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君秋 |
释义 | 张君秋 § 个人简介 张君秋 张君秋(1920-1997)别名:家鸿,民族:汉。自幼从师李凌枫学戏,后又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学习前人不拘形似,追求神似。 吸收诸派之长,融汇贯通,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京剧张派的创始人。张君秋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有近百名之多,其中有薛亚萍、李炳淑、杨春霞、杨淑蕊、王婉华、雷英、张静琳、王蓉蓉、赵秀君等。 他的唱腔,兼容梅、尚、程、荀之腔,结合自己嗓音明亮、甜润、高中低音运用自如的优越条件,另辟蹊径。经过他的润色修饰,其唱腔有一种刚健清新的美感,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西厢记》中饰崔莺莺、《望江亭》中饰谭记儿、《赵氏孤儿》中饰庄姬、《状元媒》中饰柴郡主、《秦香莲》中饰秦香莲,这些角色的唱腔,均成为张派的艺术精品。 § 艺术历程 张君秋14岁拜李凌枫为师,专攻青衣。 1935年,与雷喜福合作在北京吉祥戏院首次登台,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赢得了观众的好评,以一出《女起解》唱红。 1936年,北京《立言报》举行公开投票选举,推选“四大童伶”,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选中(后世称“四小名旦”)。报界评价其“扮相,如窈窕淑女,似梅;唱功,有一条好喉咙,似尚;腔调,婉转多音,似程;做工,稳重大方,似荀”。他的嗓音“娇、媚、脆、水”,甜润清新,高低随意,舒展自如,梅派的华丽,尚派的刚劲,程派的轻柔,荀派的婉约都被他很好的融合在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之中。后拜王瑶卿为师,并得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阎岚秋、朱桂芳等指导。早期演出剧目主要是《祭江》、《雷峰塔》、《玉堂春》、《春秋配》等青衣唱工戏。 1942年自组谦和社挑班。张君秋常与合作的演员有孟小冬、王又宸、谭富英、马连良。 1947年与马连良、俞振飞在香港演出数年。 1951年返京,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组成北京京剧团,曾合作演出了《龙凤呈祥》、《秦香莲》、《赵氏孤儿》、《状元媒》、《望江亭》、《西厢记》等。 1956年张君秋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和马连良京剧团及谭富英、裘盛戎的北京京剧二团合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北京京剧团。 文革中,张君秋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把主要精力放在京剧教学方面,广收海内外弟子。 1986年,应天津市政府领导之邀主持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后接受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委托,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逝世为止,共完成京剧音配像120部,为京剧艺术的留传做出了巨大贡献 1997年5月27日,京剧大师张君秋逝世。 § 艺术特点 张君秋张君秋丽质天成,扮戏有雍容华贵之气,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演唱上吸取了梅兰芳的“甜”,程砚秋的“婉”,尚小云的“坚”,荀慧生的“绵”,合四大家之长而一,形成了张君秋所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的演唱风格。其歌喉之佳,名列“四小名旦”之冠。他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唱法上灵活多变;一是创制新强。在演唱上,他注重以调节气息的方法控制声音的变化,高、低、轻、重,各类声音他都唱得完美自如,寓华丽与端庄,在典雅中见深沉,所谓涵腔唱法。无论在唱法上、创新腔上,他都遵循着从人物出发,为抒发角色感情的需要这一原则。如《望江亭》中的[南梆子]唱段:“我只说杨衙内又来搅乱,却原来竟是个翩翩的少年。”他在声音的控制上,旋律的变化上,都是紧紧地为表达谭记儿此此时此刻心情—惊喜交加以及对白士中的爱慕之情这一内容的。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显著者。他的演唱吸收了其他行当及曲艺、歌曲的菁华,在梅派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新腔,形成了“张派”。 § “宽”与“严” 教戏张君秋先生在山东的十几位弟子传人中,薛亚萍、董翠娜都获得过“梅花奖”,其他的几位也都多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过大奖,成为在全国卓有影响甚至影响到海外的艺术家。他们在艺术上能不断精进,纵然有天赋的成分,但与张君秋先生严格要求也密不可分。张君秋容不得弟子们在艺术上有丝毫马虎。 严格,常常让人感觉冷若冰霜,不近人情。恰恰相反,谈起生活中的张君秋先生,弟子们又都不约而同地用“平易”、“细致”等词来形容。 “拜他为师,很好” 程青1962年曾拜尚小云先生为师。在1979拜张君秋先生前,她专门到尚先生家,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当时尚先生已经去世,尚先生的夫人和尚长麟、尚长荣在家。听说要拜张君秋为师,他们都很支持,“我记得师娘说,君秋小时候就住咱家。拜他为师,挺好,拜吧。” 虽然有了师娘这句话,第一次去见张君秋先生,程青心里还是挺紧张。“第一次见面,张先生就和气地夸了我一句,我听过你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唱得好。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就放松下来。” 程青说,张先生待人特别谦虚、谨慎,对人客气。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亲切。学生们到他家里,他都非常高兴,像对自己孩子一样。 现在担任聊城京剧院院长的鲁霞,是张君秋先生的关门弟子。她1995年12月拜师,一年多后,张君秋先生就去世了。但这短短的时间里,鲁霞还是对张君秋先生的平易与细心有了深刻的体会。“每次去先生那里学戏,先生都会特意叮嘱琴师,别把调定太高了,别把嗓子吊哑了。” 张君秋“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 省京剧院的翟萍是1987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的。翟萍拜张君秋先生为师,说起来挺有渊源。张君秋先生的母亲,就是翟萍的爱人李宗华的祖父的干女儿。一直喜欢张派艺术的翟萍就有了拜张先生为师的想法。“婆母看我的嗓子、扮相、个头都还可以,于是带我去拜访张君秋。当时,我唱了《苏三起解》,唱了几句,老师觉得还行,就收下了我。” 翟萍说,张君秋先生在艺术上严格自己体会的非常深刻,为了学戏,抱着录音机学,不知听坏了多少个录音机。然而,生活中的张先生又非常平易近人,待人也很热情。“老师经常留我们吃饭。还特别要我嘴壮些,就是什么都要吃,不能挑食。他说,只有吃饱了,唱起来才有底气。冬天的时候,还不忘提醒我们围好围巾,不要感冒了,注意保护嗓子。” 在翟萍的记忆中,张君秋先生也非常细心,“每次送我到公共车站,车快来的时候了,他都会提醒把包的拉链拉好,把零钱拿好。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往事,听上去似乎有些琐碎,但让人感觉非常温馨。弟子印象中的张君秋先生,可敬,亦非常可亲。 § 代表剧目 有《四郎探母》、《龙凤呈祥》、《红鬃烈马》、《打渔杀家》、《审头刺汤》、《四进士》、《三娘教子》、《苏武牧羊》、《春秋配》、《诗文会》、《状元媒》、《金山寺·断桥·雷峰塔》、《刘兰芝》、《望江亭》、《西厢记》、《秦香莲》、《赵氏孤儿》、《楚宫恨》、《彩楼记》、《怜香伴》、《珍妃》、《秋瑾》、《芦荡火种》等。有《张君秋戏剧散论》行世。 § 活动年表(节选) 1938年,农历戊寅年:时慧宝末次赴沪演出 1940年1月22日,农历己卯年十二月十四日:新民会贫民救济义务戏 1941年,农历辛巳年:张君秋组谦和社 1942年,农历壬午年:时慧宝加入谦和社 1945年10月,农历乙酉年:马连良1945年赴沪演出 1946年3月30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七日:1946年为北京伊斯兰教工业学校等筹款义演 1947年4月26日,农历丁亥年三月初六日:1947年4月26日北平市立剧院演出 1950年7月,农历庚寅年:杨宝森赴香港演出 1951年9月,农历辛卯年:中南实验京剧团成立 1953年10月4日,农历癸巳年八月廿七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 1956年9月1日,农历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举行义演四天 1957年1月2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举行 1958年2月,农历丁酉年:戏曲界人士研究在大跃进中戏曲界如何创作更多的新剧目 1959年2月13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六日:中和戏院1959年2月13日演出 1960年3月,农历庚子年:北京京剧团1960年赴广州演出 1961年2月13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廿八日,晚:北京京剧团举行春节联欢晚会 1962年3月,农历壬寅年:张君秋、高盛麟“走马换将” 1963年,农历癸卯年,秋:京剧影片《秦香莲》开拍 1964年7月9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剧团观摩宁夏京剧团《杜鹃山》座谈会举行 1966年6月4日,农历丙午年四月十六日:马连良最后一次演出 1980年,农历庚申年:武汉江夏剧院落成 1984年12月20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廿八日,上午:纪念喜(富)连成科班创立八十周年大会举办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1989年12月,农历己巳年:美华艺术协会授予张君秋、顾正秋“终身艺术成就奖” 1990年1月2日,农历己巳年十二月初六日,傍晚:张君秋与顾正秋四十七年后师徒重逢 1990年8月9日,农历庚午年六月十九日:张君秋1990年赴沪举行专场义演 § 相关条目 蔡英莲 陈永玲 陈志清 李炳淑 萧长华 曹连孝 冀韵兰 李凌枫 王婉华 吴吟秋 陈少霖 梁再胜 李德彬 王正屏 魏震山 § 参考连接 http://www.dongdongqiang.com/jingdian/229-zhjq.htm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5%BC%A0%E5%90%9B%E7%A7%8B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