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雁塔
释义

§ 简介

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中国西安市荐福寺内,正式叫法应为“荐福寺佛塔”,属于保护比较好的唐代古塔。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而列入关中八景。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经典对称美的国度,有了雄伟庄严的大雁塔硬朗如男子汉般屹立在大慈恩寺,就有玲珑秀丽的小雁塔温婉如少女般玉立在荐福寺内。这种完美的对称与人性中所向往的祥和有着惊人的共鸣。

小雁塔全称“荐福寺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唐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故称“小雁塔”,比大雁塔年小55岁。位于西安市南约1公里,友谊西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荐福寺创建于唐文明元年(684年),初名献福寺,是唐高宗逝后百日,宗室皇族为他“献福”而建立的寺院。小雁塔修建于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塔形秀丽,挺拔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概互相辉映,但因规模较小,故称小雁塔,是中国唐代精美的建筑艺术遗产。

§ 特色

小雁塔近景

基本特点

小雁塔的特点是塔形玲珑秀丽,属于密檐式砖结构建筑,塔壁不设柱额,每层砖砌出檐,檐部迭涩砖,间以菱角牙子。塔身宽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愈上愈促,全部轮廓呈现出娇媚舒畅的锥形形状,造型优美,比例均匀。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约43.3米高。该塔塔平面为正方形,各层南北两面均开有半圆形拱门,塔内设有木梯,游人由此登上塔顶可以饱览西安市内风光。

小雁塔原有15层,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遇到地震毁去两层,现存13层。塔平面为正方形,基座为砖方台,原来在小雁塔底层环绕塔身有砖木结构的大檐棚,被称为“缠腰”。在金元交战的年代,“缠腰”毁没。基座上为塔身,单壁中空。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故塔的轮廓呈现出秀丽的卷杀。每层之间有叠涩砖檐,15层得塔身上为叠涩挑檐。每层南北正中开券洞,塔内中空,可由砖木结构的楼梯登临。1989年测定塔的总高度是43.395米。

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

技术成就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建筑规模

小雁塔平面呈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塔的底层特高,以上逐层递减,越上越促,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卷刹曲线,与大雁塔风格迥异。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最初为15层,高约46米,南北面各辟一门。塔身从下至上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门框为青石砌成。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钟声清脆锐耳,10里之外都能听的清楚,钟声宏亮,塔影秀丽,称作“雁塔晨钟”,为关中八景之一。[1]

§ 历史

小雁塔远景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707年~710年),因低于大雁塔而称小雁塔。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一位自称“山谷迂叟”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将风化严重的塔檐、塔角修好,以白土粉饰,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明清时期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明成化末年(1487年)西安地区发生地震,小雁塔的塔身震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至1965年又经过一次整修,才修复了裂缝。辛亥革命后,小雁塔与荐福寺一起经历着战火的摧残。1926年~1949年5月荐福寺长期被国民党军队占住。到胡宗南撤离后,小雁塔的地宫已填满了垃圾。

如同慈恩寺和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的另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于公元69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翻译,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学上取得成就最大的高僧。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

唐中宗再次登基后,在开化坊南面的安仁坊西北角修建了寺塔,塔园大门向北开,正好与荐福寺门隔街相望。后荐福寺搬到了塔院中,塔寺和一,也就是今天的小雁塔所在地。这座密檐式砖塔略呈梭形,原高十五层,现余十三层,高43.38米,共15级,现存13级,其平面呈正方形,底边各长11.56米,每层迭涩出檐,南北两面各开一门。底层南北各有券门,上部各层南北有券窗。底层南北券门的青石门相。门框上布满精美的唐代线刻,尤其门媚上的天人供养图像,艺术价值很高。塔身从下面而上,每一层都依次收缩,愈上则愈细,整体轮廓呈自然圆和的卷刹曲线,显得格外英姿飒爽。塔底南门入口的石质弓形门上,刻有阴文蔓草花纹和天人供养的图像,与大雁塔的门楣相同。但因年久及保护不善,已残缺不全,模糊不清。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中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2]

§ 典故

小雁塔近景

雁塔晨钟

荐福寺的钟楼悬有一口金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的大铁钟,高3.5米,口径2.5米,周长7.6米,重10吨。它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河底。清康熙年间,有农妇在河畔捣衣,忽然听见石中发出金属声响。人们掘开石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于是移入西安荐福寺。清代每天清晨敲钟,声闻数十里,钟声嘹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遂成 “关中八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弘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义净法师

如同慈恩寺与玄奘关系密切一样,荐福寺则使人想起唐代另 一位高僧义净。义净也曾游学印度多年,不过,他由海路自广州离开中国。公元671年,义净只身搭乘波斯商船出国,先到印尼苏门答腊,后转抵印度,也在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留学11年,又游学印度各地,经历30余国,于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回到祖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义净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怫经译场,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经翻译上取得成 就最大者。他还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度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