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曲泽穴 |
释义 | § 理论基础 出处 《灵枢·本输》 穴名 曲泽穴 取穴 【释名】曲,弯曲;泽,沼泽。穴居肘弯凹陷处,脉气至此较“池”浅而广。 【穴义】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 【名解】 1)曲泽。曲,隐秘也。泽,沼泽也。曲泽名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本穴为心包经之穴,所处为南方之地,虽然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经气在此汇合并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但天泉穴下传本穴的经水仍大量气化水湿,本穴如同热带沼泽一般生发气血,故名曲泽。 2)心包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物质一为天泉穴下传的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冷湿水气,二为心包经肘以下各穴上行而至的水湿之气,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为心包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穴位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旋前圆肌、肱肌;穴区内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分支分布。 穴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心包经下传郄门穴,天部水气散热冷降归于地部。 【功能作用】散热降浊。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水针或泻之。 § 临床治疗 辩证 手少阴心经 【功用】清暑泄热,和胃降逆,清热解毒。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风性心脏病,心肌炎; 其它: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小儿舞蹈病等。 【配穴举例】配大陵治心悸;配内关、中脘治胃痛、呕吐;配曲池、委中治中暑 (《腧穴学》);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神门、鱼际治呕血 (《针灸大成》)。 配大陵,有清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 配内关、中脘,有调理肠胃的作用,主治呕吐,胃痛。 配委中、曲池,有清心泄热的作用,主治中暑。 治疗 【操作】直刺0.8-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文献摘要】 《千金方》:曲泽、大陵,主心下澹澹,善惊。 《铜人》:治心痛,善惊身热,烦渴口干,逆气呕血,风疹,臂肘手腕善动摇。 《大成》:呕血,曲泽、神门、鱼际。 【现代研究】 (1)临床观察表明,针或灸曲泽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疗效。如用温和灸法灸曲泽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7例,并在灸前、施灸15分钟和停灸后5分钟分别测定有关指标,施灸后病人胸闷、心前区痛减轻,能各项参数明显改善。 (2)动物实验也表明,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模型,针“曲泽”、“膈俞”可抑制其心电图ST段升高效应,并在起针后见到其ST段电位有自然下降趋势,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针刺曲泽穴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有减轻损伤程度、抑制损伤发展和加快恢复的作用。 (3)针曲泽对疼痛、麻木、痉挛性手足搐搦疗效较为满意。 (4)用辣根过氧化酶法证实,大鼠“曲泽”穴下的神经传人纤维均在颈‘至胸l脊髓节段,且与肌皮神经和桡神经传人有关,主要表现为二者的传人冲动在同节段脊髓神经元的汇聚和相互联系。 § 相关链接 心痛 心痛 胸脘部疼痛的统称。出《灵枢·经脉》。 ①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为风冷邪气乘心,血瘀阳衰,心脉痹阻所致。《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通“疢”,病也)不死。”治宜温阳通脉、活血化瘀及祛痰等法。 ②指胃脘痛。《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详胃脘痛有关条。参见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蛔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