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学良 |
释义 | § 简介 张学良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祖籍河北大城。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当时著名的花花公子,享寿一百零一岁。 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以来,遭蒋中正、蒋经国父子软禁长达五十余年。在李登辉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张学良获得自由。由于西安事变,张学良的历史定位于中华民国官方历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历史有不同的评价。中华民国的公共电视在张学良不再被软禁后,制作一以其口述为主的记录片。 [1] 2009年9月10日,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 履历 张学良姐弟与母亲在一起。左起为张学良、张冠英、张學良的母亲、张学铭 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1920年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的人身安全,以及奉天的维安。1928年6月4日,自皇姑屯事件其父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继任为东北保安总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台湾继续监禁。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将军。 [2] § 大事记 少年张学良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 整军精武 张作霖汲取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的教训,任命张学良为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整个东北军的调整与军纪,史称“整军精武”。经过张学良2年多的“整军精武”以后,东北军军威大振,张作霖发动第二次直奉战争,完败直军。 1947年,张学良与赵一荻初到台湾时为数不多的合影照片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一战顺利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由此一战成为了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奉系的军事实力也在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戍卫总司令。 张学良与杨虎城合照 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因战事节节失利无法抵抗北伐而来的国民革命军,故宣布退守关外,乘火车回返奉天,途经皇姑屯车站时,疑似被日军间谍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近年来的苏联解密资料显示,苏联特工侦知张作霖似拟退回关外,欲仿第一次直奉战争失败后自治或独立的形式,苏联一方面因其曾结怨于张作霖收回中东铁路之路权与收容白俄之反共势力,另一方面担心其与日本密切的关系与合作,故由特工进行暗杀任务。当时张学良正在邯郸与晋军作战(或说他当时在天津),6月17日才赶回奉天省。其间张家对外密不发丧,令日本以为刺杀失败。直到权力顺利交接,整个东北情势稳定以后,6月21日张学良才对外宣布了其父的死讯。 东北易帜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深怀日本关东军杀父之仇,一方面奉承父亲遗志,坚守中国领土,尽力摆脱日本的政治军事影响;另一方面贯彻自己一贯反对内战,支持三民主义的政治理想,宣布东北地区“易帜”到中国政权这边来,除去北洋政府五色旗,升上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红旗,史称东北易帜。此举标志着北伐战争的正式胜利结束,北伐军领袖蒋中正完成了中华民国形式上的统一。 张学良 中东路事件 1929年7月,在蒋中正的强力支持下,张学良执行蒋中正的“革命外交”政策,意图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各项权益,“强硬对抗苏俄”。故提出要取消苏俄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而在战前,蒋中正于1929年7月10日强调:“以苏联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也不必担心中苏开战。纵使万一中苏开战,中央也可出手相助,出兵10万,拨几百万元军费不成问题”。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一切回到原点。由于中原大战随即发生,蒋中正为了稳住内政,也不得不默许张学良的对苏妥协,以换取其对蒋中原大战的支持。张学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中东路事件的过程中,中央未有给张学良事先承诺好的任何援助与补偿,也体现出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以及蒋中正欲借军阀抵抗外患的意图。而中国共产党在苏联进攻中国东北的中东路事件中,积极维护苏联利益,赢得共产国际的赞誉。 张学良因此获得中华民国政府颁发第一座青天白日勋章,此勋章的颁授对象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有功军职人员,表扬他保持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贡献。这次挫败对于日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处理的方式有所影响,因其体认在中央未准备周全的状况下,整体国防与战争因由中央政府统筹,以避免战事扩大或无谓的牺牲。 张学良 中原大战 北伐结束以后,蒋中正意图独霸,削弱国民党其他军人兵力。1930年5月,因此引发了中原大战,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决意联军,合取蒋中正,联、蒋双方经过激烈战斗,死伤惨重,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宣布反对内战,支持蒋中正,希望各方立刻停战。张学良的建议被联军拒绝后,张学良于两日后率东北军几万人入山海关,联军溃败。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张学良收编接管西北军,并入主燕京,进军华北,势力大增,中原大战结束。蒋中正获胜,对各地军阀的控制能力大增,而张学良奉系对中国的影响力也广受人知。 九一八事变 中原大战及万宝山事件发生后,全球经济大恐慌环境下,刚从内战中恢复的华北及东北的统一的中国国家主权和日本的南满铁路的特权,冲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张学良电告东北政务委员会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亟宜力避冲突,以公理为周旋”。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驻守北大营的一万多名东北军将士因遵循张的严令,张学良本人的说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维护其南满铁路的特权。事变发生后,张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中年张学良 东北军之不抵抗,一方面是由于东北军与日军的军事实力悬殊,况且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东北军的主力刚刚结束中原大战,停留在关内,后来又有部队调入关内剿灭石友三叛变,关外处于军事空虚状态。东北军内部也有很强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问题上会选择倒戈。另外,中国方面也不可能支援东北抗战,故东北军抵抗与不抵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东北必丢无疑。东北军不抵抗的另外原因,就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他严格命令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起战端的借口。 在九一八事发当时,乃是张学良亲自下令不抵抗,而蒋中正迟至9月19日到达南昌后,晚间九点至十点才从上海方面得知“事变”消息。张学良事后自己也说,“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 西安事变 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此时,日军侵华日亟,中国分离主义更是猖獗,中共中央奉苏联指示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反蒋反日等口号,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晚年张学良 西安事变时的张学良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银元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1936年6月30日,张学良主动提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12月4日,蒋中正到西安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蒋中正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张学良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游行。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学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兵谏蒋中正,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蒋中正最终获得释放,而国民政府提前终止对共产分离主义的剿灭战,建立了中国抗日战争形式上的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发生时,张学良年36岁。后张氏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及:‘我的事情就只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回首一生,张学良自问做了最错的事,就是在西安事变中,姑息了共产党。往后数十年,隔岸目睹中华民族尽历空前的苦难,张氏最是羞悔。 张学良与杨虎城 被囚禁的后半生 在1946年国共两党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曾提出释放张学良,未获蒋中正同意。后国民政府撤往台湾之前,蒋中正于1946年10月将张学良转至台湾继续软禁,并限制人身自由。 在台湾,张学良于1946年11月最初被软禁在新竹县五峰乡清泉温泉长达13年,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则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过著软禁下的隐者生活。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小姐”。他于囚禁中,由佛教改奉基督教,1964年受洗。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结婚。 由于1975年蒋中正逝世,以及1988年子蒋经国也病逝。国民党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才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虽然恢复了部分人身自由,能到美国探访(后又再到夏威夷长居直到去世),但张学良想返回中国大陆探访东三省老家的期望,却得不到台湾政府的许可。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3] § 任职情况 晚年张学良 第27师师长 1915-1920 陆军炮兵上校 1919.07.17-1919.12 奉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 1919.12-1920.10 巡阅使署卫队旅长 1920-1921.05 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 1920.10-1924 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处长 1922.05- 东三省陆军航空处总裁 1922.05- 奉军第二旅旅长 1922.05- 奉军第三军军长 1924.09- (安国军政府)陆军大将 1927.06.18-1928.07.02 (安国军政府)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07.02-1929.01.04 (安国军政府)东北大学校长 1928.08-19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 1928.10.08-1931 (国民政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29.01.04-1930.10.09 晚年张学良 (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29.01.04-1930.10.09 (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委员 1929.01.23- (国民政府)国军编遣委员会常务委员-1930.11.15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9.01.31-1930.07.05 (国民政府)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 1930.10.09-1931.12.16 (国民政府)禁烟委员会委员 1931.02.09-1935.06.05 (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1.09.26-1932.05.30 (国民政府)财政委员会委员 1931.11.12-1937 (国民政府)北京绥靖公署主任 1931.12.16-1932.08.19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2.01.29-1936.12.12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2.08.19-1933.03.11 (国民政府)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 1934.03.01-1935.10.02 (国民政府)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 1935.10.02-1936.12.14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 1935.11-1936.12.12 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1993-2001.10.15 [4] § 婚姻家庭 张学良与赵一荻 1908年2月,与于文斗长女于凤至订婚。 1916年,奉父命和长他3岁的于凤至结婚,生有一女三男(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长女张闾瑛)。 1964年7月4日,64岁的张学良与53岁的赵一荻正式结婚。[5] § 人物评价 张学良 对于“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给予张学良极高评价,早在1937年1月1日,也就是张学良在南京被国民党军事法庭“审判”的第二天,刘少奇发表文章指出:“张学良在南京的行动,是有助于团结全国抗日,停止一切内战的方针之实行的。这不是表示张学良的无耻与投降,反而表示张学良为着团结全国抗日,停止内战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忠诚。张学良是请罪了,西安事变的一切责任他担负了,剩下来的还有什么呢?那就是只有南京政府要执行真正足以满足全国人民愿望的抗日救国政策。” “西安事变”两个月后,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访问陕北苏区,在延安的窑洞里会见了毛泽东。在谈到“西安事变”时,毛泽东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说:“‘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拨内战,内战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2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之一举……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弄到何种地步,必将给日本一个最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的损害。” “西安事变”期间,与张学良相处过八天九夜的周恩来对这位肝胆相照的忠实朋友一直念念不忘,始终怀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他宁愿牺牲个人,来维护抗战大局的壮烈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多次赞誉张学良为“千古功臣”。[6] § 故居 中年张学良 张学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号路(今和平区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张氏在二、三十年代来津常住此处。张氏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01.6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市亩。 该所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前楼正面二、三层设有屋顶平台;室内宽大考究,内部楼梯、地板、门窗等均采用菲律宾木料;卫生设备具全,院内广植草坪。 该楼以张寿懿(张作霖五夫人)名义购自法国领事馆。1949年后张寿懿去香港,由其子张学铨管理出租。1956年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改按公产掌管。[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