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文天祥祠
释义

§ 简介

庭院及枣树文天祥祠又名文丞相祠,坐落在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当年遭囚禁和就义的地方。1376年明洪武九年建祠,现存大门、前殿、后殿。1979年文天祥祠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对外开放,1992年被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祠堂坐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堂屋内保留有原祠堂的部分珍贵文物。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碑等。“生平事迹展览”简要介绍了文天祥青少年时期、入仕后十五年间、起兵抗元、九死一生、再举战旗、兵败被俘、楚囚就义的英雄事迹。在过厅和正堂内设有文天祥生平事迹展,还设有文天祥塑像。院内墙上刻有文天祥的正气歌,院内一棵歪脖枣树相传为文天祥亲手所植。  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 画像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伫立堂前,凭吊英灵,我们更能深刻地 体味爱国主义精神的崇高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文天祥祠"庙"小(仅600平方米)"神"大,20年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余万人次。人们在这里吟颂《正气歌》和《过零丁洋》,感受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以身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修缮后的文天祥祠依照1930年的历史照片资料,复原了后殿文天祥泥塑像、神龛、供桌及部分匾额、楹联;前殿更新了展板、展柜,通过图表、照片、绘画、实物等,展现了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千古传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文天祥本人也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文天祥历来是坚贞不屈、精忠报国的爱国英雄的典范,受到人民的爱戴,不少地方都建祠纪念。

文天祥(公元1236-1283年),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在他的家乡,有文氏祖族祠堂,堂内藏有文天祥画像和历代石刻多块,是研究文天祥生平的珍贵历史文物。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文天祥听说元军东下以后,在赣州组织了义军开进临安(今浙江杭州)守御,第二年出任右丞相,奉命到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无理扣留。后来他设法逃出元营,到浙江温州北瓯江江心的一个孤岛上居住了一个多月。他在这儿召集温、台、处三地的志士仁人共商复国大计。这里的人们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建造文信国公祠。现存祠庙为清代建筑,肃穆清雅。大殿里塑有文天祥像,神态自若,从容不迫。大殿四周有8幅壁画,反映着文天祥的一生活动。此外,还有《正气歌》刻石和历代文人学士咏赞文天祥的诗文碑刻多方,都是较珍贵的历史文物资料。

展室文天祥的纪念性建筑中,要数北京的文天祥祠最为著名了。文天祥从浙江到福建、广东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抗元,于端宗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元军俘获,掳至大都(今北京),关在兵马司土牢中。在被囚的四年中,他与元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正气歌》就是这段时间内写成的。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文天祥在柴市(今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西口)英勇就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按察副史刘崧主持在柴市顺天府学右侧建造了文丞相祠。当时把柴市一带也改为教忠坊,"教忠坊"石刻现在就嵌刻在祠堂正殿的西壁上。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朝廷把祭祀文天祥列入祀典,每年春秋两次,由顺天府官员主持祭祀仪式,同时 重修了祠庙。到万历年间,祠堂由府学右侧迁到了左侧,规格进一步提高。此后,嘉庆、道光和民国年间都不断对祠堂加以修缮,保存至今日。

文丞相祠坐北朝南,自南向北由大门、过厅、享堂(正殿)三部分组成,现有面积600多平方米。穿过牌楼式大门就是过厅,正中为文丞相半身像。在建祠的时候,文天祥塑像着儒服,后来才改为宋丞相的官服:头戴高冠,手执笏板,面容安详,双目炯炯有神,直视南方,三绺黑须飘洒胸前,一派儒雅风范。塑像反映出的是正统思想,似有千篇一律之嫌,不足以表现出文丞相的精神力量,不知建祠当初的儒服是什么样子,想来应比现在的塑像更有独特风格吧!过厅现已辟为文天祥生平展览室,从中可以看到文天祥壮烈的一生。雅室虽小,但却洋溢着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

过厅的后面一座灰筒瓦悬山顶的建筑便是享堂了,这里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里面保存了历代石刻等珍贵文物,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壁上嵌刻的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写的《云麾将军李秀碑》断碑二础石,艺术价值很高。北墙前有明代的《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及《宋丞相信国公像碑》,都是研究文天祥的宝贵实物资料。

地址: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树,是祠庙中不可缺少的。文丞相祠内种的并不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原有三棵树龄达百年的古槐。祠内现存有枣树一棵,位于享堂前东侧,相传是文天祥被囚于兵马司时亲手栽种的。这棵枣树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尽管枝干虬曲,但却都自然倾斜向南,与地面成约45度角,似乎也在学着主人"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文天祥虽然遇难已经700多年了,但他那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气概却深为每一个华夏子孙所钦慕。面对着文天祥的塑像,耳旁仿佛又听到他慷慨的吟哦: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江心寺文天祥祠

位于浙江温州江心屿。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号文山,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受命与元军谈判,被扣留,脱险后辗转至温州,在江心屿留居一月,题壁《北归宿中川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建祠纪念。今祠为清代重建,合院式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三间二进,左右为廊屋。一进为门厅,硬山顶。二进正厅为悬山顶。正厅正中塑文天祥坐像,左右壁画叙生平事迹。两廊和正厅前檐廊陈列诗碑22方,收刻文天祥诗四篇,其余18通刻后人题词之作。 文天祥祠系为纪念南宋右丞相、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1236~1282)而建立的。1963年该祠列为浙江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德祜二年(1276年),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拘,解押途中逃脱,辗转镇江、扬州、高邮一带,于是年四月偕同杜浒(台州人)、徐臻(永嘉人)等七名战将来温,寻找宋室益、广二王,但二王已往福建,文天祥留居江心屿一个月左右,至高宗赵构到过的龙翔寺(在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处,原名普寂禅院,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南渡驻跸寺中,后赐改名龙翔寺)凭吊,作《北归宿中川寺》诗,并召集温、台、处,三州豪杰之士,在温州招募义兵,以抗元复国。五月,被二王召至福安府(福州市),都督诸路军马,转战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加封少保信国公。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潮州兵败被俘,严词拒降,坚贞不屈,1282年12月9日,在元大都(今北京)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壮语,于柴市慷慨就义。

祠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文天祥就义200周年,明、清以来几经重修重建。1981年省文物管理部门拨款全面整修。该祠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两进回廊式合?院,占地面积821平方米,碧瓦彤墙,铜钥朱扉,颇见古朴。入门高悬“日星河岳”金字匾额,炫耀光芒。两壁分列文公生平简介和大事年表,庭院苍松翠柏,气氛庄重肃穆。中堂立文公石刻像神,神采奕奕,威仪凛凛,令人肃然起敬;左右配以少卿杜浒、正将徐臻两像。梁上镌书“天地正气”四个大字,显示浩然之气,通贯古今。左右两墙绘制重彩仿古壁画,集中反映文天祥生平激烈的战斗事迹。回廊四壁镶嵌着《正气歌》、《北归宿中川寺》、《江心寺》、《过零丁洋》及后人凭吊诗等22块青石碑刻。祠有楹联云:“孤屿自中川,逝水难消亡国恨;崇祠足千古,英风犹挟怒涛鸣。”此联系清同治年间曾任乐清知县、温州知府的戴启文撰,全国著名书画家、鉴赏家谢雅柳书。沙孟海先生题“宋文信国公祠”大门横额。游人到此瞻仰,深受民族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 信国公文天祥祠

位于深圳南山区南头城现中山东路15号,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修建的一座祠堂。至今保存完好。文天祥与现存深圳地区的文姓族人关系甚为密切,据《宝安县文族谱》云:“元始祖壁,号文溪,字世安,与胞兄文山公同登甲榜,历官知广东惠州府。……崖州玺失师溃,文山公被执,公潜往燕京与兄难,文山公有忠孝之别,嘱弟养母抚后。公乃携家丁十六人及妻子家私官物,潜至东莞三都六图黄松岗鹤仔园,荒莆筑室”。从文姓始祖文溪公繁衍至今,已有上万之众。因此深圳地区文族后裔称文天祥为“太祖伯”。据称东莞涌头,松岗的布尾、山尾、潭头,福水的岭下,白石下,上步的岗夏,新界的新田等地均有文姓族人。“信国公”是文天祥的封号,宋端宗景炎初拜文天祥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南头“信国公文氏祠”这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古迹,是南头城中保存最为完整并规模最大的古建筑。

§ 谒文天祥祠

壁刻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700多年前文天祥那首光射千古的七律《过零丁洋》中的诗句,今天已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谙。正是冲着这股浩然正气,我要拜谒文天祥祠。按图索骥,以北京旅游交通图作“导游”,我从北京后圆恩寺胡同13号茅盾故居东行。该胡同7号是蒋介石的行辕,顺便拐进去一看,这儿仿佛现在是宾馆,时值中午,看门的服务员小姐说不让参观,其实有什么稀罕,我是奔文天祥祠而去的。

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是文天祥祠,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处为三进房屋,进得大门有文丞相塑像一尊,刻石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自赞”(此引文中标点为笔者所加),这是文天祥临刑前的绝笔,显然反映了文天祥取义成仁的心愿。东侧墙壁有明代

书画家文征明石刻文天祥的诗《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这首五言古诗,共六十句,是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正气歌》,不仅是他理想美、人格美的体现,而且是其爱国思想的集中升华,是中华民族魂的一支火炬,永远鼓舞着我国各族人民主持正义,团结奋进。 二进为图片史料。反映文天祥从起兵抗元到广东海丰五坡岭被俘,最后在这里关押三年,忽必烈亲自劝降,都被他坚决拒绝,后被杀害,时年47岁。三进的屋前有一古树,相传这棵枣树为文天祥所植,其特异之处是南倾成45度角,人们臆想这是文天祥的心愿:“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这里有楹联一副,上面写着:“雷潜九地声元在,月挂千山魂再明。”文公不死,你曾与我的盐城同乡、左丞相陆秀夫并肩抗元于700年前;文公不死,700年后,我的盐城同乡、外交家乔冠华弥留之际,仍念着那撼天地、泣鬼神的“汗青”诗句而去;文公不死,还是700年后,我的盐城同乡、散文家卞毓方写就了《文天祥千年祭》,该文提到了历史,我不妨摘引一段精彩篇章:“啊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民族精魂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一些人来为社会立言。有时它是借屈原之口朗吟‘哀民生之多艰’,有时它是借霍去病之口朗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一次,便是借文天祥之口朗吟《正气歌》。歌之临空,则化为虹霓;歌之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人这支歌,而大放光彩;后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步出文天祥祠,回眸再望,文天祥塑像屹立不动,俨然山岳一尊。

§ 相关链接

文天祥祠400岁枣树染怪病 2/3数干坏死

文天祥祠内著名的“指南树”生病了!在原有茂盛的枝干上,最近长出了几簇与之格格不入的“丛枝”。该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担忧,这棵400多年古树将会枯死。

位于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的文天祥祠后院现尚存一棵古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期间亲手所植。这棵枣树的奇特之处在于树的枝干全都向南自然倾斜,与地面约45度角,象征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乍一看,此树枝繁叶茂,长得十分健壮,与其他正常树木没什么区别。在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所长杨复成的指点下,记者才发现了“病状”所在。在主枝干旁的一根侧枝干上,有五六簇黄绿色、外观似鸟巢、枝叶细弱的“丛枝”。

照看枣树近20年的文保所管理员高凤是第一个发现枣树得病的人。据她介绍,今年6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她照例对枣树进行检查时,意外地发现,侧枝干的树叉上竟长出一些细小的分枝,枝上叶序混乱,都是些葱状的碎小叶子。“这个侧枝干是由主树的根所长成的,这就证明主树的根部出了问题。”

杨复成说:“这棵树处在濒危状态。树的主干约有三分之二已经坏死,仅靠南侧一小部分存活的木质及皮层维持生命,里面其实已经空了,外面是种植的假树皮。但这么多年,这棵树一直都在结枣。”

高凤不无担忧地说:“1995年的时候,附近中剪子巷有一棵枣树得了一种怪病,情况和现在祠里的枣树差不多。后来没过几年,那棵树就死了。我真怕这棵树也会遭到这种厄运。”

据悉,文天祥祠文物保管所已将此事上报给东城区园林局,该局已组织有关专家对枣树进行检查。目前,园林部门正加紧对该树实际病情的诊断,并将进行救治工作。十万深圳人认文天祥为祖

——深圳四处文天祥遗迹采访记

深圳有座历史名人堂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来诞生了数不清的杰出历史人物,在他们身上总有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话题;他们的故居即使是一排简陋的小平房也是名人故居,是历史文物和重要的旅游资源;他们留下的墨宝成了身价昂贵的文物,是无法再造的“海内孤本”;他们的思想、操守、业绩,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深圳地处祖国边境,历史上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土生土长或在深圳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并不多。深圳南山区中山公园有一组历史名人雕塑,可谓是一座深圳历史名人堂,集中了深圳有史记载的所有历史名人,不过屈指算来还不到十位。第一位是刘稳,湖南长沙人,明嘉靖进士,曾任广东提刑按察使副史,他的贡献是于1573年将宝安从东莞县分离出来,单独建县,从此以后,祖国版图上有了宝安县。宝安县是深圳的前身。第二位是汪,江西婺源人,曾任广东提刑按察使,他的贡献是在深圳南头率兵抗击葡萄牙殖民者并取得胜利,是我国首先接触西洋“佛朗机”大炮并引进西洋武器的高级官员。第三位是关天培,江苏淮安人,清道光年间任广东水师提督,在珠江口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训练水师,加强海防,屡次挫败英国侵略军的挑衅,1841年2月壮烈牺牲。第五位是邓廷桢,江苏江宁人,嘉庆进士,清道光年间任两广总督,1840年协助林则徐在深圳珠江口查禁鸦片,整饬海防。第六位是林则徐,清朝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福建省福州市人,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体中国人的敬仰,曾多次粉碎英国人到中国海域进行武装挑衅,其“虎门销烟”之壮举载入史册。第七位是赖恩爵(1821-1848年),一位深圳土生土长并在深圳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18岁的赖恩爵率水师进驻九龙湾,指挥水师兵船及炮台官兵英勇抗击英国侵略军,经过五小时激战,击沉两艘英舰,打死打伤英军30多人。同年九十月间,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之命,带兵移守大屿山官涌炮台,截击英国侵略军,经过六次激战,击沉英舰两艘,取得了中英穿鼻海战的胜利,道光二十四年,擢升为广东水师提督,封为“振威将军”,同年辞世。和深圳关系最密、对深圳影响最大的是南宋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深圳珠江口写下千古传颂的历史名篇《过零丁洋》;他的后裔,严格地说是文氏家族后裔,继承了文天祥遗志,移居深圳,繁衍生息,是建设深圳的一支重要力量。说到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深圳的先贤先哲,我们不妨从文天祥说起。

深圳海面上的壮丽诗篇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和深圳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史》说他身材修长,面色如玉,眉清目秀,神采奕奕,21岁就考取状元。南宋德佑二年(1275年),蒙古军大举南侵,兵压临安城下,南宋面临灭亡,南宋皇帝宋恭帝的祖母——谢太皇太后号召天下举兵“勤王”。在这国破家亡的危难时刻,文天祥以超乎常人的勇气,做出了石破天惊的举动,就是散尽家财为军资,组织近万人的军队,赶到临安保卫祖国;他的妻子欧阳氏、两个儿子、六个女儿也加入了军队,全家共赴国难。到临安时,南宋朝廷已经凄凄惨惨,无可用之兵,文天祥的“勤王”部队成为最后一支生力军;朝廷无可用之将,文天祥是南宋最后一根栋梁。文天祥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南宋宰相兼枢密使,支撑摇摇欲坠南宋大厦。在和蒙古军谈判时,文天祥据理力争,要入侵者后退300里;在和蒙古军作战时,不屈不挠,屡败屡战。1277年8月,文天祥在江西空坑一战遭致失败,两个儿子战死,妻子及六个女儿被蒙古军俘掳,遭受重创后的文天祥没有灰心丧气,收拾残部,移兵广东潮阳继续作战。1278年11月在陆丰五坡岭又遭失败,被元军俘虏。在被押往崖山途中经过深圳零丁洋时,他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一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绝唱。这是文天祥在深圳海面上写下的壮丽诗篇。

文天祥被押到北京,在一座土牢里囚禁了3年多。元军看重他的气节与才干,并不想杀他,而是许以高官厚禄要他投降为元朝效力,文天祥没有动心。他最牵挂的是关在元军监狱里的全家十余口人,如果投降,全家能活,如果不投降,全家被杀,在民族气节和全家安危之间,文天祥痛苦地选择了前者,1283年1月9日他在北京柴市口英勇就义,接着他的妻子欧阳氏、六个女儿也被杀害。

十万人认文天祥为先祖

文天祥为国捐躯700多年了,但他的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没有磨灭,在深圳这块土地上,他的精神得到传承。5月初,记者探访了文天祥及后人在深圳的4处遗迹,处处感受到文天祥精神永驻人间。

在深圳福田区岗厦村,生活着文天祥一支后裔,有千人之多。今天的岗厦村已是高楼大厦林立,在高楼大厦之中还保留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文蔚阁”,“文蔚阁”就是一座文天祥的小纪念堂,里面供着一张画像,一个端壮威武、心忧天下的中年男子就是文天祥。“文蔚阁”旁就是岗厦小学,那是文天祥子孙上小学的地方,据说要更名为“文天祥小学”,让新一代少年知道他们的远祖是个“以天下为己任、毁家勤皇、抵御外敌、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

在深圳南山区的中山公园,记者看到了文天祥的石雕像,竖立在绿草坪上。雕像显得刚毅深沉,两目如喷出火焰,心肠如用花岗岩铸成;他面朝东方,似乎还在朝拜他的国家——南宋首都临安。有不少青年男女以文天祥为荣,在雕像前照像留念。

在南山区南头城中山东路,记者见到“信国公文天祥祠”。那是清嘉庆年间为纪念文天祥而修建的一座祠堂,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南头城中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南头经济迅猛发展,人口骤增,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地皮贵过黄金,在这里能给文天祥留下一片宽敞宁静的安息之地,既慰先人又慰后人。

宝安区松岗街道的东方村是文天祥在深圳后裔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在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就建有“文氏大宗祠”,是深圳七支文氏后裔集中供奉文天祥的总祠,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座总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一座有粤东风格、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都很高的古建筑。去年7月,松岗街道东方村居委会动工维修,一座历经600年风雨、已经破旧的古老宗祠焕然一新,更名为“文天祥纪念馆”,成为深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正门有一副对联:“文山功德世人颂,正气常留天地间”,这是对文天祥一生爱国的精准评价。走进纪念馆大门,迎面是一座文天祥石雕像,高3.6米,面南而立,右手前伸,直指南方,使我想起他在北京就义时立下“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誓言。

纪念馆后侧是“文氏大宗祠”,大门两侧有一幅对联:“正气家风贯九州日月生辉,烟楼世泽传千古丁财兴旺”,这幅对联是对文天祥全家尽忠的一大安慰。按史书记载,文天祥全家十余口都战死疆场或被元军杀害,他的两个儿子,即文道生、文佛生,战死于抗元沙场,六个女儿被元军杀害,忠臣无后、香火无继,按当时的伦理观念是一件非常痛心、难以弥补的憾事。但文天祥有个堂弟(一说是胞弟、另一说族弟)叫文天瑞,南宋进士,曾任南宋惠州知府,曾潜入北京大牢与文天祥相见。文天祥嘱付他弃官回乡,赡养父母抚育后代。文天瑞遵从他的遗愿,携妻子家丁16人,潜至东莞松岗的鹤仔园,居住下来,文家一支血脉终于在深圳松岗这块土地上得以保存下来。文天瑞一脉在深圳繁衍700多年,如今有十余万人,都认文天祥为先祖,都以文天祥为光荣与骄傲。忠臣没有绝后,而是人丁兴旺。

借钱也要做几道菜供奉

文天祥是我国人人敬慕的民族英雄,他的后人在纪念他,家乡人民在纪念他,凡是他在抗元道路经过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不纪念他。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曾是囚禁文天祥的一间土牢,在明洪武年间改成“文天祥祠”,现在是北京“文天祥纪念馆”。浙江温州的江心屿,曾是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和张世祥及小皇帝会合的地方,如今建起了温州“文天祥祠”。最令人感动的是福州市仓山区潘家墩村,是文天祥到达福州后招兵买马、训练水军、继续抗元的地方,时间虽只有一个月,但其忠贞不二、百折不挠的勇气感动了福州潘姓人。每年农历3月16日,是文天祥的生辰,当地居民自发地为文天祥过生日,就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做好猪头、鸡、鱼等10道大菜,送到文天祥祠,供奉这位先贤,不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水旱大灾,年年坚持,700年不断,就是家中揭不开锅,也要借钱做几道菜供奉文天祥。民间对文天祥的敬仰就是一种文化,一旦植入人心,就会变成永不枯竭的力量。

南宋德祜二年(1276年),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赴元营谈判被拘,解押途中逃脱,辗转镇江、扬州、高邮一带,于是年四月偕同杜浒(台州人)、徐臻(永嘉人)等七名战将来温,寻找宋室益、广二王,但二王已往福建,文天祥留居江心屿一个月左右,至高宗赵构到过的龙翔寺(在江心屿革命烈士纪念馆处,原名普寂禅院,南宋建炎四年宋高宗南渡驻跸寺中,后赐改名龙翔寺)凭吊,作《北归宿中川寺》诗,并召集温、台、处,三州豪杰之士,在温州招募义兵,以抗元复国。五月,被二王召至福安府(福州市),都督诸路军马,转战福建、江西、广东等地,加封少保信国公。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潮州兵败被俘,严词拒降,坚贞不屈,1282年12月9日,在元大都(今北京)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壮语,于柴市慷慨就义。

§ 交通提示

北京:乘2、104、108、113路车北兵马司站下车,路东府学胡同内 票 价:5元;学生3元 开放时间:9:00—17:00咨询电话:010—64014968

§ 参考资料

《风景 : 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 8》 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陈光中

《北京地理之王谢门庭》作者:新京报,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名人故居游学馆(北京卷)》读图时代 编  中国画报出版社 http://news.21cn.com/education/wenhua/2003-01-10/903971.html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1996-YDXZ199606006.htm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7/13/content_1594417.htmhttp://alibaba.koubei.com/map/nmapsearch.html?city=99&keywords=%CE%C4%CC%EC%CF%E9%EC%F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