛诏,指责沙门之徒,假西戎虚诞,生致妖孽,非所以壹齐政化,布淳德于天下。规定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有私养沙门及师巫、金银工巧之人在家者,限于二月十五日前遣送官曹,不得藏匿。过期不送,一经查实,沙门身死,主人门诛,以加强政治控制。太平真君七年(446),拓跋焘因镇压盖吴起义到长安,其随从牧马到一寺院,发现内藏武器,遂报告拓跋焘,经搜查后又发现数以万计的赃贿之物和密室等不法证据。在大臣崔浩的进言下,是年,拓跋焘发出了更为严厉的灭佛诏: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直到拓跋焘死后,继位的文成帝拓跋浚颁布了复佛法诏,才得以复苏并发展。(摘自《中国通史第五卷》)

§ 族诛大臣

450年,南朝宋国皇帝刘义隆自以为元嘉盛世近三十年,国力空前,大举北伐,揭开魏宋第三次南北大战的序幕。战争爆发前,太武帝刚刚族灭了汉族大臣崔浩。

崔浩历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太武三帝,无论是平定北方诸国还是对南朝作战,崔浩的谋策都对北魏军队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崔浩官至司徒。就这样一个善于谋略的大家,却不善自谋。他自己笃信道教,就讽喻太武帝灭佛。拓跋焘言听计从,寻个机会在全国大杀和尚,毁灭佛寺,成为灭佛帝王“三武一宗”中很有名的一位。而当时北魏上至太子、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信佛的人不计其数,崔浩此举得罪了一大批鲜卑贵族。

崔浩主修国史时,又直书其原,不避忌讳,内容涉及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文人喜功,崔浩又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费银三百万,方一百三十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

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惹得太武帝拓跋焘怒不可遏,这位还未完全开化的胡人武夫,毕竟不是英武神明的苻坚大帝,他不仅尽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魏书》的魏收发出感慨: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后世研究北魏史的专家,无不对崔浩被诛一事深加推究,以为此事件是北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胡汉矛盾和斗争的结果”。

确实,崔浩掌权后,“齐整人伦,分明姓族”,提高了汉人高门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鲜卑勋贵的跋扈。但是,从本质上讲,崔浩的所有行动皆是服务于北魏皇权统治,只是在后期因一直受太武帝宠信而“得意忘形”,最终竟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校胜其上”,完全忘掉了道家“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宗旨。虽有如许“闪失”,笔者认为,拓跋焘也不是一直深思熟虑地想杀掉作为“汉族”的崔浩。一向以来认为太武帝杀崔浩是鲜卑贵族报复汉族的种族矛盾的暴发的看法是化简为繁,小题大做。

太武帝晚年,征伐四克,已经感觉自己就是万能的天下大帝。加上多年酗酒成性,以及中年男人的性情喜怒无常,想杀谁就杀谁,想把谁族诛就把谁族诛,真是处于丧心病狂的状态。崔浩倒霉,正撞上有人告他修国史“暴扬国恶”,一怒之下,太武帝便率意作出如此残暴、令人发指之举。

从某种意义上说,崔浩是最后一位敢于直书国史的人物,从那以后,后来的史臣们出于种种考虑,都是本着“为尊者讳”的态度撰写史书,无一敢直书帝王其人其事。

对于崔浩,历史学界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此位北魏朝中的汉族大臣一直处心积虑地心存华夏,密图光复:

其一,神瑞二年,明元帝想迁都于邺城,崔浩力止,可能是不想让北朝蛮族入居中华旧地,遗害当地汉民;

其二,刘裕伐后秦,明元帝想出兵,崔浩竭力劝止,也是出于偏袒汉族军队的“私心”;

其三,明元帝立储君,崔浩力主立拓跋焘,正因为其生母是汉人,希望这个“汉种”日后为君对汉人有利。殊不料,此人长大后完全百分百的鲜卑脾性,且残暴好杀;

其四,明元帝和太武帝北伐夷狄蛮族,崔浩无不全力支持,一旦有南征之意,崔浩总是反对,“实为中国计也”;

其五,拓跋焘攻赫连夏国,连天风雨,士卒饥渴,崔浩力劝猛攻,实际上是希望魏国大败,但是拓跋焘神武,总能反败为胜;

其六,拓跋焘准备攻伐北凉沮渠氏,崔浩引用汉书的内容说明当地一直水草茂盛,但是自汉以后,多少年过去,水道不可能不改,兼之路途遥远,耗费巨大,胜败不定,可能崔浩原意也是希望北魏兵败;

等等,以上种种,皆是后人揣测

§ 经济措施

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采纳高允“广田积谷”的建议汉,下令“悉除田禁,以赋百姓”。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他采纳古弼建议,削减上谷苑囿之半为民田。太平真君末年,太子拓跋晃监国,推行有牛和无牛人户换工种田做法,“垦田大为增辟”。农业随着耕田数量扩大而大大增产。始光三年(426年),拓跋焘诏罢众多的杂营户隶属郡县,增加了纳税人户。另外,拓跋焘屡下“宜宽租赋,与民休息”的诏令。他还奖励“劝农平赋”的守宰,严惩贪官污吏。以上做法,减轻了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北魏前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它是财富和战马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形势好坏,不仅关系到财政形势,并将直接影响到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的素质。因此,拓跋焘对畜牧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神 二年(429年)打败柔然、高车之后,拓跋焘“徙柔然、高车降附之民于漠南,东至濡源,西至五原、阴山,使其耕牧而收其贡赋。……自是魏之民间,马牛羊其毡皮为之价贱。”神 中,“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这些记载,反映了拓跋焘对畜牧业的重视,及当时畜牧业的繁荣状况。

拓跋焘把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也当作保证军国赞用的重要措施。史载他“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不兼彩”。凡“赏赐,皆是死事勋绩之家,亲戚爱宠未曾横有所及。”拓跋焘反对更竣京城,修饰宫殿,反对佛教,严惩贪官污吏,常常是从爱惜民力、物力着眼的。拓跋焘的一系列节约开支作法,无疑对保证军国用费,减轻人民负担起了积极作用。

拓跋焘在执政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仅需要武功,而且需要“文教”,即通过宣扬礼、乐、法度来化民。他在神 四年(431年)取得败柔然,降高车、灭夏图的军事胜利后,就提出安“偃武修文”。偃武,他做不到;修文,确实是重视起来了。他尊崇孔子,提倡儒学,大量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政,目的是要用儒家学说统治人民的思想,利用汉族知识分子的知识和经验治国安邦。

§ 负面影响

拓跋焘灭佛,在北魏史上是一件大事,在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太延四年,太平真君五年和七年,他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诛杀僧侣。不负担赋税,徭役的僧侣人数膨胀,就会大大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寺、塔、经、像的增多,是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与拓跋焘大力提倡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的方针政策相抵触。在拓跋焘大力提倡“文教”,要以儒学“一齐政化”、“政齐风俗”的情况下,他认为让“虚诞不经”的“胡人”的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恶果。因此,拓跋焘要坚决打击佛教,是很自然的了。拓跋焘崇儒灭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魏封建化的进程,并给以后的反佛斗争以深刻影响。

§ 最终归所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在晚年的时候,诛戮过多。而他却又常常在杀完人之后后悔莫及。由于刑罚严酷,国内曾经几度政治混乱。

拓跋焘的脾气暴躁,而他却非常重信义,讲感情,有着非常直率的孩子气。历史也是这么巧合,就在太武皇帝北归后,却因为宦官对他的鼓惑而诛杀了太子,之后那宦官由于害怕拓跋焘发现自己的诬陷之罪,便先下手为强。一个东征西讨杀人万计的人,一个柔然万数铁骑围不住、百次战争缶石没犯身的一个天命的皇帝,却很死在了一个名叫宗爱的宦官手中。而在南朝的皇帝刘义隆也很快死在自己的儿子手里。刘宋的国运随着刘义隆的死而衰败。而太武帝所创造的赫赫武功却没有随他的死而没落,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一个铁骑峥嵘的时代.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时代。一个尚武的北朝-隋唐时代。

拓跋焘壮大了北魏,结束了一个半世纪的中原混战,从为他的子孙--北魏孝文帝去开展民族融合,拒绝民族歧视的这一活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 人物评价

拓跋焘不仅是一个作战勇敢、多谋善断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建设上有所建树的政治家。他为北魏国力增强,北方统一的实现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北魏史上一个杰出的皇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