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敬晖 |
释义 | § 概述 敬晖,字仲晔,唐绛州平阳(个山西临汾市)人,生卒年不详, 20岁中明经举入仕,武则天圣历初年(698年),任卫州(今河南汲县)刺史。 § 官拜宰相 敬晖到卫州任时值秋收时节,但官府却征集民工赶筑城池,防备突厥。敬晖见状当即对筑城的吏民说:“金汤非粟而不守,岂有弃收获而缮城郭哉?”随之将筑城民众罢散,此举深得当地吏民的称颂。 卫州任后,敬晖迁任夏官(兵部)侍郎,并以该职身分出任泰州刺史。大足元年(701年),他又迁洛州长史。洛州为唐东京洛阳所在地,时武则天在此居住。不久,武则天幸长安,令敬晖为东京整留守(实主管全面工作)。敬晖任职以清廉善治著称,为此,武则天特下玺书慰劳,并赐物百段。长安三年(703年),敬晖拜封为中台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 § 拥中宗复位 武则天晚年宠用张昌宗和张易之,从而在统治阶级内部酿成新的矛盾冲突。二张的问题成了武则天末年政治斗争的焦点,对立的两派毫不相让,反二张派最后结成一个政治团体,敬晖是其中主要成员之一。 神龙元年(705年),敬晖迁转右羽林将军,这时武则天已82岁,身患重病,在这样情况下,敬晖伙同反二张的首要人物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乘机诉诸武力,发动政变,推翻了武则天,拥载唐中宗复辟。事后,敬晖因诛二张功,擢升为侍中,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并赐爵平阳郡公,食实封五百户,不久,又进封齐国公。 唐中宗复辟二年后,武则天去世。敬晖又加实封至七百户。这时,敬晖上表奏请唐中宗降武氏诸王为公,从而引起武三思等人的怒恨。他们于是讽喻唐中宗封敬晖,张柬之等5人为郡王,并赐铁券,恕十死之罪,但却罢免了他们的政务,实为明尊暗降。 § 遭诬陷被贬 当初敬晖等发动政变时,洛州长史薛季昶曾劝敬晖和张柬之一并诛除武三思,但敬晖与张柬之不听。政变之后,武三思固得到唐中宗和韦皇后的相助,得以把持朝政,祸患天下。时论认为这是敬晖等除恶未尽的结果。而敬晖此时权柄已失,受制于武三思,又无可奈何,常独自愤叹,以致弹指出血。武三思对敬晖等人恨之入骨,掌权后即指令曾被敬晖废黜的许州司功参军郑愔,捏造罪状,向唐中宗诬告敬晖等人。唐中宗本来昏暗,这时又受武三思和韦后愚弄,随即将敬珲和张柬之等人贬黜。其中敬辉出为崖州司马,不久,又改迁琼州,为周利贞所杀。睿宗即位以后,迫封敬晖等“五王”官爵,赠敬晖为秦州都督,谥曰“肃愍”。到唐德宗建中初年(790年),又追赠太尉。[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