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开平碉楼与村落
释义

§ 兴起

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 蚬冈镇儒兴村孔捷楼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当时县内较大的土匪有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诸帮,他们四处劫掠,制造了无数惨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

§ 类别

开平碉楼与村落

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1)钢筋水泥楼

这种楼多建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华侨吸收世界各国建筑不同特点设计建造的。整座碉楼的用料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建成之后,极为坚固耐用,但由于当时的建筑材料靠国外进口,造价较高,为节省材料,也有的在内面的楼层用木阁组成。

(2)青砖楼

塘口镇宝树楼青砖碉楼包括内泥外青砖、内水泥外青砖和青砖砌筑3种。内泥外青砖。这种碉楼,实际上就是上面说的泥砖楼,不过,它在泥墙外表镶上一层青砖,这样,不但美观,而且可以延长碉楼的使用寿命。内水泥外青砖。这种碉楼的墙,表面看上去是青砖建筑,其实是里、外青砖包皮,中间用少量钢筋和水泥,使楼较为坚固,但又比全部用钢筋水泥省钱,且保持美观的特点。青砖楼。全部用青砖砌成,比较经济、美观、耐用,适应南方雨水多的特点。

(3)泥楼

包括泥砖楼和黄泥夯筑楼两种。泥砖楼是将泥做成一个个泥砖晒干后用作建筑材料。为了延长泥砖的使用寿命,工匠们在建筑泥楼时,往往在泥砖墙外面,抹上一层灰沙或水泥,用以防御雨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和加固的作用。黄泥夯筑的碉楼是用黄泥、石灰、砂、红糖按比例混合拌成作为原料,然 后用两块大木板夯筑成墙。这样夯筑而成的黄泥墙,一般有1尺多厚,其坚固程度可与钢筋水泥墙相比。

(4)石楼

即用山石或鹅卵石作建筑材料,外形粗糙,矮小,却坚固耐用,这种碉楼数量极少,主要分布在大沙等山区。 开平碉楼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更是千姿百态,让人叹为观止。有中国传统硬山顶式、悬山顶式,也有国外(特别是欧洲大陆)不同时期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如哥特式、罗马式等等。而大多数碉楼既有这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又有那个。他认为,在碉楼的总体造型、建筑构件和表现手法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风格熔为一体;而西方建筑风格又有多种类型,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兰的叶形券拱和铁雕、哥特时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艺运动的装饰手法以及工业派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等等,都融进了开平的乡土建筑之中,它不单纯是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某一地域建筑艺术的引进。这就是我们无法将开平碉楼和民居具体归入某种西方建筑风格的原因所在,准确地讲它应该是中外多种建筑风格“碎片”的组合,多种建筑类型相互交融的产物。中国领土上西洋特色的建筑,大都是洋人用坚船利炮“打”进来的,带有西方殖民者硬性移植的色彩;而开平碉楼,却充分体现了华侨主动吸取外国先进文化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千辛万苦建成的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国家的艺术特点,很难具体界定。北京大学博士后张国雄先生在《开平碉楼与民居》一文中对此作了精辟的阐述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不经意地便创造出一种绝世艺术,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开平碉楼尽管在用材、建筑、装饰形式上各有差异,但碉楼门窗窄小,铁门钢窗,顶层四边均设有枪眼,这是共同的特色。枪眼大体上都开成长方型或“T”字型的,有的碉楼更是在顶层四角建有突出楼体的“燕子窝”,从“燕子窝”的枪眼居高临下便可以对碉楼的上下左右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楼顶层多设有了望台,不少还设有枪械、火炮、石块、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患装置,这便使良民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很好的保护。

§ 历史作用

(一)避盗防涝

塘口新开里月波楼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非此则牛猪谷米不能保存,妇人孺子不能安睡,故合数家或数十家建一楼”(《开平县志》卷二十三)事实上,碉楼 建成后,确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特别是匪劫 赤坎中学那次,在鹰村碉楼探照灯掩射配合下,“乡团堵截擒谭钦及匪徒十一人,置于法,人心大快”(《开平县志》卷二十二),此事在县内及海外侨胞中产生极大影响。

(二)抗日据点

开平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开辟四邑直通两阳之捷径——由新会、江门出广州,连结成一条由南路向广州撤退之交通线,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赤坎镇腾蛟村的南楼最为出名。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南临潭江,北靠东 龙公路,扼三埠至赤坎水陆交通之要冲,地势险要。1912年,司徒氏人为防盗贼而建此楼。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1945年7月16日,日寇为了打通南路干线以便撤退,从三埠分兵三路直扑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 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7日赤坎沦陷。是日晚, 日军从陆路包围南楼。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又无援军, 自卫队部分队员在激战中突围出去,留下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炳等7名队员坚守南楼,战斗7天7夜,重创日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勇士把枪支砸毁,在墙上写下遗言:誓与南楼共存亡。日军久攻不下,调来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行轰击,但因楼房坚固,不能奏效。最后,灭绝人性的日寇向南楼施放了毒气弹,七壮士昏厥后被捕,敌人把他们押赴赤坎司徒氏图书馆的日军大本营,施以酷刑后残暴杀害,并将烈士遗体斩成数段抛入江中。抗战胜利后,开平人民在赤坎镇召开追悼大会,开、恩、台、新四邑3万多人参加了大会,足见烈士的英勇事迹深得人心。

(三)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

开平境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二四年,经过共产党员关仲的艰苦工作,开平第一个农民协会——百合虾边农民协会宣告成立,关以文被选为农会会长,他经常利用自己的碉楼“适楼”与委员们研究农会事务,开展各项活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八日,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在塘口区以敬乡庆民里谢创家的碉楼“中山楼”开会宣告成立。谢创被推选为特支书记,会上,确定以抗日救亡为中心,领导开平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使开平革命斗争进入新的阶段。“中山楼”是谢创同志的父亲谢永珩先生于一九一二年兴建,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山楼”一度是开平党组织的重要活动中心,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区工委、县委和中共四邑工委、广东省西南特委等领导机关均曾在“中山楼”设立,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这个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开平人民,特别是华侨、港澳同胞以及他们的家属,对碉楼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 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一)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 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注在碉楼上。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建筑,本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侨乡人民在建造这数千座碉楼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便创造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开平碉楼是外国建筑艺术大规模移植中国乡村的集中展示和杰出代表 在开平碉楼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 塘口镇自力村碉楼群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 劵 拱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 劵 拱,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 17 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像这样多种风格多种类型的外国建筑艺术植根在中国乡村并完好地保存下来,开平碉楼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载体,十分珍贵,它成为了中国乡土建筑中一道独特的景观,是一个首创。

(三)开平碉楼最典型的代表了中国华侨文化的特质 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是其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势必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乡土建筑在乡村很少,主要在县镇有所表现,但开平举目皆是,随便走到一座碉楼和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完全可以说,开平碉楼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四) 开平碉楼是世界先进建筑技术广泛引入中国乡村民间建筑的先锋 近代中国城镇建筑已经大量采用了国外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开平碉楼作为一种乡土建筑也大量使用了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钢筋混凝土的结构改变了以秦砖汉瓦为主的传统建筑技法,这为更好地发挥它的使用功能,同时又注意形式的变化和美感创造了条件。开平既是华侨之乡又是建筑之乡,在 20 世纪早期就有大批人在境内外从事建筑业,发展到现在已拥有 50 余家建筑公司 8 万多建筑从业者。开平的华侨和工匠较早地掌握了西方的建筑构件和建筑艺术,他们是西方先进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引进者。正因为有了他们,才使开平碉楼为丰富中国乡土建筑的内涵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开平碉楼寄寓了侨乡人民的传统环境意识和风水观念,是规划、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理念的优美结合 碉楼这种单体建筑,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与成片的民居相结合,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从民居到碉楼由低到高的过渡,表达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开平碉楼是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

§ 保护与开发

开平市的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清楚的认识到,碉楼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碉楼资源进行保护和挖掘,对于研究华侨史和建筑艺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和开展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为此,历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

1983年,组织了一次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其中对碉楼进行了重点的调查,积累了一批宝贵的资料。县华侨博 蚬岗镇南兴里斜楼物馆编印了《开平县文物志》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用专节对碉楼进行了介绍。

1983年3月,开平县人民政府公布南楼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

1994年12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中山楼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3月,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兴建南楼纪念公园,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南楼进行修葺,另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等景致,把它建成风景迷人的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2000年11月,开平市人民政府公布所有经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在册的碉楼为开平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为进一步保护、开发和宣传碉楼资源,开平市成立了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从各有关部门抽出精兵强将专职开展碉楼保护和申报工作,如今,全市性的碉楼普查、立法保护、整体规划、勘察测绘、环境整治、专家咨询、文本撰写等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 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2年7月1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96次常务会议通过《广东省开平碉楼保护管理规定,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 分布及其特征

碉楼和民居本是两种不同的建筑类型。居住之处称为住宅,是先民息止之所,也是人类最原初的、最大量的建筑类型。碉楼则为具有防御功能的军事建筑。

中国古代文献对碉楼这种建筑最早加以记载的是《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冉夷駹者,武帝所开。元鼎六年,以为汶山郡(今四川西北茂坟羌族自治县)。……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这里说的“邛笼”是目前所见对碉楼建筑最早的称呼[1]。

在文明早期,人们以氏族为单位组织生活、生产并共同抵御外地入侵。这时候出现的是“依山据险,屯聚相保”的聚落联防形式,并且防御性的单独碉楼在碉楼与村寨关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氏族社会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家族社会形态。碉楼随之发展的更深层次则是碉楼与居住空间在空间上结合,这形成了在村落整体防御之外家庭的第二道防御屏障。

碉楼和住宅紧靠在一起,并以门、墙、廊、道、梁柱等结构与住宅统为一体,于是带来了碉楼和民居之间从平面关系到空间组合的相互衔接、渗透、融会的变化。事实上,中国各地的碉楼绝大部分是与院落连在一起,与院墙组合为一个防御体系,是整个院落或围屋的附属性建筑。这样就出现另一类空间形态,即碉楼民居,也即《蜀中广记·风俗记》所载的“碉巢”。

从地理上看,碉楼民居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川西北的羌藏少数民族地区、四川盆地汉族地区、赣南和闽粤客家地区以及广东五邑地区。我们主要从各地碉楼民居形成的文化背景、建筑形制、聚落特征诸方面做一简述,目的在从历史文化的流变上分析它们间的异同之处。

§ 旅游路线

上午8:45于佛开高速塘口出口(全程走陆路)路线上午9:00自力村(参观60分钟)

自力村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典型代表,村落里错落有致、布局和谐地矗立着十五座风格各异、造型独特的碉楼,这些碉楼一般以创建人的名字或其意愿而命名。楼身高大,带有明显的外国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也有混合式。早些日子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对自力村进行了现场直播,向世人展示了开平碉楼的迷人风貌。自力村的十五座碉楼建筑精美,保存完好,四周荷塘瓜地,菜园果树,中有阡陌小路相通,走在石板铺砌的小路上,望着历经沧桑的碉楼群,像一下子回到了一百年前。

上午10:10立园(午餐60分钟,参观80分钟)

立园于2002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由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历时十载始初步建成,既有苏州园林建筑风格,又综合了欧美别墅建筑的西洋情调。该园分三部分,各以人工河或围墙隔开,自成一体,又以桥亭回廊相通,互相联系,园内曲径连廊、亭台楼榭,精美别致。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布局幽雅,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可称是中国华侨园林一绝,难怪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亨利博士参观立园后发出“这是开平传统文化的光辉典范,它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赞叹!

在立园内的酒楼用膳,可品尝开平特色乡间美食,如赤坎豆腐角、干炒牛栏糍、水瓜芋仔煲。

下午1:30赤坎古镇(含欧陆风情街、影视城,参观45分钟)

赤坎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街景,纯朴的民风,独特的西洋建筑楼房与小舟、石拱桥、骑楼、木阁、双层瓦顶,呈岭南集市“小广州”的特色。沿潭江北岸河畔东段的红楼(开平一中),司徒氏通俗图书馆和堤西畔的关族图书馆,这些红墙绿瓦、庭院钟楼、秀花名竹、具有欧美格调的公用文化设置,成为赤坎侨乡文化的一景,起着倡导文化、发展科技的巨大作用,真实见证大时代的历史变迁。赤坎影视城:赤坎曾是香港电影《醉拳II》、央视《香港的故事》的主要拍摄基地,也是凤凰卫视《寻找远去的家园》拍摄的第一站。赤坎三家巷影视城占地总面积6000平方米,整个场景的建筑都是按上个世纪20年代的广州西关侨务建筑风格而设计建造的。影视城不仅有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雕花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将西方著名的浮雕艺术兼而收之,它的整个外景还与赤坎古镇有名的欧陆风情街等的特色旅游观关街很巧妙融为了一体。

下午2:45马降龙碉楼群(参观60分钟)

马降龙村被评为"广东最美的乡村"。它背靠百足山,面临潭江,村庄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生态环境十分优美,村后茂密的竹丛中掩映着13座碉楼和庐,与周围民居、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竹林里穿行,翠竹扑面,绿林如荫,鸟语花香,里间有“世外桃园”种着上百棵杨桃树,虽有近百年,却依然枝叶繁茂,生机勃勃,一派兴旺景象。

下午4:30赤水香江温泉

香江温泉位于开平市赤水镇,四面环山,林木苍翠,空气清新。度假区内设有多功能池60多个。温泉水是罕有的偏硅酸型温矿泉,经地矿部门检测该温泉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无论是炎炎盛夏,还是严寒季节都能带给人们怡情欢乐,尽情放飞心神。香江温泉令每一位宾客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人性关怀和真正的享受,是旅游、度假、商务洽谈、休闲娱乐的胜地。

§ 旅游交通

开平旅游地图到达

开平市水陆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与325国道横贯全境地,从广州乘坐客车或自驾车到开平车程约1小时20分。国家一级口岸——三埠港每天有2艘豪华客轮往返香港的,4小时可达目的地,开平至香港:每天13:30开出。广东省汽车站(广州火车站旁)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6:30,尾班:晚上7:30,每隔35分钟一班;广州中山八路汽车站至开平客车,头班:上午6:30,尾班:晚上8:30,每隔35分钟一班。

开平市内交通

(1)市区主要街道有公交车,1-7站1.5元,8站以上2元。

(2)全市共有4家出租车公司,分别为大众汽车出租有限公司、捷安汽车出租有限公司、三埠港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和开平206汽车出租有限公司,共有出租车200余辆。出租车起表价6元(2公里),超2公里每500米加1.2元。召唤出租车时须注意该路段是否禁止上下客,在主要街道或宾馆、酒店门口比较容易召出租车,此外也可通过拨打服务热线的方式召唤出租车。各出租车公司服务热线,大众:0750—2228222,捷安:0750—2227666,三埠港:0750—2266666,开平206:0750—2366222。

(3)经过各著名碉楼、民居景点班车频密,义祠至马冈班车经过:立园、自力村村落群;义祠至金鸡班车经过:马降龙村落群。

§ 开平特产

开平广合腐乳开平广合腐乳采用优质黄豆为主要原料,再配以各种传统辅料腌制而成,既是家庭佐餐佳品,也是茶楼、酒家、饭店烹调的绝好配料,具有色泽金黄、咸淡适口、鲜香嫩滑,入口即化等特点。产品曾多次获国家金奖,遍销全国各地,并出口至美国、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金山火蒜于清光绪年间首先在水口书厦的青龙里种植,后逐渐流传到寺前、新屋、金山大面积种植,成为开平主要出口农产品,由于在金山码头大量出口,所以称为“金山火蒜”。特点为肉质瓷白、厚实、含油量高,味道浓郁,胶质丰富,切面为珠样脉状体。

水口白菜是开平市水口镇著名传统特优产品,已有300多年历史,其特点是:矮脚、茎肥、菜叶呈匙羹状,茎白叶色深绿,形似花瓶、叶绿素、维生素含量丰富,清甜爽口。水口白菜干除内销外,还出口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水口白菜是是在变异的白菜中通过筛选、提纯,自留种子繁育的。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种易管,产量较高。

陂头桂味荔枝陂头桂味荔枝产于马冈镇陂头嘴村,为加拿大华侨吴文玺于1915年由增城移植。特点为果肉厚脆,有桂花香味,近果肩有墨绿色斑块,故称为鸭头绿桂味。不少华侨,港、澳同胞都喜好组团到陂头嘴啖荔枝,陂头嘴桂味荔枝在省、港、澳一带均享有盛名。

联竹果蔗产于沙冈街道办事处联竹,是开平著名特产。联竹一带地临潭江,土质肥沃。百多年前,这里的乡民培植出一种外形修长,蔗节肥大,皮色浅黄的甘蔗品种,称为腊蔗。后因这种甘蔗极具水果鲜甜味道,又有清凉不上火的特点,所以被俗称为“果蔗”。果蔗一般每年2至3月份种,12月份收成,现联竹一带的村民几乎家家有蔗田,每户都要种植1—2亩果蔗,五邑各地市场上的果蔗,联竹果蔗就占了近一半。

原名土瓜,又名沙葛,因产干金鸡镇而得名,是开平名土特产。金鸡番葛自1891年起即有种植的历史,具有皮薄、色白、甜脆、汁足、口感滑爽等特点,既可生食也可熟食,以熟食味道最佳。金鸡番葛每年都会引来大量客商前来采购,其中以添田村和高西村一带产量最丰,且品质也较为出众。

§ 相关条目

世界遗产  广东  华侨

§ 参考资料

http://www.kaiping.gov.cn/kpdiaolou/index.asp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