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伯行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图片 姓名: 生卒: 描述: 籍贯: § 个人概述 § 职业生涯 § 个人荣誉 § 个人影响 § 人物评价 § 相关链接 张伯行(1651~1725),字孝先,河南仪封人,治程朱理学,尝言“千圣之学,括于一敬,故学莫先于主敬”,因自号“敬庵”。康熙二十四年中进士,候补中书。以《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诸书为入圣门的必修课,尽发濂洛关闽诸大儒之书,口诵手抄。张鹏翮任河道总督时很欣赏他的才能,特意向皇上引荐他协助修河,他上“治河议”十条,系统地提出了对黄河、淮河、运河的治理方案,因劳绩卓著授补济宁道。 张伯行以外吏起家,他做官清正,然而要做清官,很不容易。张伯行在济宁道任上,正遇灾荒。他倾家财买米、买棉衣分发给饥饿及冻馁者。不久皇上有旨赈济灾民,张伯行奉旨开仓赈济汶上、阳谷等县人民。这时,有人弹劾他擅自动用官仓米谷数万石。张伯行上书申辩说,赈济灾民乃是尊奉恩旨,决非擅自动用;开仓发粮,乃是广布皇恩,非为一己邀誉;饥民户口皆可查考,非敢自肥,难道可以坐视各州县灾民流离死亡而不救?官仓有余粟,田野有饥莩,才是本官之罪,如果说赈济灾民有罪,那么将来山东各官都以此为戒,把官仓粮米看得比百姓生命更重,其危害就不可言了。 张伯行此疏说到了为官的根本处,当官为民做主,才是本分,是极难做到的事情。康熙帝颇能明辨是非,并没有怪罪张伯行。他对清官一向采取扶植和鼓励政策,扶正压邪,发现清官后无不提拔重用。他亲自保举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张伯行到了福建又遇上旱灾,他又力请捐粮赈济,使人民度过饥荒。恐怕在任何时候,灾荒都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且不说官府收税地主收租如狼似虎,单说那奸商就可恶得很。他们先大量收购粮食,再把粮食卖到外省,人为地制造粮食短缺之后,然后抬高粮价,大赚一笔。他们从饥荒之中得到最大的利润,单纯从做生意的角度讲,这很聪明,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但是太缺德。张伯行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每年都派官吏去外省买粮,并严禁粮食出口,有力地打击了粮商的投机行为,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终其一任,福建无饥荒。由此可见,自然灾害并不可怕,可怕的倒是人祸。 张伯行认为,治民当以养成为先,以教化为本。这是很显然的道理,百姓没有饭吃不行,但是温饱之后必须教化,否则与禽兽无异,社会依旧动乱。他曾在家乡讲学多年,本来不欲出仕,打算以讲学终老,为官后仍然悉心学问。他在山东时就捐资创建了临清的清渊书院、夏镇的夏镇书院,并修复了济阳旧有的书院,广招士子。闲暇时,他经常到书院与士子讲论学问。这时候他仍然留心河务,并将治河心得写成《居济一得》一书。他认为: 治河在于得人,治河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往往坏于不学无术之人”。所以他不论走到哪里都大兴文教。在福建任上,他又于福州九仙山麓建立了鳌峰书院,捐出自家的藏书一千多卷,并广招儒士,搜集先儒文集,校订刊印,使理学复明,令士子振奋。 不久,张伯行升迁江宁(南京)按察使,有人提醒他,新官上任时,按规矩要送上司礼金。他说: “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随后他再升至江苏巡抚。由于他“操守极清”,大张纲纪,摧抑污吏,很快就与两江总督大贪官噶礼发生尖锐冲突。 康熙五十年(1711年),江苏省乡试,考官与总督噶礼受贿舞弊,发榜之后,苏州士子哗然,千余人抬着财神爷游行至孔庙,供奉于明伦堂,以示抗议。 康熙帝命户部尚书张鹏翮,会同总督噶礼、巡抚张伯行,以及安徽巡抚梁世勋共审此案,由于有噶礼牵涉在其中,迟迟不能定案。康熙五十一年正月,张伯行愤而疏参噶礼,告他在科场案中,以白银五十万两,徇私贿买举人,并专门打击守正不阿的清官,包庇秽迹昭彰的逢迎趋附者。噶礼倒打一耙,参张伯行“七大罪状”。 康熙帝将此案先后交由尚书张鹏翮、总漕赫寿、尚书穆和伦、张廷枢审理。除张鹏翮外,三人皆袒护噶礼。因为他是满洲贵族,无德而小有才能,所以做到两江总督。由满洲贵族把持大权,是清廷为了保证大清的江山不被汉人夺走的一项基本措施。一般来说,满汉官员发生矛盾,汉人总是遭受打击迫害。噶礼在山西巡抚任内,即因与太原知府赵凤诏勾结,私征加派,贪得无厌,虐吏害民而屡遭御史弹劾,都因为康熙帝的偏袒而得以官运亨通。弹劾他的御史则以诬告罪被革职。有了前车之鉴,他们当然袒护噶礼,打击张伯行,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是官场做事的技巧,也是造成官场贪风炽烈的原因。 如果换了另一人与噶礼互参,一定是自讨苦吃,可是这个张伯行与众不同,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他是一位有名的清官,康熙帝下江南,降旨命督抚荐举贤官能员,张伯行未被荐举,康熙帝亲自举荐,盛赞张伯行为“江南第一清官”。他对官员们说: “你们为何不保举张伯行?朕来保举,将来居官好,天下人以朕为明君,若贪赃坏法,天下人笑朕不识人。”张伯行所以敢于参劾他的顶头上司,也许正是利用了康熙帝的这句话。如果康熙帝这次再袒护噶礼,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了。四位尚书、总督大人都没有看透这一层。因此康熙帝很不满意。康熙帝不能不明确表态了,他说: “噶礼的操守朕是不信任的,若无张伯行,则江南地方必受其盘剥一半了。当年苏州知府陈鹏年稍有声誉,噶礼久欲害之,曾将其‘虎丘诗’二首,奏称内有悖谬语,可是朕阅其诗,其中并无谬语。他又曾参中军副将李麟骑射俱劣,李麟护驾时,朕试他骑射俱好。若令噶礼与之比武,定不能及。朕于是已心疑噶礼,二人互参一案,朕初次遣官往审,为噶礼所制,不能审出,再遣大臣往审,与前次无异,尔等应能体会朕保全清官之意,使正人君子无所疑惧,天下太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