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飞庙 |
释义 | § 庙宇简介 张飞庙张飞庙系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而修建,始建于蜀汉末期,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据传张飞在阆中被部将范疆张达暗害后,二人取其首级投奔东吴,行至云阳,闻说吴蜀讲和,便将其首级抛弃江中,为一渔翁捕鱼时打捞上岸,埋葬于飞凤山麓,世人在此立庙纪念,故有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之说。张飞大义大勇,为人民敬仰,历年来农历八月廿八其生辰各地群众纷纷前来举行祭祀民俗活动,颇具一定规模与影响。[1] § 整体搬迁 搬迁背景 因三峡工程建设,张飞庙作为库区唯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于2002年10月8日闭馆拆迁,溯江而上30公里,从原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搬迁至盘石镇龙安村,2003年7月19日“搬旧如旧”的新张飞庙正式开馆。“张飞”的搬迁经费及规格都堪称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 搬迁后的庙宇 迁建后的张飞庙与云阳新县城隔江相望,相映增辉。张飞庙整体西移了32公里,庙内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助风阁、杜鹃亭等,构成一组宏伟壮观、独具一格的古建筑群。庙外有许多上书“张”字大旗,迎风猎猎起舞。走入庙内,一楼入目皆为名人字画木刻。庙中不但建筑独特,收藏的书、画、雕、刻亦有“三绝”之誉:文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 § 结构布局 张飞庙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山座岩临江,山水园林与庙祠建筑浑然一体,相互衬托。 庙外 庙外黄桷梯道、石桥涧流、瀑潭藤萝、临溪茅亭、峻岩古木等景场,秀美清幽。 庙内 庙内结义楼、书画廊、正殿、助风阁、望云轩、杜鹃亭、听涛亭等古建筑,布局严谨、层迭错落、独具一格,既有北方建筑雄奇的气度,又有南方建筑俊秀的质韵,更有园林点染、竹木掩映、曲径通幽。因此张飞庙素有“巴蜀胜境”的美称。 § 主要建筑 张飞庙面江背山,依山取势,由一组匠心独运的古建筑群组成,气势宏伟壮丽。主要建筑有正殿、旁殿、结义楼、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和得月亭等7座。前5个建筑为纪念张飞庙而建,后两个建筑为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在此客居两年而建,是难得的文武合庙。[2] § 珍藏文物 张飞庙 张飞庙还收藏汉唐以来的石刻、木刻、字画六百余件及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其它文物千余件。尤其是字画碑刻,名家圣手,流派纷呈,各领风骚,不少为国内外所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木刻 其中以木刻颜真卿书《争座位帖》; 石刻 (1)石刻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大字长卷; (2)石刻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 (3)黄庭坚书《唐韩伯庸幽兰赋》; 诗文绘画 郑板桥书写的诗文和竹石、兰石绘画等最为著名。此外还有刘墉、张船山、竹禅、彭聚星龚睛碑、赵熙、郭尚元、张潮庸、刘贞安等人的木刻字画,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石碑 如汉《张表碑》、梁《天临碑》 、黄庭坚书《幽兰赋》、苏轼书《前后赤壁赋》、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等,因而早有“张祠金石,甲于蜀东”的说法。所以张飞庙又有“文藻胜地”之盛誉。 § 新庙看点 张飞庙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桓侯庙俗称张飞庙,它位于重庆市云阳县老县城长江南岸的飞凤山麓,是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三国蜀将张飞所建。相传最初建于三国,实物资料最早见于宋,元、明、清均有修葺和扩建,汇集了历代建筑之精华。三峡工程蓄水后,张飞庙所在位置淹没于水下。为保存这一重要人文景观,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元,把这一古建筑群整体搬迁到长江上游距老庙32公里处。新的张飞庙有三大看点: 奇特的建筑艺术 张飞庙是一组完美的古建筑群。这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庙宇,充分利用了三峡库区地形的高差变化,依山取势,坐岩临江,形成“品”字结构。云阳县文馆所所长陈源林告诉笔者,现存的张飞庙是经过历代整修留下来的,它基本上汇集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诸多朝代川东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结义楼、得月亭、正殿等10多处独具特色的古建筑汇集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山水立体画,有“巴蜀胜景”之美誉。 瑰丽的书法艺术 张飞庙内现存着大量的书法珍品。远至汉唐,近至明清,无数名人墨客在这里挥毫抒情,赋诗留联。现在馆内收藏的碑刻、楹联、匾额、字画等800多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在字画廊、碑室、助风阁、《出师表》展室等亭阁里,笔者看到琳琅满目的题刻汇集了各种书画珍品。它们或纵横磅礴、苍劲挺拔,或温润隽秀、绵里藏针。既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的手迹,还有岳飞泼墨挥毫的前后《出师表》,郑板桥清雅的竹、石、兰等,庙内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卷气。也正是这些,成就了张飞庙“文藻胜地”的地位。 深蕴的历史文化 张飞庙是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三国猛将张飞而修建的,里面用雕塑再现了张飞的英雄事迹。游客来到这里,不仅可以在解说员的娓娓道来中了解张飞耿直豪爽的性格,而且可以回顾悠久的三国文化和历史。陈源林告诉笔者,除此之外,新张飞庙还将建设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专门陈列云阳县境内出土的地下文物,包括从举世闻名的李家坝巴人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文物。 § 社会评价 庙前临江石壁上书有“江上风清”四个大字,字体雄劲秀逸。庙内塑有张飞像,珍藏有汉唐以来的大量诗文碑刻书画及其他文物数百件,多为稀世珍品。素有“三绝”(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镌刻绝世)之盛誉,号称“文藻胜地”、“巴渝一胜境”。由于张飞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较高价值,1980年被定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三峡库区内重庆市唯一全淹全迁的重点风景名胜古迹。近些年来,它更为世人瞩目,中央领导、专家学者、中外游客都慕名前来考察游览,成为长江沿线一处主要旅游热点。 § 相关信息 张飞简介 张飞庙张飞,字益德,东汉涿郡涿县人,故里在涿州城南张飞店(现名忠义店)。少时即与关羽共事刘备。曾在虎牢关与关羽、刘备一起迎战吕布。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葭萌关夜战马超,巴西大战张飞,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军。刘备入川以后拜为本骑将军,封西乡侯。公元二二一年为替二哥关羽报仇,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临行前,因鞭挞士卒被部将范疆、张达刺杀,死时只有五十五岁。 四川阆中张飞庙 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阆中市古城区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刘备平定益州后,派张飞为巴西太守,领军驻守阆中,达七年之久,为巩固蜀汉政权,保护阆中一方平安立下了汗马功劳。章武元年,为部将范彊、张达所杀,死后葬于阆中。“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以礼祀之,”自此之后,张桓侯祠屡废屡兴,历时一千七百余年。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筑群,占地六千六百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二千四百多平方米。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咸阳庙宇的误认 咸阳本无张飞庙,人们将忠显王祠误认了张飞庙.忠显王祠在老街南街,明朝初年建庙.当时庙门向南,从城墙开洞为门.明正德十三年(1518)上任的县令底蕴,为保安全而封了忠显王祠的南门改向北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与清道光七年(1828)两次修葺.忠显王是唐玄宗时将军张巡的封号.张巡原为真源(今河南祀县附近)县令.安禄山叛兵逼近,张巡不愿投降,招募了一千多壮士奋力抵抗.用草人借箭的办法解决了围困缺箭的危机,终退敌兵,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屡立战功,被封为忠显王.据《陕西通志》记:“王,敕封水神,邑人以城临岸,故祀焉。”昔日渭水经常泛滥,成为咸阳城一大隐患。张巡被封为水神,咸阳人禁庙祭祀借以镇渭,以保咸阳无虞。这便是建忠显王祠的起因。因〈三国演义〉小说广为流传,张飞之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名声远大于了张巡。据说在清末重修忠显王祠时,因无知或是其它原因,在祠内塑立了张飞及其儿子张苞的塑像,有制作了一条有大有长的张飞鞭。从此以后,忠显王祠便成了张飞庙,老百姓尊称其为“张飞庙”,并由此引出了不少关于张飞鞭镇住渭水泛滥的传说故事,“水淹咸阳,有我老张一面承当”,其实这些都是老百姓希望治理渭水的美好愿望的寄托。张飞乃三国时蜀国大将,被刘备封为“阆中王”(阆中,县名,在今四川省北部),与“忠显王”乃风马牛不相及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