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房扑动
释义

§ 临床表现

心房扑动1.轻者可无明显不适,或仅有心悸、心慌、乏力;

2.严重者头晕、晕厥、心绞痛或心功能不全,少数患者可因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而引起脑栓塞,

3.心室律规则,140-160次/分左右,伴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可较慢,且不规则;

4.有时心室率可因房室传导比例的转变而突然自动成倍增减,按摩颈动脉窦或压迫眼球可使心室率减慢或突然减半,解除压迫后又即回复到原有心率水平,部分可听到心房收缩音。

房扑往往有不稳定的趋向,可恢复窦性心律或进展为心房颤动,但亦可持续数月或数年。房扑时心房收缩功能仍得以保存,栓塞发生率较心房颤动为低。按摩颈动脉窦能突然减慢房扑的心室率,停止按摩后又恢复至原先心室率水平。令病人运动,应用增加交感神经张力或降低副交感神经张力的方法,均通过改善房室传导,使房扑的心室率明显加速。心房扑动的心室率不快者,病人全不觉察。房扑伴有极快的心室率,可诱发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体格检查可见快速的颈静脉扑动。当房室传导比率发生变动时,第一心音强度亦随之变化。有时能听到心房音。

检查:心电图特征为:①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扑动波之间的等电线消失,在Ⅱ、Ⅲ、avF或Vl导联最为明显,常呈倒置。典型房扑的心房率通常为250~350次/min;②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房室传导比率是否恒定。当心房率为300次/min,未经药物治疗时,心室率通常为150次/min(2:1房室传导)。使用奎尼丁等药物,心房率减慢至200次/min以下,房室传导比率可恢复1:1,导致心室率显著加速。预激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并发之房扑,房室传导可达1:1,产生极快的心室率。不规则的心室率系由于传导比率发生变化,例如2:1与4:1传导交替所致。③QRS波群形态正常,当出现室内差异传导或原先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形态异常。

§ 病因病理

心房扑动阵发性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持续性房扑则通常伴随已有心脏病者,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 、 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此外,肺栓塞,慢性充血性心力 衰竭 ,二、三尖瓣狭窄与返流等导致心房扩大的病变,亦可出现房扑。其他病因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 、心包炎等。

病因:

绝大多数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离心病最为常见。亦可见于原发性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其他病因的心脏病。低温麻醉、胸腔和心脏手术后、急性感染及脑血管意外也可引起,少数可发生在洋地黄中毒及转移性肿瘤侵及心脏时。部份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又称为特发性房颤。心房扑动发病机制:

与房速相似,主要有两种学说。

(一)异常自律性 心房内一个异位起搏点以高频率反复发出冲动,发出的冲动如有规律,即形成房扑;如发出的冲动不规则,或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同时活动,互相竞争,则形成房颤。

(二)环行运动或多处微型折返学说 由于生理或病理原因使心房肌不应期长短差别显著时,冲动在房内传导可呈规则或不规则的微型环形折返,分别引起房扑和房颤。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上述两种可能都不能单独圆满解释房扑和房颤的发生机理。最可能的原因是,心房内一个或几个异位起搏点产生的冲动,在心房内传布过程中发生多处微型折返所致。也有认为在心房的任何部位有多源的大折返环分裂成子环,不规则传向心室所致。

§ 化验检验

心房扑动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

(一)房扑:P波消失,以连续的锯齿样形状、大小一致和频率规则的房扑波(F波)代之,250~350次/min。房室比例大多为2∶1,其次为4∶1,有时呈不规则房室传导。QRS波群形态多与窦性心律的相同,有时可见差异性心室内传导。心房率较慢时,扑动波可不呈典型锯齿样,形态与房速的P波相似。

(二)房颤: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房颤波可粗可细,有时在V1导联上可见到粗而较规则的颤动波,又称为心房扑动颤动或不纯扑动。颤动波也可细到在大多数导联上看不清的程度,必须根据R-R间距完全不规则及部分导联中的房颤波作出诊断。

房颤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室率慢而规则;伴加速的自主节律呈房室分离时,心室率快而规则。二者均为洋地黄毒性反应时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房颤发生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时,QRS波群可畸形、增宽,且心室率常增快达200次/min以上。原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QRS波群与窦性心律时的一样增宽。

辅助检查:

1.对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或年轻患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年龄较大、不能除外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心房扑动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A”、“B”或“C”。

§ 病状体征

1.发作特点 心房扑动大多数为阵发性,常突然发作、突然终止,每次发作可持续数秒、数小时、数天。若持续时间超过2周即为持续性发作,又称慢性心房扑动。个别病例有达数年者。心房扑动也可由心房颤动转变而来。心房扑动如为持续性者,则大多变为慢性(永久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扑动也有部分可转为慢性心房颤动。

2.症状 有无症状取决于是否存在基础心脏病和心室率的变化。心室率的快慢与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有关,当房室传导为3∶1与4∶1时,心房扑动的心室率接近正常值,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症状可无或轻,仅有轻微的心悸、胸闷等;当房室传导为2∶1甚至达1∶1时,心室率可超过150~300次/min,血流动力学可明显受累,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眩晕、精神不安、恐惧、呼吸困难等,并可诱发心绞痛或脑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患者,尤其是在初发时以及原有心脏病较严重者心室率增快更明显,并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3.体格检查

(1)心室率常在150次/min左右(2∶1房室传导),心律齐;当呈1∶1传导时心室率更快,心律齐;当呈3∶1或4∶1传导,心室率正常,心律齐;但当呈3∶1、4∶1又5∶1、6∶1等传导交替出现时,则心率虽不快,但节律不齐。此时听诊第1心音强弱不等、间隔不一,应与心房颤动鉴别。

(2)颈静脉搏动快而浅,其频率与心室率不一致,超过心室率。

(3)运动可加速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如由4∶1变为2∶1传导,心室率可增快并可成倍增加。当停止运动后,心室率又可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心率值。

(4)压迫颈动脉窦可抑制心房扑动的房室传导比例,使2∶1变为3∶1或4∶1等,心室率变慢。当出现房室传导不同比例时,心律可不齐。停止压迫颈动脉窦后即可恢复原来的心率。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 科学诊断

心房扑动(一)房扑应与其他规则的心动过速进行鉴别 心室率150次/min左右的房扑需与窦性心动过速和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仔细寻找心房活动的波形、及其与QRS波群的关系,辅以减慢房室传导以暴露扑动波的措施,不难作出鉴别。房扑与心房率在250次/min左右且伴有2∶1房室传导阻滞的房速有时难以鉴别。

(二)房颤应与其他不规则的心律失常鉴别 如频发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房扑伴有不规则房室传导阻滞等。心电图检查可以作出诊断。房颤伴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心电图表现酷似心室性心动过速。仔细辨认房颤波、以及R-R间距的明显不规则性,有利于确诊房颤。

(三)房颤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与室性异位搏动的鉴别 个别QRS波群畸形有时难以作出鉴别。下列各点有利于室性异位搏动的诊断: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有固定配对间距,其后且有较长间歇;V1单相或双相型QRS(非rSR′型)波群,V5S或rS型QRS波群。以下各点有利于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的诊断:心室率偏快,畸形的QRS波群与前一次心搏无固定间距,大多为一个较长的R-R间距后第一个提早的QRS波群,其后无长间歇;V1rSR′型QRS波群,V6中有小Q波;同一导联上可见不同程度的QRS波群增宽。

诊断依据:

1、常见病因与房颤基本相同;

2、心悸、心律规则或不规则,有时心率可突然减慢或突然加倍;

3、心电图: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大小相同、形态如锯齿样的规则的扑动波,称F波;QRS波群形态与窦性心律相同,如伴有室内差异传导,可呈宽大畸形;心室律可规则(房室传导比例多为2-4:1),也可不规则(房室传导比例不匀)。

§ 治疗预防

心房扑动应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最有效终止房扑的方法是直流电复律。通常应用很低的电能(低于50J),便能迅速转复房扑为窦性心律。如电复律无效,或已应用大量洋地黄不适宜作电复律者,可将电极导管插至食管的心房水平,或经静脉穿刺插入电极导管至右心房处,以超越心房扑动频率起搏心房,此法能使大多数典型心房扑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或心室率较慢的心房颤动。钙拮抗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能有效减慢房扑之心室率,或使新发生之房扑转回窦性心律。超短效的β阻断药艾司洛尔(esmolol,200μg/kg·min),亦可用作减慢房扑:时的心室率。

若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或房扑发作频繁,可应用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或毛花甙C)减慢心室率,此时常需较大剂量始能达到目的。用药后,房扑通常先转变为心房颤动,停药后再恢复窦性心律。若单独应用洋地黄未能奏效,联合应用普萘洛尔或钙拮抗剂可有效控制心室率。IA(如奎尼丁)或IC(如普罗帕酮)类抗 心律失常 药能有效转复房扑并预防复发。但事前应以洋地黄、钙拮抗剂或β阻断药减慢心室率,否则,由于奎尼丁减慢心房率和对抗迷走作用,反而招致心室率加快。胺碘酮(200mg/d,5d/周)对预防房扑复发有效。如房扑持续发作,I类与Ⅲ类药物均不应继续应用,治疗目标旨在减慢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导管消蚀与外科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房扑患者。

除病因和诱因治疗外,应考虑心律失常发作时心室率的控制和心律失常的转复、以及预防复发的措施。

(一)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2.控制心室率: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

3.转复心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后者效果好。药物复律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

4.经电生理检查选择的病人可做射频消融治疗。

5.预防复发:常用奎尼丁、胺碘酮等。

6.预防血栓栓塞:持续房扑,伴心功能不全或和二尖瓣病变、心肌病者,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二)控制心室率

发作时心室率不快且无症状的房扑和房颤患者,可以不予以治疗。发作时心室率快的,宜按心率增快和影响循环功能的程度,选用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或洋地黄制剂。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不全时,首选洋地黄制剂静脉给药,使心室率控制在100次/min以下后改为口服维持,调整用量,使休息时心室率在60~70次/min,轻度活动时不超过90次/min。房扑大多先转为房颤,于继续用或停用洋地黄过程中,可能恢复窦性心律。少数房颤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心律也可转复为窦性。合并预激综合征的房颤,尤其是QRS综合波增宽畸形的不宜用上述药物治疗。病窦综合征合并房颤短阵发作时,宜在电起搏的基础上进行上述药物治疗。

(三)转复心律

1.复律的指征 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恢复心房辅助心室充盈的作用,从而增加心搏量,改善心脏功能;其次尚可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栓塞现象。下列情况可考虑复律:①基本病因去除后房颤持续存在,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二尖瓣病变手术后;②由于房颤的出现使心力衰竭加重而用洋地黄类制剂疗效欠佳者;③有动脉栓塞史者;④房颤持续一年以内,心脏扩大并不显著且无严重心脏病损者;⑤房颤伴肥厚型心肌病者。

下列情况不宜复律:①房颤持续一年以上,且病因未去除者;②房颤伴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且左房巨大者;③房颤心室率缓慢者(非药物影响);④合并病窦综合征的阵发性房颤;⑤复律后难以维持窦性心律者。胺碘酮2.复律的方法

(1)同步直流电复律 房扑电复律所需的电功率低,电转复成功率亦高,且危险性较奎尼丁转复的小,有条件者宜首先选用。同步直流电复律的步骤参见本篇第七章"人工心脏起搏和心脏电复律"。

(2)药物复律 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服用奎尼丁复律时先试用0.1g,观察2小时,如无过敏反应,可每2小时0.2g,共5次,日间服用;每次给药前听诊心脏并测血压及记录有无毒性反应,发现心律已转复或出现毒性反应(如血压下降、QRS波群时限增长25%以上、出现室性早搏或Q-T间期显著延长)时,立即停药或改为维持量。心律未转复亦无毒性反应者,可将单剂量增至0.3g,再服1天。更大的剂量易于产生休克和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宜慎用。奎尼丁维持量,开始每6小时0.2g,以后可改至0.2g,3次/d。奎尼丁与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合用可加强疗效,防止复发。

用胺碘酮复律时,先每6~8h0.2g,口服7~10天未能转复时停药。转复为窦性心律后改为维持量(0.2g,1~2次/d)长期服用。服药期间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QRS时限和QT间期,出现明显心动过缓和(或)QT间期明显延长者,立即停药。长期服用维持量期间尚需严密观察甲状腺功能、肺部纤维性肺炎等严重副作用。

用普罗帕酮复律时,一般每6h口服一次150~200mg,复律成功后逐渐减量长期服用。如服药一周未能转复则停药。本药急性房颤复律尚有效,对慢性房颤复律效果差。

3.外科手术复律 近年国内外均有应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以达到消除房颤或房扑的目的,以阻断发生在心房的全部潜在折返环为宗旨,有迷宫手术和过道手术等方式。术前均需行电生理检查标测心外膜电图,手术时间甚长,目前已接受治疗的患者尚不多,确切疗效尚待观察。

(四)用药原则华法林1.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阵发性房扑且心室率不快者可暂不用药;

2.非预激综合征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室率增快或心功能不全时,需立即用药,首选西地兰;

3.长期反复发作者在去除病因后进行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药物是胺碘酮和奎尼丁可维持服药以防复发;

4.慢性持续房扑,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5.特发性房扑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五)疗效评价

1.治愈:经电复律、药物转复或射频消融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不在复发。

2.好转:经治疗后症状减轻,但房扑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控制在70-80次/分左右。

3.无效:经治疗后症状不减轻,房扑未转成窦性心律,心室率仍在140-160次/分以上。科学预防(六)科学预防

房扑与房颤一样是成人常见的心律失常,且多发生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心绞痛、休克、急性心功能不全,因此,发生过房扑的患者,必须去医院查明病因并及时治疗。

房扑发作时应立即到医院诊治,目前转复心律的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和奎尼丁等,经选择病例可做射频治疗。

§ 病例分析

手术治疗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①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发作频繁,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②平时或房颤发作开始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有短阵房扑样表现,特点为短阵性P波消失,代之以无明显基线、连续3个以上的锯齿样扑动波(图1),自行终止或转变为房颤;③年龄小于70岁,无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依据;④病人选择并书面同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肌袖电隔离治疗。

2、术前准备:常规行食道超声检查除外心房血栓,其他同普通导管射频消融术。器械准备包括房间隔穿刺针、穿刺鞘(SL1、SR0)、0.032inch直径的长交换导丝、10极环形标测电极、温控大头消融电极等。

3、导管放置:常规放置冠状静脉窦和一个用于希氏束或高位右房记录的普通标测电极,进行两次房间隔穿刺分别用于标测导管和消融导管的放置。行肺静脉造影,根据肺静脉直径选择环状标测电极(15mm、20mm直径两种规格),术中两次房间隔穿刺后即刻静脉给与肝素5000-7000单位,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单位。

4、标测记录:在短阵房扑和/或房颤发作时依次用环形电极描记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和上腔静脉(SVC)的双极电图,与体表3个通道心电图和其它部位的心内电图同步记录,参数设置为高通30千赫兹,低通500千赫兹。屏显和记录纸速为每秒100mm和200mm。

5.诊断标准:短阵房扑的发作与肌袖相关的心内电生理诊断标准为①肌袖内激动最早,同时肌袖电位在心房电位之前;②肌袖内的激动频率快于心房的频率;③心房率大于250次/分,且呈单一的心房激动顺序;④相关肌袖行电隔离治疗后短阵房扑消失。短阵房扑与房颤相关的诊断标准为①房颤起始为肌袖性短阵房扑,表现为房颤起始时的心房内激动顺序单一有序,然后心房频率加快(大于350次/分)伴有心房激动顺序紊乱多变;②相关肌袖电隔离治疗后短阵房扑和房颤均消失。

结果

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23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的17例,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2±9岁,房颤病史5.1±5.2年(0.1-20年)。体表心电图均表现为短阵房扑和房扑转变为房颤,房扑波多由连续3-14个房性激动组成,频率250-330次/分,房室传导比例均大于3:1,甚至表现为全部心房激动不能下传心室,导致长R-R间期。有14例心内电生理标测到了相关肌袖,其中标测到单纯短阵房扑发作8例,房颤由短阵房扑触发的6例,肌袖电激动频率为250-550次/分,表现为无序和相对有序。相关肌袖为右上肺静脉4例,左上肺静脉2例,左下肺静脉4例,上腔静脉4例,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成功13例,复发1例。有3例由于无自发和诱发的心律失常发作而未能标测到相关肌袖,但在行导管消融电隔离3个肺静脉和上腔静脉后心律失常均消失,因此可以明确其短阵房扑和房颤仍然与大静脉肌袖相关。[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