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尚志钧 |
释义 | § 生平概况 全椒县尚志钧,1918年2月14日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5岁入私塾,14岁以同等学历进入全椒县西门宝林寺小学,1934年,毕业后考入全椒县立初级中学,1937年,考入安徽省芜湖第七中学(今芜湖一中)。因“七七”事变,上海等地相继沦陷,芜湖七中亦随之解散。尚志钧返回全椒,不久,全椒亦沦陷,他和许多流亡学生一道,长途跋涉来到安徽至德第四临时中学读书,后随该校西迁到湖南洪江,读完高中。1940年,考入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毕业后在合川麻醉药品经理处及国立第一制药厂任职。1945年,返回安徽,在安徽合肥省卫生处任职。在卫生处任职期间,是尚志钧立志专攻本草文献的重要时期。当时因派别关系,他无具体事可做,因此有时间读书,而且经常返回全椒,同他的族兄尚启东(当地的名老中医)交往。尚启东爱好中医古籍的研究,在繁忙的诊务之余,仍从事中医古籍的整理工作。由于尚志钧多年来酷爱本草,恰好遇到亦喜爱研究中医古籍的尚启东,两人志同道合,谈得十分投机。于是,他们商定分头从事中医药古籍的整理研究,尚启东以中医古籍为主,尚志钧则以本草文献为主。 尚志钧原是学西药的,做学生时就很想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中药。由于毕业后得不到实验研究的机会,他只好转向本草文献的研究。从1945年起,尚志钧一有空就到图书馆借阅有关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著作,获得了很多辑校方面的知识。他清醒地意识到,从事本草辑佚的研究,除具备药学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训诂学、目录学、校雠学等。因此,他用了2年多的时间阅读有关跨学科的书籍,这就为他研究本草文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尚志钧在济南白求恩医学院任教。1950年,回安徽省芜湖参与筹办卫生训练班,该班即芜湖中级卫生技术学校(芜湖卫生学校的前身),1958年,改为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0年,更名皖南医学院。除1958年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举办的中药研究班进修两年外,尚志钧一直在该校从事教学、临床和本草文献研究工作。1979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为教授。曾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委员,现任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光明函授大学顾问、 《基层中药》主编、 《安徽中药志》编委等职。 § 辑复《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尚志钧从1947年便开始了《新修本草》的辑校工作,起初以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底本,花了几年心血,行将完成之时,他才领悟到李时珍所引的资料是从《证类本草》转录的,非但不是最原始的资料,其中错误也很多。于是,他断然推翻前稿,又从头做起。经过几年的挥蚊呵冻,终于在1958年完成了初稿。旋借赴北京进修之便,他又苦读北京图书馆及赵燏黄先生的善本本草藏书,并不断得到陈邦贤、范行准、赵燏黄诸先生的审阅与指导。最后,他接受范行准先生的建议,以卷子本作为辑佚的底本,重新作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该书还列入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计划。1962年,因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新修本草》书稿也和许多建设工程一样被迫下马,但同年即由芜湖医专油印出版,范行准先生为之作序。与此同时,还油印了《吴普本草》 、 《本草经集注》 、 《新修本草论文集》 。其中《新修本草》于1981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吴普本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 《新修本草》的辑成对国内外本草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诚如范行准先生1962年为该书作序云:“我们知道从事重辑《新修本草》者,中外不止一家,而俱未能问世,今尚先生竟能着其先鞭,使1300年前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的原貌,灿然复见于世,是值得我们庆幸的一件事。”1981年,第二期《中医杂志》对尚辑本评论说:“近30年来,尚志钧完成了《新修本草》……等辑佚工作,其中特别是《新修本草》,这一具有世界第一部药典性质的重要本草能够在中国辑成,使之复见于世,可谓本草文献整理中一大成就。” 1990年9月,《新修本草》辑复本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中医药博览会上展出,受到了医药界专家们的普遍关注和赞誉。正如“安徽厅简介”所说的:“尚志钧教授钩沉辑复《唐•新修本草》等18种本草文献,饮誉海内外。” § 陶弘景著述 《名医别录》《新修本草》1958年辑复完成后,尚志钧接着对陶弘景的医药著述进行研究,如《本草经集注》、 《名医别录》 、 《肘后百一方》等。恰好这时卫生部举办中药研究班,尚志钧被派遣去进修。1958—1960年,尚志钧在北京读书收获颇丰,不仅得阅善本、孤本,而且拜访了多位专家学者。他不断地手抄笔录,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全面、系统地核实了一些文献记载,建立了本草书籍、本草人物及单味药物三个系统的7200余张卡片档案,构成辑佚医药方的一个联络网图。从此以后,凡在辑校时碰到的问题,他都能旁征博引,上下贯通,由源及流地加以整理和解决。 在本草文献的源流上,尚志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宋以前的本草文献上,以此为突破口,上溯下引,追根问底,查清当时药物运用的概况。他首先将《名医别录》整理出来,然后着手研究未收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药物。他发现《肘后方》一书有大量佚方散存在《千金方》 、 《外台秘要》 、 《医心方》和《太平御览》等书,就把这些佚方收集起来,加入现存的《肘后方》中,整理成《补辑肘后方》 。由于尚志钧对陶弘景的著述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使过去未弄清的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例如,他经过一番翔实的考证后认为,在陶弘影以前,中国本草书只有多种《本草经》 ,并无《名医别录》存在,《名医别录》定型的书是由陶弘景集录;现行各种《本草经》辑本的文字皆出自陶弘景之手。 § 整理本草文献 皖南医学院1970年,皖南医学院附属戈矶山医院恢复,尚志钧分在中医科。这时,他想到过去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从各地搜集的资料,如不加以整理,那就等于白白浪费了。他决心坚持下去,利用业余时间来继续整理,到1973年整理出《本草拾遗》 。 尚志钧由于长期艰苦的工作,睡眠一直不足,身体终于累垮了。他血压持续高而不降,头昏眼花,到1974年,不但不能进行整理研究,连上班也困难了,最终卧床不起。当时,他十分痛苦,以为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了。但经过一年多的休息、治疗,尚志钧的身体逐渐好转,他又萌发了整理资料的念头。将丢失的《名医别录》稿子重新抄写一份,1977年,由皖南医学院油印发行。正好这时外地一友人告诉他见到了丢失的《名医别录》清稿,但已换上别人的名字。此稿经有关部门调查后追回,并于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其后,尚志钧于1978年整理出《神农本草经校点》及其文献的研究,1981年,由皖南医学院铅印出版。1980年,整理出《山海经植物药考释》 ,1981年,整理出《日华子本草》 ,1982年,整理出《药性论》 、 《海药本草》 ,1983年,整理出《雷公炮炙论》 、 《本草图经》 。1983年,皖南医学院油印出版了这批整理好的稿件。1985年,整理出《诗经药物考释》 ,1987年,整理出《雷公药对》 (1990年由皖南医学院油印出版),1988年,整理出《本草文献概论》 ,1989年,整理出《开宝本草》 。1990年,编成《历代中药文献精华》 ,现在正在进行《政和本草》的校点工作。 《证类本草》尚志钧经过几十年的顽强奋斗,将失传或残缺的古代医药典籍钩沉辑复,还其历史本来面目,为今后的医药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完整的文献资料。他所辑复的每一部书、每一条目,均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注明文献出处,如辑校《新修本草》所出的校注即达6663条之多,可备读者查阅。 尚志钧通过对大量本草文献的整理研究,搞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如:关于《本经》载药365种的问题,他认为《本经》药数原非365种,是道家陶弘景为附和一年之中有365天,而将原来的369种改订为365种的。他还认为《本草纲目》卷二所载《本经》药物目录,是后人从《证类本草》中的白字《本经》药物目次改编而成。 § 生活简朴 《新民晚报》只有书癖的尚志钧别无任何嗜好,他的收入除家庭开支外,大部分都用来购书、订杂志、买稿纸、付抄写费。由于他在西医院校工作,所研究的课题不对口,故难以申请到科研经费。油印的书稿,有的是向学院会计室贷款印的,但油印书稿不好卖,无法收回工本费。 多年来,尚志钧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本草文献的,所积累的大量资料是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从各图书馆搜集的。他从外地查到的资料,也都是回家以后开夜车整理出来的,晚上很少在12点钟以前睡觉。只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才被迫停止研究。 尚志钧的生活极为简朴。1989年7月13日, 《新民晚报》第六版,在“出书前的惶感”标题下这样报道:“安徽有一位研究唐代本草专家,可谓皓首穷经,一生钻在故纸堆里。……我教研室有一位青年教师,去年去合肥开会,顺道访问这位学者,他家除了书外,四壁萧然,什么‘机’(指家用高档电器)也没有。”此文确实是尚志钧的真实写照。 § 人物简历 1918年2月14日 生于安徽省全椒县。 1940—1944年 重庆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现中国药科大学)学习。 1944—1945年 在合川麻醉药品经理处及国立第一制药厂任职。 1945—1949年 在安徽合肥省卫生处任职。 19的—1950年 任济南白求恩医学院药剂科教师。 1950—1958年 任芜湖卫生学校药剂科教师。 1958—1960年 在卫生部中药研究班进修。 1960—1979年 任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0年,改为皖南医学院)讲师。 1979年— 任皖南医学院副教授、教授。 1984年一 任安徽省中医学会理事。 1986—1991年 任中国药学会药学史分科学会委员。 § 主要论著 1 尚志钧.中国最早的药典《唐本草》.医史与保健组织.1957,(4):275. 2 尚志钧.《吴普本草》的研究.哈尔滨中医,1960,(3):71. 3 尚志钧.《唐本草》目录的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2):158. 4 尚志钧辑校.新修本草.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 5 尚志钧,《日华子本草》成书年代的探讨.中华医史杂志,1982,12(2):114. 6 尚志钧.诸家辑本《神农本草经》皆出于《证类本草》白字.江苏中医杂志,1982,3(2)38. 7 尚志钧.《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原出于陶弘景之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2(4):39—41. 8 尚志钧.《嘉佑本草》概述.皖南医学院学报,1983,2(2):65—66. 9 尚志钧辑校.《补辑肘后方》.第一版.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3. 10 尚志钧. 《蜀本草》的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983,13(4):237—239. 11 尚志钧.《本草纲目》所题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质疑.中华医史杂志.1984,14(1):58. 12 尚志钧.寇宗奭和《本草衍义》.中华医史杂志,1984,14(3):146—149. 13 尚志钧.《名医别录》作者的讨论.中华医史杂志,1985,15(2):112—116. 14 尚志钧.《雷公药对》考略.江苏中医杂志,1985,6(11):39—40. 15 尚志钧.《海药本草》成书年代考.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2):40—41. 16 尚志钧.敦煌出土《本草经集注序录》的考察.中国医药学报,1986,(2):40—41. 17 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18 尚志钧辑校.《吴普本草》.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9 尚志钧.本草拾遗的研探.皖南医学院学报,1987,6(3):224—226. 20 尚志钧.敦煌本《本草经集注序录》和《证类本草》引陶隐居序的考察.中华医史杂志,1988,18(2):124—126. 21 尚志钧.商务影印《政和本草》错简例.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2):46. 22 尚志钧.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药物合并和分条的讨论.中药通报,1988,13(11):55—57. 23 尚志钧.论《吴普本草》和《本草经集注》之关系.中华医史杂志,1989,19(2):125—127. 24 尚志钧,林乾良,郑金生.历代中药文献精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5 尚志钧.脏腑病因条辨.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 26 尚志钧.《名医别录》考.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0,13(3):36—37. 27 尚志钧.《本草图经》的考察.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3):51—54. 28 尚志钧.《本草纲目》标注《本经》药物总数的讨论.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0,9(4):52—55. 29 尚志钧辑校.雷公炮炙论.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1.[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