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慧剑
释义

§ 简介

张慧剑,安徽石埭人。1925年后历任北京、南京、重庆、南昌、金华等地报纸副刊编辑,上海《新民报》编辑、主笔、编委。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素有“副刊圣手”之称的老报人张慧剑,在其几十年翰墨生涯中,主要从事副刊编辑、撰文工作,他先后主编过《南京晚报》《朝报》《新民报》《南京人报》《新中国报》《东南日报》等副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他晚年创作的电影剧本《李时珍》,亦在海内外赢得广泛好评。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报人、诗人、作家,其一生多默默无闻,缺少惊天动地,晚年因“文革”劫难病故。

§ 著作

著有杂文集《慧剑杂文》、《马斯河的哀怨》、《辰子说林》,历史小说《屈原》,专著《白居易和他的诗》,传记《李时珍》等。[1]

§ 生平

民国办报高手

张慧剑,安徽石埭(今石台县)人,生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祖上有过功名,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颓落,为维持生计,田产、房屋均相继出卖。父亲被迫到南京做小生意,张慧剑就出生于南京城南白酒坊一间租来的古旧平房中。但这里紧傍一尼姑庵,树影婆娑,环境清幽。家中虽陈设简单,但藏书极多,堆满两间旧屋,足见其父虽家道中落,但仍不失斯文。

张慧剑在抗战胜利后,自陪都重庆返回南京,曾赋《家居诗》一首:“旧居痕影此低回,记取儿时事事哀。满巷斜阳箫一啭,东邻春叟卖饧回。

幼时耳聋发奋读书编副刊搜集五大箱资料

张慧剑兄弟五人,他最小。在他读至中学初二时,不幸耳疾致聋,此时家道亦中落,在贫病中辍学,在家跟随有文学根基的母亲自学,他学《左传》读《三国》,打下了文学和历史基础。他原名剑慧,十多岁时尝试给报刊投稿,不想一炮命中,欣喜之余遂将编辑回信时颠倒误写的“慧剑”作为自己的名字。以后他更是发奋苦读,博览群书,除经史子集外,稗官野史、笔记游记之类,俱常一卷在手。他还遍历各地名山大川,以徐霞客自许。他有十余首“峨嵋杂诗”,描写他冒寒冷登峨嵋的情景。但他游山时看到阔佬们用大筐馒头喂猴子时,写下了“素食群猱坐晚场,一时春笑满楼廊。人间持火千家急,看掷猴斋忝十筐。”悲怜那些断炊盼食的饥民,深感人不如兽!这是形成他后来擅以杂文针砭时弊的一原因。张慧剑在编辑副刊同时,长年坚持剪辑报刊上有关知识、趣味、史料性文章,日积月累,至四十年代末竟有五大箱之多。问其为何坚持搜索陈篇?张先生谓出于专业兴趣,此乃自谦之词,实在于采百家之长,避他人之短,提高副刊与自身水平之举。所以他博学广闻,腹笥极富,且能融会贯通。他主笔的副刊阵地,总是生动活泼,紧扣潮流,富于知识,饶有风趣,甚至嬉笑怒骂皆文章。他拉稿的手段也很高明,日与文友往还,常主动掏腰包,请大家聚餐或小食,关系融洽,文友偶有佳作,立被攫去,明日即见诸副刊。张慧剑在办报和创作之余,多潜心历史研究与古籍诠释,出版过《杜诗选注》、《读杜诗说》、《儒林外史注释》(程十发插图),杂文集《辰子述林》与《辰子诗残存》。但他对自己著作看得很轻,有人向他索取大作,他说:“此书已过时矣,毫无浏览价值,手头已无存,必需时买之可也。”实际上他的诗、杂文写得很出众,诗清新卓绝,有如曼殊大师风格,如这两首小诗:“小阁峥嵘出水边,摇波星影一凄然。回廊十笏听萧地,酒醒香微忆去年。”“文堤烟雨最萧骚,澹写春痕入望遥。应有落花人独立,思君夜夜白家桥。”犹如二幅优美、惆怅的水墨风景人物画。

白酒坊老宅“古书就饭”夫子庙女伶有缘无分

张慧剑极喜藏书,他将读书、办报、写作、藏书作为人生的四大乐事。他在南京中华路白酒坊老宅内有二间书房,经史子集、稗官野史、金石碑帖占满房间,不下万余册,购书一直是他癖好。晚年常有朋友在他书房整日看书,并常赠送借阅,唯对“借荆州永不还”或破损书者拒之。为了节省时间,张慧剑长期养成吃饭看书习惯,饭菜一碗,双目盯书,筷子习惯性地往嘴里扒,常常饭菜已光,他仍端碗往嘴里空扒空嚼,毫不知觉,直到家人将他唤醒。

当年在金陵的文人骚客曾演出过不少风流韵事,但张慧剑似乎异于常人,几乎与情缘断绝,终身未婚。但是他曾有两次与色艺双全的女艺人交往过,一次是抗战前对秦淮女歌星董连枝的倾倒。董连枝在秦淮是享盛名十年而不衰的梨花大鼓表演家,其名声在著名京韵大鼓家骆玉笙之上。董氏20年代来秦淮时在奇芳阁剧场演唱就一炮打响,她擅长“红楼”,鼓词业者无人能与之抗衡;其珠圆玉润、缠绵婉转之音令人耳目一新。董氏虽不甚美,但清雅脱俗,韵味十足,得到不少文人名流的赏识,并与之结下了友情。张慧剑常去光顾,若干年后张慧剑与其重逢时,写了一首抒发寂寞和对艺人倾倒的诗:“小楼寂寂夜灯青,茗畔讴歌带醉听。客渐白头君亦媪,消魂一曲雨霖铃。”

1947年初,北方曲坛艺人名家纷纷来南京献艺,其中有位唱京韵大鼓的女艺人张韵霞,宗白云鹏派,虽无董连枝、骆玉笙有名,但以儒雅见长。斯时张年近而立,色艺颇佳,慧剑听后特别欣赏,有时几乎每场必听,渐与小姐相识,时相过从。这样的交往在一向隔离女性的慧剑身上就成了惊人之举,有人相诘,慧剑一笑置之,一度传闻即将鸾凤和鸣了,但后来各奔东西。其实二张的交往主要在艺术探讨之列,好事者自然也就失望了。张慧剑一直与母亲及侄儿一家住一起,每天清晨总是他去秦淮河畔的菜场买菜。他长兄早逝,20多岁即担起了父母、寡嫂与侄儿的生活,直至侄儿成家后,仍承担侄儿多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由此可见他的爱心及对金钱的淡漠。

写《李时珍》七易其稿 “文革”劫难遗憾身亡

1953年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夏衍提出,为了传播科学文化,计划在全国遴选撰写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传记电影剧本作家。夏衍首先找到了张慧剑,从未写过剧本的张慧剑欲推不能,夏衍发下的剧目是徐光启、徐霞客与李时珍三人,让张任选其一。张在查阅了大量正野史后,几经斟酌权衡,选中了涉及医药最深广也是最难写的李时珍。

李时珍是主动放弃荣华富贵的科举之道、毅然从医的世界著名医药家。相比徐光启与徐霞客,他是最无挑剔的一位救死扶伤的高明医生。“文革”时期,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批评了,惟独对没有半点影射之嫌的《李时珍》不好下手,也找不到李时珍可攻击的“劣迹”,相反颇有“白求恩精神”,对张慧剑与《李时珍》的讨伐只得偃旗息鼓。以此看来,张慧剑似乎有预测功能,故而他的谨慎常令人不可理解。张慧剑写《李时珍》曾七易其稿,每次送上级审阅后,再按指示拿回修改,其花费的精力不亚于当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由赵丹主演的《李时珍》放映后,他又收到许多的求医来信,人们误以为他是李时珍在世的高明中医大家,否则不可能对李时珍和《木草纲目》介绍得如此深透精详。可见他为写好该剧所下的功夫。张慧剑在政治上的细心谨慎,并未能帮他摆脱不幸的结局。

“文革”硝烟起后,掌握上海文化大权兼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被打成“封、资、修”的大头目,张慧剑因写《李时珍》而被认为是其黑线人物遭到抄家批斗,家中藏书全被东南大学揪夏衍的造反派用车拖走。以后张慧剑又随一些文化界人士去省“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身心一直很压抑。1971年3月,他时感身体不适,在返南京治牙疾时,突发急病,送市立第一医院,医生见是“臭老九”,拒收治;待转至省中医院时人已休克,急诊室连氧气也没有,抢救不及时,翌日逝世,最后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他死后干校有些人拿着封条要来封门搜查,认为他是畏罪自杀,其侄儿出示了医院诊断书,死后风波才未兴起。遗体火化后,遵其遗愿,将骨灰葬在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旁,与1964年含冤自杀的原南京博物院院长、曾国藩的孙女曾昭矞女士为邻。1990年张友鸾去世后,亦跟随老友来此安息。

张慧剑晚年在研究撰著《明清江苏文人年表》与《老沙皇侵华年表》二书,前书七十万字“文革”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后书虽是迎合当时中苏关系对峙的形势而研撰,但未及脱稿,人已西归矣。 [2]逝世

1970年5月14日晚,南京莫愁路的江苏省中医院急救室里,几位医护人员正在抢救一位患脑溢血的老人。他就是与张恨水、张友鸾并称“民国报坛三张”之一的张慧剑。他——终身未娶,身边没有亲属,虽然身份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委员,但已被送往句容县桥头镇的江苏省五七干校接受“政治教育”。14 日晚,他打算搭乘沪宁线晚班火车返回桥头镇干校时突然发病,还是街坊邻居将他抬上人力三轮车送往省中医院的。当夜,张慧剑悄然辞世。尘世的风风雨雨,“文革”的惊雷终于离他而去了…… [3]

§ 参与制作过的电影

1. 李时珍 (1956) .... 编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4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