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拉克罗瓦 |
释义 | § 人物介绍 德拉克罗瓦 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的狮子——1798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外交官家庭。1815年进入葛兰(大卫弟子)画室开始学画。此时,他经常到卢佛尔宫,临摹鲁本斯、委罗奈塞等的作品,同时又受到同窗席里柯的影响,努力于现实的描写。 17岁时,进入画家格朗的画室学习,后来进入美术学院。1822年,受到籍利柯《美杜萨之筏》的影响,画了著名的《但丁之舟》,描绘但丁与维吉尔乘小舟游地狱,受到罪恶之河中种种幽魂的困扰,其凄厉与阴森之情令人惨不忍睹。1824年,又以巨作《希阿岛的屠杀》令人瞩目。从而成为浪漫主义绘画运动的主将,与以安格尔为首的古典主义相抗衡。此后陆续推出《萨尔纳塔帕尔之死》、《十字军进入耶路撒冷》、《马利诺·法利罗的死刑》等令人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巨作,把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绘画的光荣推到了顶点。 § 画风转变 《阿尔及尔妇女》 1832年,德拉克罗瓦以随员身份,随驻苏丹大使到摩洛哥旅行,受到东方风俗的感染,后期画了《阿尔及尔妇女》等。他在色彩上有意识地应用补色对比,恢复了18世纪辉煌色彩的笔致,同时又打开了通向新的印象派的道路。德拉克洛瓦卒于巴黎,留有艺术论、日记等。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曾被古典主义画家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惊呼为是:色彩的屠杀!。他曾经为波兰音乐家肖邦画了著名的画像。他访问过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创作了大量异国风情的作品,甚至潜入伊斯兰教徒的後室画出“阿尔及利亚女人”。 德拉克罗瓦于1863年8月13日在巴黎去世,埋葬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留下一部记有对色彩学深入研究的德拉克罗瓦日记。 德拉克罗瓦是法国人民的骄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卢浮宫专为保存他的作品辟出好几间展室。[1] § 作品风格 《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 1798年4月26日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863年8月13日卒于巴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在 P.盖兰画室学习,崇尚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和P.P.鲁本斯、J.康斯特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善于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变成艺术形象,其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以及在描绘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成名作《但丁之小舟》(又名《但丁与维吉尔》)在1822年沙龙展出后,立即轰动巴黎艺术界。这幅取材于但丁《神曲》表现善与恶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剧性的力量、对人类灾难的真实描绘和大胆的构图,使他成为浪漫主义的中心人物 。 1821~1828年希腊人民举行的争取民族独立起义遭到血腥镇压,他以极大的同情创作了《希阿岛的屠杀》和《迈索隆其翁废墟上的希腊》,表现了希腊人所受灾难和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残暴。这两幅使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斗争进一步尖锐化的作品,虽遭到学院派的非难,却受到进步人士的爱戴,并使德拉克洛瓦一跃而成为当时的第一流画家。 1825年德拉克洛瓦访问英国,英国绘画的鲜明色彩,使他对法国学院派线条的艰涩和色彩的贫瘠更为不满,在其后的作品中他着意强调光和色的微妙关系,取材于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等文学作品的一批画作,均以缤纷的色彩、宏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深刻的心理刻画,被后人称之为浪漫主义的典范之作。 1830年完成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一首歌颂人民争取自由和权利的颂歌,画面上描绘了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的形象,绘制手法上把比喻和现实结合起来,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主题明确,光色融合强烈,感情奔放,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1832 年以后, 由于对当局的不满,他开始回避现实 ,1832年他去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旅行,此后许多作品表现出唯美主义的倾向。这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历史画上,《塔耶堡之战》、《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等都以悲壮的气氛、戏剧性的情节和热情洋溢的人物造型,而有别于古典主义的历史画。他的大量肖像画,都能准确地抓住对象的精神面貌。1847年前后他绘制的波旁宫众议院壁画、卢森堡图书馆壁画和卢浮宫阿波罗天顶画等,虽有丰富的想象力,但由于脱离生活,形象塑造显得异常贫乏和空虚。逝世之后,人们在他的画室找到各种作品9000多件,其中油画853件,水彩和素描近8000件。 § 艺术成就 德拉克洛瓦不但尊重当代进步艺术家,而且极为推崇古代艺术大师。他之所以能进入艺术之门,得力于他的舅舅J.-H.里兹内尔的帮助。作为J.-L.大卫的学生的里兹内尔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鼓励他于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P.盖兰画室学习。在那里他认识了浪漫主义的先驱T.热里科,并深受其影响。 他与历史画家A.-J.格罗和保皇派画家F.热拉尔交往;他博览群书,特别喜欢但丁、W.莎士比亚、G.G.拜伦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图深受老年歌德的赞颂;他盛赞米开朗琪罗、提香、伦勃朗、D.委拉斯贵支,特别崇拜鲁本斯和康斯特布尔;他与诗人C.波德莱尔有着亲密的友谊,对W.A.莫扎特的天才赞叹不已。只要拿起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 在表达感情的深度与力量方面,除去伦勃朗外,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在表达运动的激烈和气势方面,除鲁本斯外,很少人达到他那样动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东西变成艺术形象上,除米开朗琪罗外,没有人具有他那样的才能。 德拉克洛瓦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尼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热里科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艺术家的另一突出贡献在于“发现了固有色在阴影中和在高光下的变化,以及色彩的对比关系。”(“当代艺术的思考”阮云华)这一点已经在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和《自由领导人民》中已经体现出来。他的画作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和梵·高的画风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著名画作“自由领导人民”是对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的呼应,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据说印象派画家从他的作品“十字军进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运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岛的屠杀”曾被古典主义画家让-巴蒂斯-卡米尔·柯罗惊呼为是:色彩的屠杀!。他曾经为波兰音乐家肖邦画了著名的画像。他访问过阿尔及利亚和非洲,创作了大量异国风情的作品,甚至潜入伊斯兰教徒的后室画出“阿尔及利亚女人”。 § 代表作品 德拉克洛瓦自幼喜爱文学音乐和绘画。早年受鲁本斯和友人波宁顿的影响,后受籍里柯的影响较大。如他画的《但丁与维琪尔》便是受借里柯的名作《梅杜萨之筏》启示下创造出的。他坚持浪漫主义,与法国官方学院法的古典主义相抗衡,由于他在艺术上的革新成就,加强了浪漫主义画派的地位和影响。他的画风特点是构图重气势,强调对比关系,重视人物情感和动势的描绘。巨作《希柯岛的屠杀》,直接反映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事件,鲜明的思想倾向和浪漫主义手法,是对古典主义学院派更加有力的挑战。1830年创作的《自由引导人民》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把浪漫主义运动推向顶峰。因对现实的失望,1832年去非洲旅行写生。此后的作品转向追求异国情调和在古代神话传说题材中寻求寄托。他是一位多产画家,创作了上千幅油画,一千五百多幅水彩画和色彩画,七千幅素描,以及装饰巴黎宫廷、教堂的壁画和许多石版画,总计约万幅。他的日记多记述艺术生活和创作心得,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自由引导人民》 《自由引导人民》 又名《1830年7月28日》。 1830年7月在法国巴黎爆发了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运动,画家被人民在汹涌澎湃的街垒战中表现出来的英勇行为所感动。当年就创作了这幅有如战斗进行曲的名作,用浪漫主义手法,从而再现了巴黎巷战的激烈景象。画面的主题是一个象征法西兰西共和国的自由女神,高擎起三色国旗召唤着人民,从自由神那里吸取力量,从而使全国上下举刀持枪紧紧跟随,踏着烈士的血迹奋勇前进,表现了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这幅画构图奔放而生动,色彩鲜明而沉郁,气氛热烈而激昂,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感人力量,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作品。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画中所描绘的是1204的4月12日,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所施的残暴罪行。画面上充满着各种暴行:到处是殴打、虐杀、掠夺和迫害;到处是老人的哀愁,孩子的哭叫,妇女的惨死;城市被烧毁,美丽的土地上乌云密布,硝烟弥漫。画面中心那不可一世的入侵者耀武扬威。战争的灾难笼罩着这个世界古都,悲苦的命运正在攫取人们的心灵。画中作为胜利者的佛兰德尔伯爵和丹德洛太守以及他们的随从们,虽然显出不可一世的神气,但也显示出疲倦、迟疑和忧虑的样子。悲剧性题材、富于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乱的环境,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希阿岛的屠杀》 《希阿岛的屠杀》 德拉克罗瓦在这里描绘了1822年土耳其侵略军在希阿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希腊平民的情景。这一暴行激怒了整个欧洲。《希阿岛的屠杀》,表明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与正义问题,是十分关注的。 在此画中,画家用浪漫主义惯用的象征手法,着重表现残暴的土耳其侵略者强加给希腊人民的惨无人道的灾难,它以前所未有的奔放不羁的艺术手法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描绘土耳其制造的种种惨不忍睹的场面,像这样尖锐的现实题材,如此热情豪放的笔触和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在当时的古典主义者的老眼光看来,简直是对绘画的致命打击,无怪乎连一度支持过他的格罗,看后也惊呼“这不是希奥岛的屠杀”,而是“绘画的屠杀”!历史证明,这是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在解放人们艺术思想方面的一次重大的革新,《希奥岛的屠杀》从此扬名。 《但丁之舟》 欧仁·德拉克罗瓦1822年创作的、取材于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画《但丁之舟》(又译《但丁和维吉尔》),画面上,头戴月桂花环的诗人维吉尔正引导他的伙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狱;船头,一围裹着长条蓝布的赤身男子为其摇橹。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几个被罚入地狱者紧紧抓住小船不放;其中还有一个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闪光。近看,那些飞溅的水花其实就是红绿互补色中黄色和白色的涂点。如此精练的手法,如此真实的效果,不能不令观者惊叹。艺术史家认为,《但丁之舟》的悲剧性感受是对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的缅怀,其所表现出来的画家的执拗个性则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国浪漫主义画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2] § 个人日记 德拉克罗瓦的日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1822年至1824年,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文字,更多的是无所顾忌的情感流露;第二部分是从1847年至1863年,这一时期的作者已成为公认的艺术大师。为了把自己的艺术经验和主张传播出去,他以日记体的形式撰写为日后出版所作的美术词典。 这部日记由于一些偶然的原因,才得以保留下来,在德拉克罗瓦死后30 年终于出版。正是这部日记存在,才使得德拉克罗瓦的坎坷的生活遭遇和珍贵的艺术思想保存到今天。 一位法国艺术家曾说:“德拉克罗瓦的画我倒不怎么欣赏,不过他写的回忆录却很出色,人们会在这方面记住他的。” § 爱国情怀 在法国大革命的多次反复中德拉克罗瓦坚定地站在共和主义一边。他用绘画做武器,为实现共和、争取民主和自由而战斗。《自由领导人民前进》,便是他这种理想的体现。在着手画这幅面的时候,他在给哥哥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我正着手画一幅现代题材的作品——《街垒战》 (即《自由领导人民前进》)。我虽然未能为祖国的自由而作战,但我至少要用绘画来为祖国争光!”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