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政事堂
释义   唐宋时期宰相议事的地方。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

唐初﹐为了便于宰相集议军国大事﹐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他们是“当然宰相”。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唐中宗即位﹐中书令裴炎以中书负责草拟诏令为由﹐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至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堂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但其后仍有称为中书政事堂或中书都堂。后晋时﹐又曾改名为政事厅。

“中书门下”虽设在中书省内﹐但自成为一个机构﹐为了便于处理政务﹐政事堂后分列五房﹕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以分理众事﹐供职者称为堂后官﹐虽都是吏员﹐但地位极为重要。

北宋前期沿唐制﹐以政事堂为宰相﹑参知政事议事办公处。正式名称为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俗称都堂或中书都堂﹐通常称为政事堂﹐设于禁中。政事堂囊括门下﹑中书和尚书三省的大部或主要职权﹐是最高行政机构。

政事堂下设舍人院﹐有知制诰或直舍人院﹐负责撰拟诏旨。还设孔目﹑吏﹑户﹑兵礼和刑等五房﹐分曹处理事务。设堂后官十五人﹐分主五房﹔淳化四年(993)减为六人﹐内一人任都提点五房公事﹐总领五房﹐余五人各分主一房。熙宁三年(1070)设检正五房公事(都检正)﹐位在提点五房公事之上﹐各房设检正公事二人﹐位在各提点公事之上。

元丰改制﹐中书所辖职事﹐分属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宰相﹑执政的议事办公处﹐仍设在原政事堂正厅﹐改称三省都堂﹐通常只称为都堂。此后宰﹑执的办公处设于尚书省的都堂﹐有时也称之为中书或政事堂。

元﹑明﹑清三朝﹐不再设政事堂。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于1914年5月3日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以国务总理为国务卿﹐从而废除责任内阁制(见内阁)﹐使政事堂成为总统府的办事机构。1916年5月8日﹐袁世凯又改政事堂为国务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