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弘文馆 |
释义 | 弘文馆 弘文馆,官署名。唐代始设。唐武德时初置修文馆,后改为弘文馆。武后时曾一度改为昭文馆,以宰相一人兼昭文馆大学士。有学士、直学士,以他官兼任,另以给事中一人主持馆务。学士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凡朝廷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得参议。 § 正文 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教授生徒,并参议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行施事项的官署。东汉至南北朝各代曾有东观、崇文馆、 聪明馆、 士林馆等名,皆著述文史、聚集生徒之所。唐宋弘文馆由此延续而来,并有所发展,与集贤书院、史馆合称“三馆”。 唐高祖武德四年 (621),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改为弘文馆。唐中宗神龙元年 (705),为避唐孝宗李弘讳,改名昭文馆。唐玄宗开元七年 (719),复弘文馆旧名。馆中藏书20余万卷,置讲经博士。唐太宗时曾诏京官五品以上者,隶馆习书法。唐高宗仪凤年间,选妙简贤良官在五品以上者任学士, 掌校理图籍, 订正谬误。下设直学士、文学直馆,皆由他官兼领,无定员。武后垂拱以后,以宰相兼领馆务,号馆主,由判馆事一人辅助办理馆务。校书郎、校理官专习校理典籍。另设令史、楷书手、供进笔、典书、 折书手、 笔匠、装潢、亭长、掌故若干人,办理校理典籍的各项事务。馆中有学生38人,选自皇族、勋臣子弟,习经史书法,凡教授、考试,如国子监之制。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创立昭文馆、集贤院、史馆三馆书院,赐名崇文院,官职皆沿唐制之名。同时设三大书库,东廊为昭文书库、南廊为集贤书库,西廊为史馆书库。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于崇文院中殿建秘阁,收藏“三馆”真本典籍、书画。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就“三馆”藏书编成《秘书总目》。 元代和明太祖洪武初,曾设弘文馆,不久即废,明宣宗宣德间复设,后并入文渊阁。 公元1995年,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陈建贡先生倾力重设“弘文馆”于西安莲湖公园内。我馆以弘扬中华文化、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人素质为教育宗旨,教育学员为艺做人。先后开设有书法、篆刻、国画、素描、国学等课程,并团结了一批书画界优秀教育者。至今已倾心培育莘莘学子万余人。 著名书法家钟明善先生在《重修弘文馆记》中这样说道:”古都长安有陈君建贡者,多年精研书道有手编《简牍帛书字典》等巨作行世,影响海内外。近年效唐人故事,在长安重设弘文馆,课徒授业。好书之少年学子蜂拥而至。办学数载馆中学子多有脱颖而出者。影响所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书法团体多慕名与之交流。今日弘文馆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艺圃。前程似锦,辉煌可期。“ 重设弘文馆记 仁德处世天下之达道也,偃武修文国家之瑞兆也。书虽小道契合天地,中华文化之精义咸备其中。唐国学凡五,书居其一,唐初即设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虞世南、褚亮、姚思廉、欧阳询等以本官兼学士,令更宿直。又令褚遂良检校馆务号为馆主。贞观元年见在京官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子,有性爱书法者,听于馆内学书,其书法内出。敕虞士南、欧阳询教示楷法,善书者享史官待遇。唐代书家辈出,概由此也。千载之后,古都长安有陈君建贡者当代青年书家中之佼佼者也,多年精研书道有手编《简牍帛书字典》等巨作行世,影响海内外。近年效唐人故事,在长安重设弘文馆,课徒授业。好书之少年学子蜂拥而至。办学数载馆中学子多有脱颖而出者。影响所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书法团体多慕名与之交流。今日弘文馆已成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艺圃。前程似锦,辉煌可期。草此小文,以为记。--钟明善 § 相关连接 国子监 文渊阁 集贤书院 唐高祖 武则天 明宣宗 § 参考资料 《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7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