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曼子
释义

§ 简介

巴曼子  巴曼子是遥远古巴国流传至今的唯一英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巴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他的人格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已经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 概述

巴曼子是东周末期巴国的将军,临江城(今万县市忠县)人。在东周末期,有一年巴国发生内乱,巴国国君惊慌失措,无奈只好向强大的邻邦楚国求救。答应平息内乱后,愿意割让包括忠州在内的三个城池作为谢礼,结果楚国派兵很快为巴国平息了内乱。

不久,楚国使臣到忠州来要城时,驻守忠州城的巴曼子将军,不忍心让百姓改巴姓楚。他对楚使说:"我们把全城珠宝献给楚王,保留忠州等三个城池。"楚使不敢作主,回国向楚王禀报,巴曼子也派使臣同往。楚王一听,怒发冲冠:"不行!决不能更改!若不献出三城,我要派兵征讨。那时,玉石俱焚,休怪我无情无义!"

巴国使臣同楚使回到忠州,向巴曼子表达了楚王意见,全城军民怒火万丈,不愿割城,愿意拼死保卫忠州。巴曼子想:同意割城,自己会成千古罪人;如果不割城,楚王大兵压境,巴国势单力薄,抗敌犹如以卵击石,自己身为将军,既不能为国分忧,又不能为民解难,真是惭愧万分。

最后,他决心以一死报效国家,解救满城百姓,这既可取信于楚国,又可振救百姓乡亲。他把楚使叫到跟前,满脸正气的说:"城池是巴国全城人民的城池,楚想要城,全城百姓不答应,我决不做违背百姓意愿的事,我情愿将头颅割下,代替这座城池,作为对楚国的报答。"说完,他取下随身佩戴的宝剑自刎而死,百姓见巴将军死了,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人人都愿战死在忠州城下,誓死不作楚国臣民。

楚国使臣见了,胆战心惊,只好带着巴曼子的头回去禀报楚王,楚王也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想,派兵讨城,如果巴国三城百姓都像巴曼子一样,誓死不从,拼命抵抗,那时不但城得不到,反倒要损兵折将。想了好一阵,他长叹一声说道:"巴将军真算是天下第一忠臣,如果我得到像巴将军这样一位臣子,不知要比得到城池强多少"。于是他放弃了索三城的念头,还以上卿的礼节将巴曼子的头葬于楚国。

这段史实记载见《华阳国志·巴志》: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

巴曼子一腔忠义,舍身为国的英雄之举气贯长虹,不仅感动了楚王,感动了巴王,更是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州人,其精神渐渐融入了忠州人的道德伦理及为人之道,不论何事都强调一个忠字。

巴曼子以自己的头,保住了巴国三座城池,使三城百姓免遭亡国祸殃,人们十分感激他。忠州城百姓在他刎首留城的地方立了庙,名叫土地庙,庙内塑有巴曼子夫妇的像。每年在巴曼子刎首留城那天———农历三月初四,人们就抬着巴曼子夫妇的塑像,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地在全城街道游行一周,十分热闹,后来人们把这天叫做"三月会",这个传统的独特节日,千百年来在忠州山城代代相承,直到抗日战争为止。

三月会是忠州人为纪念巴曼子而举行的大型庙会,为全国所无。《蜀中广记》称,"岁三月七日,(即巴曼子忌日),太守以豕帛致祭,先期土人具千斤蜡烛祀之"。据历史资料记载,明代忠州三月会已具相当规模,每值会期热闹非凡,尤其是致祭所用蜡烛巨大,要三十二人才能"撵之",这恐怕连当代的吉尼斯纪录也为之逊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5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