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彼得·威尔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彼得•威尔姓名:彼得•威尔 性别:男 出生地点:澳大利亚悉尼 出生日期:1944年8月21日 星座:狮子座 国籍:澳大利亚 职业:导演 § 个人经历 彼得· 威尔彼得· 威尔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悉尼,父亲是一位房地产经纪人。他也曾尝试过他父亲的行当,不久便踏上了欧洲之旅。回到澳洲以后,他在联邦电影组(Commonwealth Film Unit)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是在这里他学会了拍摄记录片和教育片。1971年,威尔执导了他的处女作《Three to Go》,但是影片并没有受到观众和影评家的关注。 1974年,他又拍摄了他的第二部影片《吃掉巴黎的车》(The Cars That Ate Paris),这部灰色调的喜剧/惊悚片引起了人们普遍的关注。随后一年他又推出了他的第三部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悬岩上的野餐》(Picnic at Hanging Rock),这部影片为他带来了更大的成功。影片讲述了几个女中学生在澳大利亚内陆深处失踪的故事,这部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并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 1981年的《加里波底》(Gallipoli)使威尔首次斐声国际影坛,也为他赢得了澳大利亚电影协会(Australian Film Institute)最佳导演奖。彼得•威尔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在片中饰演两个开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作战的朋友之一,该片受到了国际影评家们的一致赞誉,也确立了威尔在国际影坛的地位。第二年,他推出了影片《灾难岁月》(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并再次请吉布森担纲主演。《灾难岁月》以1965年印尼苏加诺(Sukarno) 统治集团被推翻时期发生的一段浪漫恋情为背景,影片参加了戛纳电影节的角逐。对威尔来说,该片也为他带来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1985年威尔携《证人》(Witness)登陆美国。《证人》讲述了一名受伤的费城警察(哈里森-福特主演,Harrison Ford)在一个阿们宗派家庭里疗伤期间,亲眼目睹的文化冲突的故事。影片向人们展示了哈里森除了能在那些高成本制作的动作片中一展风采,也有能力演好其它角色;威尔也因为此片而首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随后威尔再次与哈里森合作,1986年推出了《蚊子海岸》(The Mosquito Coast),该片系根据保罗·索鲁(Paul Theroux)的小说改编而成,但没有前一部影片叫座。 彼得•威尔1989年,威尔以《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再次重拳出击。正如《证人》让哈里森-福特再展雄风一样,《死亡诗社》也让该片的主演罗宾·威廉斯(Robin Williams)迅速窜红,并让威尔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以及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的奖项,该片也是反映青少年心理问题影片的代表作。随后,威尔又执导了另一部影片《绿卡》(Green Card),进行了另一种风格的探索。该片为威尔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该片情节稍嫌繁琐且内容偏题,最多只能算是一部闹剧。 1993年威尔推出的《无畏》(Fearless)被证明是一部失败之作,片中杰夫-布里奇斯(Jeff Bridges) 扮演一位空难幸存者,他一直试图摆脱内心恐惧,过上正常的生活。 1998年,威尔执导了《楚门的世界》(The Truman Show),在这部影片中金-凯瑞首次担纲主演,浑然不觉中他成了一部肥皂剧的主角,他的生活被电视台转播,而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为安排的。这部黑色幽默的超现实主义影片向人们展示了我们周围的这个世界正被媒体侵蚀着。影片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威尔也因此片而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并获得许多其它荣誉。2003年的《怒海争锋》也获得好评。 § 作品集 2003 《怒海争锋》 1998 《楚门的世界》 1993 《无畏》 1990 《绿卡》 1989 《死亡诗社》 1986 《蚊子海岸》 1985 《证人》 1982 《危情年代》 1981 《加里波底》 1979 《ThePlumer》 1977 《TheLastWave》 1975 《悬崖上的野餐》 1974 《TheCarsThatAteParis》 1971 《ThreetoGo》 § 作品相关海报 《楚门的世界》《加里波底》 《绿卡》《怒海争锋》 《死亡诗社》《蚊子海岸》 《无畏》《证人》 § 相关链接 1 http://www.mtime.com/person/897339/filmographies/ 2 http://www.mtime.com/person/897339/details.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